谨慎性格包括慎言、慎谋、慎行。可以说,凡是善于谨言慎行的人,失败对他们是无可奈何的。因为谨言慎行的人大多思想深沉、思维严谨,遇事考虑周到。他们深深地懂得,言语能伤人也能害己,说话如不加小心,一句话出口,很可能会招惹是非,引起争端和麻烦,甚至会殃及性命。这样的例子,古往今来俯拾皆是。很多人经常等到惹出祸端来,才知道悔之不及。
人生的道路,是通过自己每时每日一步步走出来的。只有每时每日都能有所进步,才能在一生中留下光辉的足迹。其中的关键是起步要正确,否则会差之毫厘,谬之千里。
谨慎可以防止失败,但同时我们也必须认识到,谨慎从事并不等于不自信和自卑,二者截然不同。谨慎从事是指考虑周到,事先想到困难的一面,想到失败的可能,是为了想方设法克服困难避免因盲目从事、粗心大意而导致的失败。也就是说对于事情不利的一面,从积极的角度去想,这是谨慎;对于困难和可能的失败,从消极的角度去想,越想越担心害怕,越倾向于逃避退却,这就不是必要的谨慎,而是一种害怕失败的心态。由此可见,谨慎从事与害怕失败的根本区别就在于自信还是自卑,就在于心态积极还是消极。
做事时,精确与对事情的忠诚是一对孪生兄弟。一个人有做事精确的良好习惯,要远远超过他的聪明和专长。绝对的正确和精细,是做任何事情的重要资本,有了这种资本,自然会受到器重,会得到信任。如果每一个人都能把全副心思放在他的事业上,人人都能谨慎小心地做事,那么人们的人格与品质,就会有一个极大的提升,事业也会飞速向前发展。
2.得人心者得天下
一个团队,人心凝聚一致,事业必然兴旺。一个团队,人心涣散向背,事业必然衰败。“得人心者得天下”的道理,通用于天下。人心都是肉做的,人都是有感情的,赢得人心,“情义”两字是不能少的。能为别人着想,也善于为别人着想,这会使对方一下子就知道你的义气情分,知道跟着你做事决不会吃亏,他也就心悦诚服地被你拉住了。
原文:
道者,令民与上同意也,故可以与之死,可以与之生,而不畏危。
——《孙子兵法·始计篇》
译文:
所谓道,是指能使人民与君主同心同德的政治方针和政策,它能促使人民甘愿与君主同生共死而不害怕任何危难。
解读:
在这里,孙子提出的“道”是使上下同欲的最根本、最重要的因素。孙子在本篇中讲到:“经之以五事”——指从道、天(自然时机和社会时机)、地(地理形势和交通运输之利害)、将(选择将帅)、法(军队的组织体制、编制和国家的法制)五个方面分析研究战争胜负的可能性,即把“道”列于首位。由此可见,“道”在治国、治民、治军和治业中的重要,也说明有作为的统帅者和领导者重“道”的意义所在。在作战前夕,要搞清楚这些情况,进行分
析比较,哪些有利,哪些有害,然后决定战争的打法。
古往今来,凡兴国安邦之君王都认识到,政治的成功或失败,统治的稳固或崩溃,并不取决于天命,而在于统治者对于民众的态度和随之而来的民心向背。首先是以“道”治国。孙子强调发动战争、进行作战必须争取民心,使上下和谐,同心同德,即“令民与上同意”、“上下同欲”、“与众相得”,采取的手段就是“修道而保法”、“惟民是保”。这些精彩的命题和论述,成为治理国家的重要依据。古往今来,统治阶级都把争取人心向背,以“道”安民,求得清明政治作为追求的目标。
“令民与上同意也”,说明战争是“谋事在人”,而且在谋人心,争取民心,使民众服从,出入、出力、出钱、出物,以支持战争,使战争有所依靠。同时,争得了一个安定环境,有一个稳定的社会局面,才不使军队在作战时有后顾之忧。
刘邦起义后,带领众人进入沛县县城,入城后,城中父老想推举他为沛县县令,刘邦推辞说:“当今天下大乱,各路诸侯并起反秦,如果选择将领不当,将会一败涂地。我不是爱惜自己的性命,只是担心自己的才能薄弱,不能保全沛县的父老兄弟。这等大事,愿大家推举可以胜任的人。”但众人谁也不敢领头起义,最终还是推举刘邦做了沛公。
刘邦自第一次去关中,在咸阳纵观秦始皇车驾出游之后,便做起了皇帝梦。沛县父老推举他为沛公,他喜在内心,但表面上却再三推让。刘邦深知在场的人谁也不敢为首领,他的推让再三,是为了表明他带头起义不是出于私心,不是为了封侯称王,而是在父老兄弟们的再三推举之下,不得已而为之,目的是救民于水火;同时也是为了起义后有效地管束部下;既然是众人推举,众人就应当服从管束和指挥。
刘邦与多路起义军首领的不同之处,在于他起义不是为了封侯称王,而是把起义的第一天,视为踏上夺取皇帝宝座征程的起点。所以,当他答应沛县父老做沛公时,便胸有成竹地要取代秦始皇。刘邦令起义军的军旗一律为红色。于是,萧何、曹参、樊哙在沛县四处招收弟子,共得3000人,进攻胡陵、方与,还守丰邑。沛公所率领的这支起义队伍,从此加入了秦末农民大起义的洪流之中。凡事有小就有大,有弱就有强。刘邦从此拉开了角逐天下的序幕。细想起来,刘邦之强并不在势力,而在于掌控人心的工夫。
北宋文学家苏询在他的《心述》中有这样的话:“为将之道,当先治心。”人心向背,是事业成败的关键。高明的人,无论是领导一个团体、指挥一支军队,还是治理一个国家,总是把争取人心放在首位。“得人心者得天下,失人心者失天下。”这句著名格言,道出了治国安邦的真理。
三国时期隶属于蜀汉政权的南中地区,包括今天云南、贵州和四川西南部一带,古称“夷越之地”。由于东汉统治者的“赋敛烦扰”,激起了南中各族人民的反抗,残酷的镇压使得人民掀起更大规模的反抗,而一部分少数民族奴隶主和汉族豪强地主,时刻都在寻机激化矛盾,以便达到他们割据白雄的目的。由于上层分子雍闽、孟获等的造谣和煽动宣传,不少人受骗加入叛军,叛乱几乎遍及整个南中地区。
公元225年3月。经过近两年的“闭关息民”,在把内政外交各方面安排好后,诸葛亮感到出兵平定南中叛乱的时机已经成熟,于是亲自统领大军南下平叛。
诸葛亮采用了“攻心为上,攻城为下,心战为上,兵战为下”的策略来平定南中之乱。诸葛亮采取反间计杀了叛乱首领雍闽、朱褒,全歼高定部后,五月渡泸,深入不毛,开始征讨孟获。孟获收雍闽等人的余部,继续与蜀军对峙。作为少数民族的首领孟获在南中为“夷汉所服”,是当地一位很有影响和威望的人物。诸葛亮决定收服孟获,然后使他从心里臣服蜀汉政权,在西南少数民族中造成影响,以便长期稳定南中局势。
孟获在蜀汉大军到来时,聚集三洞元帅讨论,后派三位洞帅各领兵5万,分左、中、右三路来迎战。诸葛亮用激将法,使赵云、魏延两位老将军杀奔敌军营寨,大败蛮兵,斩了敌军中路元帅,左方两路敌军元帅从山路逃跑时被埋伏的蜀军擒获。
诸葛亮命人解去两位洞主元帅的绳索,赐给酒食衣服,让两人各自归去。孟获闻知兵败,大怒,遂率兵进发。诸葛亮使王平诈败,引诱孟获军进入埋伏圈。孟获见蜀军旌旗四起,队伍杂乱,即生轻敌之意,驱兵追击王平。正追杀时,蜀将张嶷、张翼两路兵马突然杀出,截断后路。王平领兵杀回,赵云、魏延从两侧夹击,孟获抵挡不住,被魏延生擒活捉。
诸葛亮让人解去被俘蛮兵的捆绑,安抚说:“你们都是好百姓,不幸被孟获蛊惑。今受惊吓了。我想你们的家人一定倚门而望,我今天全放你们回去,以安各自家人之心。”蛮兵深感其恩,哭着拜谢归家。诸葛亮对孟获不杀不辱,反而加以款待,让他观看蜀军的营垒和阵容。孟获并未服气,声称自己是因为未知虚实而中了埋伏,并说再战必胜。诸葛亮便笑着放他回去,让他整顿军马再来交锋。结果孟获又一次兵败被捉。可是他还是不服气,于是诸葛亮又把他放回去。就这样,一捉—放,前后共七次。孟获第七次被捉住的时候,诸葛亮微笑着说要放他回去,这时孟获终于心悦诚服地说:“公,天威也,南人不复返矣。”这就是历史上诸葛亮“七擒孟获”的故事。
诸葛亮对孟获七擒七纵就是一种攻心的战术,他所采取的“不以力制,而取其心服”的策略,有着明显的进步性,并收到了很好的效果,“自是终亮之世,夷不复反”。可见,攻心之术在战争中确实有着武力屈服无法比拟的优势。
3.五德皆备方可为将
“人才难得亦难识”。这是古往今来,许多招贤纳士者的感慨,也是人们千辛万苦积累起来的智慧财富。
原文:
将者,智、信、仁、勇、严也。
——《孙子兵法·始计篇》
译文:
所谓将,是指统率军队的将领是否具备足智多谋、赏罚有信、仁爱部下、勇敢果断、治军严明的素质与能力。
解读:
孙子认为,一个好的将帅必须具备智、信、仁、勇、严这五种品格。智,即智谋,指谋划战争的能力。信,指信实,即说到做到,言而有信,说话算数,赏罚兑现。仁,仁爱,指爱护部下,体恤百姓。勇,勇敢果断,即当机立断,无所畏惧。严,即严格要求,严肃军纪。孙子讲的这五条,确实是将帅必备的品格,古代兵家把这五条称为将之五德,作为识将,选将的基本标准。
纵观历史长河,我们不难看出,不论是中国、外国,选将用将一直都是兵家相争的焦点,是历代君主所格外关注的问题。无数的军事战例雄辩地证明:将帅与战争的胜败是紧密相关的,与国家的安危存亡更为密切。因此,一定要慎重地选拔将帅、使用将帅。
齐国在景公时代(前547—前490年)曾经受到晋国和燕国的讨伐。晋国攻打齐国阿(今山东东阿)、甄等地区,燕国攻打齐国河上地区。一时间,齐国形势危机,齐景公对此深为忧虑。晏婴就向齐景公推荐了田氏家族的一个叫田穰苴的人,并说,田穰苴这人文能安抚众人,武能威慑敌人,是个不可多得的文武全才,希望国君能考验考验他。齐景公听后,立刻召见田穰苴,与他交谈了一些国际国内的形势,以及对即将发生的战争的看法。齐景公在与田穰
https://www.cwzww.com https://www.du8.org https://www.shuhuangxs.com www.baquge.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