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尔松问他:“怎么样?可不可以做到?”
雷诺回答:“可以,不过大概要花6个月时间,还可能花掉160万美元。”
卡尔松插话说:“太好了,这件事由你全权负责,明天的董事会上我将正式公布。”
大约4个半月后,雷诺请卡尔松去看他们几个月来的成绩。
各种数据显示在航班准点方面北欧航空公司已成为欧洲第一。但这不是雷诺请卡尔松来的唯一原因,更重要的是他们还省下了160万美元中的50万美元。
卡尔松事后说:“如果我先是对他说,‘好,现在交给你一个任务,我要你使我们公司成为欧洲最准时的航空公司,现在我给你200万美元,你要这么这么做。’结果怎样,你们一定也可以预想到。他一定会在6个月以后回来对我说:‘我们已经照你所说的做了,而且也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不过离目标还有一段距离,也许还需花90天时间才能做好,而且还要100万美元经费。’可是这一次这种拖拖拉拉的事情却没有发生。他要这个数目,我就照他要的给,他顺顺利利地就把工作做完了,也办好了。”
合理地给下属权力,不仅有利于增强下属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而且还能大大提高领导本身和团队的工作效率。这是领导管理的技巧,也是一种艺术。
一名管理者,不可能控制一切;你协助寻找答案,但本身并不提供—切答案;你参与解决问题,但不要求以自己为中心;你运用权力,但不掌握一切;你负起责任,但并不以盯人方式来管理下属。你必须使下属觉得跟你一样有责任关注事情的进展。而把管理当做责任而不是地位和特权正是管理者能够进行真正的、有效授权的基本保证。
那些事必躬亲的管理者往往会有这样的想法:他们应该主动深入到工作当中去而不应该坐等问题的发生;或者他们应当向下属们表示出自己不是一个爱摆架子或者高高在上的领导。这些想法确实值得肯定,但是管理者用不着选择事必躬亲,因为这样做不仅没有任何好处,还会让管理者付出很大的代价。如果你有着事必躬亲的倾向,那么下面几点建议应该会对你有所帮助。
(1)学会置身于事外。
实际上,团队里的有些事务并不需要你的参与。比如,下属们完全有能力找出有效的办法来完成任务,那用不着管理者来指手画脚。也许你确实是出于好意,但是下属们可能不会领情。更有甚者,他们会觉得你对他们不信任,至少他们会觉得你的管理方法存在很大问题。当出现这种情况时,你应当学会如何置身于事外。这里有一个小小的窍门:在你决定对某项事务发布命令之前,你可以先问自己两个问题:“如果我再等等情况会怎么样”以及“我是否掌握了发布命令所需要的全部情况。”如果你觉得插手这项事务的时机还不成熟或者目前还没有必要由自己来亲自做出决定,那么你应当选择沉默。在大多数情况下,事实上也许根本不用你费心,你的下属们就会主动地弥补缺漏。通过这样缜密的考虑,你会发现也许有时你的命令是不必要的,甚至会使情况变得更糟。
(2)恰当地授权。
当组织发展到一定阶段,随着管理事务的日益增多,管理者已经无法将所有的问题都自己扛,这就需要授权。从某种意义上说,授权是管理最核心的问题,也是简单管理的要义,因为管理的实质就是通过其他人去完成任务。授权意味着管理者可以从繁杂的事务中解脱出来,将精力集中在管理决策、经营发展等重大问题上来。通过授权,你可以把下属管理得更好。让下属独立去完成某些任务有助于他们成长。因此,恰当地授权非常重要,这样可以得到授权的最大好处,并将风险降到最低。
(3)弄清楚究竟哪些事务你不必“自己扛”。
既然明白了事必躬亲的弊端,那么下—步你必须明确授权的范围,也就是说究竟哪些事务你不必“自己扛”。根据组织的实际情况,授权的范围肯定会有所不同。但这其中还是有—些规律性的东西。在授权时,下面几个因素值得考虑:
①责任或决策的重要性。一般说来,一项责任或者决策越重要,其利害得失对于团队或整个企业的影响越大,就越不可能被授权给下属。
②任务的复杂性。任务越复杂,管理者本人就越难以获得充分的信息并做出有效的决策。如果复杂的任务对专业知识的要求很高,那么与此项工作有关的决策应该授权给掌握必要技术知识的人来做。
③组织文化。如果组织里有这样的传统或者说背景,即管理层对下属十分信任,那么就可能会出现较高程度的授权。如果上级不相信下属的能力,则授权就会变得十分勉强。
④下属的能力或才干。这可以说是最重要的一个因素。授权要求下属具备一定的技术和能力。如果下属缺乏某项工作的必要能力,则管理者在授权时就要慎重。
克林将军告诉我们,作为一名伟大的将军,他的成功有很大一部分来自有效的分工带来的“简单管理”。“我对很多方面都放任不管。”这就给了他的部下很大的自由空间去决策。每一个管理者都应该深刻地领悟到此言的含义:授权予下,不仅可以使你从繁忙的工作当中解脱出来,更可以增强下属的工作积极性。这一箭双雕的手段,是每名管理者都应学会使用的。
3.疑人不用,用人不疑
管理学上有一句老话,叫“疑人不用,用人不疑”。意思很明显,怀疑一个人,就不要用他,用一个人就不要怀疑。松下幸之助就曾这样说:“用他,就要信任他;不信任他,就不要用他。”
信任是授权的前提。信任一个人,就要放手使用他,给他一个证明自己的机会。
王廷江,现任临沂市罗庄区罗庄镇党委副书记、沈泉庄党委书记、华盛江泉集团董事长。1989年,他把自己的家业——价值420万元的白瓷厂和180万元的资金献给了村集体,并带领全村干部群众把贫穷落后的沈泉庄村建成远近闻名的富裕村。王廷江也从一个普通的农民,成长为一名全国知名的乡镇企业家、全国劳动模范、第十届全国人大代表,被誉为“新时期农村艰苦创业的带头人”。
他既是华盛江泉集团公司的总裁,又兼沈泉庄的支部书记、罗庄镇的党委副书记。他一人身兼数职,但是,他活得并不很累,有时甚至可以说是很潇洒。为什么呢?秘诀就在于他善于授权给下属,注重下属的合理配置和搭配作用。他并不直接管理各个层面上的问题,而是把方方面面的具体工作划成许多方方块块,然后将这些具体的方块放手分给他精心培养起来的20多个大将分头负责。这些大将们所负责的方块都是根据他们自身特点而量身定做的,此外,最重要的是各位大将之间在各自独立的基础上一定要互相协作,可将各自所需的人员进行对换,互相补充。
但是,作为主管各个方块的负责人,必须做到三个方面:其一,主要负责人员必须对自己所负责的部门有充分的了解。其二,企业中必须有健全的智囊团,即便人数很小,也要做到“五脏俱全”,这样,这个智囊团才能对企业各个方面的发展有深刻的认识,以此能够给各个方块的主管一些好的建议。
作为总裁的王延江则把主要精力用于研究市场信息、了解产品销售情况、了解员工的建议和意见上。正因为如此,他才给人一种举重若轻的感觉。王廷江确实是一位名副其实的企业管理帅才。
授权以后的充分信任等于给了下属一个平台,一种机会,一个广阔的施展抱负的空间。授权以后的充分信任对于领导者自身也有莫大的好处:把事情简单化,有充裕的时间去思考重大决策问题。既然下属领导完全能够处理的好,又何乐而不为呢?
微软公司在第一任总裁吉姆斯·汤恩年事已高、跟不上微软发展的快步伐的时候,比尔·盖茨请来谢利担任公司总裁。谢利对微软的人事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整顿,使微软得到了迅速发展。
1983年,为了抢在可视公司之前开发出具有图形界面功能的软件,占领应用软件市场,微软开发了“视窗”项目,并宣布在1984年底交货。
谁知,直到1984年过了大半年了,“视窗”软件仍然没有开发出来,以致新闻界把“泡泡软件”的头衔“赠给”了“视窗”。在进退维谷之际,比尔·盖茨依然给予谢利充分的信任。谢利经过一番仔细调查,找到了病根:除了技术上的难度以外,开发“视窗”的组织和管理十分混乱。
谢利又一次进行大刀阔斧的整顿:更换“视窗”的产品经理,把程序设计高手康森调入研究小组,负责图形界面的具体设计;盖茨自己的职责,也被定位于集中精力考虑“视窗”的总体框架和发展方向。谢利的这一部署切中要害,“视窗”的开发立见奇效,各项工作有条不紊,进展神速。年底,微软向市场推出“视窗”1.0版,随后是“视窗”3.0版。
信任会让下属感到受尊重,会激发下属的工作热情和创造力。但在授权的过程中,授权者仅凭一味的信任,往往会发生一些本可避免的问题,让自己陷入极度被动之中。
信任,应该建立在怀疑的基础上。在授权的过程中,聪明的经理人从不一味地信任一个人,而是用怀疑的眼光去信任一个人。
在选择授权对象时,要用挑剔的眼光去审视对方,他到底能否承担起责任?他能胜任这项工作吗?他有什么弱点?他能克服自己的弱点吗?如果对方能经受住这些“怀疑”,确实是担当重任的人才,再授权给他。千万不要还在怀疑对方的能力,就授权给对方,这样容易导致授权者不能给授权对象充分的信任,互相猜疑。更不要明知一个人存在着弱点,却让他干超乎其能力的事情,那只会自寻烦恼。
授权之后,就要给予对方充分的信任,让对方大胆去做,不要随便插手事务,打击对方的积极性。授权者要做好思想准备,那就是对方可能会犯错误,但可以在错误中成长。授权者授权之后,并不是万事大吉,什么都不管了,应该继续关注对方的工作进展情况,对可能发生和已经发生的问题进行指导,避免更大问题的发生。从这个角度来讲,授权者在授权之后应该扮演一个“辅导员”的角色,用怀疑的眼光进行跟踪。
https://www.cwzww.com https://www.du8.org https://www.shuhuangxs.com www.baquge.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