孔子说:"山,它高大巍峨,为什么山高大巍峨,仁者就乐于见到它呢?这是因为山上草木茂密,鸟兽群集,人们生产生活所用的一切东西山上都出产,并且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山出产了许多对人们有益的东西,可它自己并不从人们那里索取任何东西,四面八方的人来到山上取其所需,山都慷慨给予,没有厚此薄彼。山还兴风雷做云雨以贯通天地,使阴阳二气调和,降下甘霖以惠泽万物,万物因之得以生长,人民因之得以饱暖。这就是仁人之所以乐于见到山的原因吧。”
子贡接着问道:”为什么智者乐于见到水呢?"
孔子回答说:“水,它普有一切生命的物体而出乎自然,就像是人的美德;它流向低处,蜿蜒曲折却有一定的方向,就像正义一样,它汹涌澎湃没有止境,就像人的德行。假如人们开掘堤坝使其流淌,它就会一泻千里,即使它跌赴万丈深的山谷,它也毫不畏惧,就像人勇敢无所畏惧。它柔弱,却又无所不达。万物出入于它,而变得新鲜洁净,就像善于教化一样。这不就是智者的品格吗?”
水依山而行,山因水而活。乐水乐山是人生最大的智慧,也是最丰富的人生意蕴。临水而居、依山而居是人世间最幸福的事。
智慧的人喜欢水,仁爱的人喜欢山。智者是动态的,仁者是静态的。智者是快乐的,仁者是长寿的。
仁者为什么会乐山呢?
山是安定的。
山是高大的。
山是丰富的。
山是无忧的。
山的这四大美德合于仁者,所以叫“仁者乐山”。物以类聚,像山一样的仁者当然喜欢像仁者一样的山。
仁者爱人,爱心感化世界,因此是安定的。
仁者无敌于天下,因此是高大的。
仁者与天地相往来,因此是丰富的。
仁者快乐,因此是无忧的。
仁者爱天下,为何独爱一山?这是因为人类生活在地球表面,山对人的视野有着重要的指引作用。
山,有时起隔离作用,有时起连接作用,有时作界碑,有时作塔标。总的来说,当一座大山巍峨耸立在我们眼前,人除了会有一种本能的对自然伟力的赞美外,会同时想到另外一些伟大的象征,如女神、国家、诗人、哲人、圣人等。
孔子曾把圣人比作山,赞叹尧“大哉尧之为君也!巍巍乎唯天为大,唯尧则之疽’而当他亲自登高山,又想到圣人。在此,圣人、仁者与高人是同类,所以孔子有“仁者乐山”一说。
《史记》上说:“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
这种“小天下”的气度并非王者靠征服所能达到,而是通达自然之道的智者所独享。
山即圣人。
圣人看见山,就看到了自己的外化。自己的外化是如此瑰丽,因此“仁者乐山这是必然的。
“智者乐水",道理也相同。
水是流动不息的,即使是一潭死水,它也要上面蒸发,下面渗透,依然遵循生生不息的自然规律。
智者像水一样流动,生生不息。老子说“上善若水”,就是这个意思,智者除了像水一样流动外,智者还像水一样多情。圣人是有情的,智者是多情的,他的人生充满喜乐欢欣。因此,“智者乐水”是他成为智者后的必然状态。
智者在喜乐自身的同时,对世人充满悲悯的情,他身上肩负播种欢乐的使命。
有人问希腊智者欧里庇得斯:“普通人为什么缺乏智慧?”欧里庇得斯答道:“智慧是由悲苦换来的,小悲苦换来小智慧,大悲苦换来大智慧,因此我们的智慧里总是充满怜悯。”儒家说“仁义”,佛家说“慈悲”,道家说“贵生”,墨家说“兼爱”,都充满一种人性关怀。
水是生命之源。
水是平等的。
无论是奇花异草,还是普通草木,甚至是毒花毒草,水都一视同仁,都给予滋养,成全它们走完生命全过程。
所以说,人只有达到了山和水的深度与广度,才能达到智和仁的深度与广度,才能永恒厚重,拥有一种不为物欲所动的平和心态。
3。乐在我心,万物悠然
原典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论语?学而》
释义
孔子说:“学了后,时时去温习它,不也很高兴吗?有志同道合者从远处来共学,不也很快乐吗?别人不了解自己的才能,我却不抱怨,不也算得上君子吗?"
儒家讲求乐在我心,万物悠然的生存之道。作为儒家代表人物的孔子,他能从简单的学习温习中寻找快乐,享受快乐;能从和志同道合者交友上寻找快乐,享受快乐;能从各个方面来寻找快乐,享受快乐。心态快乐,人生自然快乐。
https://www.cwzww.com https://www.du8.org https://www.shuhuangxs.com www.baquge.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