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浪小说

子浪小说>儒家和道家思想精髓 > 第十章 道常无为而无不为 无为不争之道(第4页)

第十章 道常无为而无不为 无为不争之道(第4页)

胡雪岩做生意,向来把人缘放在第一位。所谓“人缘”,对内是指员

工对企业忠心耿耿,一心不二;对外则指同行的相互扶持、相互体贴。因此,胡雪岩常对帮他做事的人说:"天下的饭,一个人是吃不完的,只有联络同行,要他们跟着自己走,才能行得通。所以,捡现成要看看,于人无损的现成好捡,不然就是抢人家的好处。要将心比心,自己设身处地地为别人想一想。”胡雪岩是这么说的,更是这么做的。他的商德之所以为人称道,很重要的一条,就是把同行的情看得高于眼前利益,在面对你死我活的激烈竞争时,做到了一般商人难以做到的:不抢同行的饭碗。

胡雪岩准备开办阜康钱庄,当他告诉信和钱庄的张胖子“自己弄个号子"的时候,张胖子虽然嘴里说着“好啊",但声音中明显带有做作的高兴。原因何在?因为在胡雪岩帮王有龄办漕米这件事上,信和钱庄之所以全力垫款帮忙,就是想拉上海运局这个大客户,现在胡雪岩要开钱庄,张胖子自然会担心丢掉海运局的生意。

为了消除张胖子的疑虑,胡雪岩明确表态:“你放心!兔子不吃窝边草,要有这个心思,我也不会第一个就来告诉你。海运局的往来,照常归信和,我另打路子。”

“噢!”张胖子不太放心地问道:“你怎么打法?”

“这要慢慢来。总而言之一句话,信和的路子,我一定让开。”

既然胡雪岩的钱庄不和自己的信和抢生意,信和钱庄不是多了一个对手,而是多了一个伙伴,自然疑虑顿消,转而真心实意支持阜康钱庄。张胖子便很坦率地对胡雪岩说:“你的为人我信得过。你肯让一步,我欠你的情,有什么忙好帮,只要我办得到,一定尽心尽力!"在胡雪岩以后的经商生涯中,信和钱庄给了他很大的帮助,这都要归功于他当初没有抢了信和生意的那份情谊。

不抢同行饭碗,是胡雪岩做人处事方式的基本准则。这里既有避让,又有谦让,既有智慧,又有道德,运用得如此娴熟,真是令人叹服。同时,我们还要看清的是,胡雪岩不抢同行饭碗的这一超凡做法,并不是纯粹回避竞争与冲突,而是舍去近利,保留交情,从而带来更长远、更巨大的利益。

另外一个三国时期的例子也可作为不争的佐证。

三国时的曹操,很注意接班人的选择。长子曹丕虽为太子,但小儿子曹植更有才华,文名满天下,很受曹操器重,于是曹操产生了换太子的念头。曹丕得知消息后十分恐慌,忙向贾诩讨教。费诩说:"愿您有德性和度量,像个寒士一样做事,兢兢业业不要违背做儿子的礼数,这样就可以了。"曹丕深以为然。

一次曹操出征,曹植高声朗诵自己作的歌功颂德的文章来讨父亲欢心,并以此显示自己的才能。而曹丕却伏地而泣,跪拜不起,一句话也说不出。曹操问他什么原因,曹丕便哽咽着说:“父王年事已高,还要挂帅亲征,作为儿子心里又担忧又难过,所以说不出话来。"一言既出,满朝肃然,大臣们都为太子如此仁孝而感动。反观曹植,大家倒觉得他只晓得为自己扬名,未免华而不实,有悖人子孝道,作为一国之君恐怕难以胜任。毕竟写文章不能代替道德和治国才能,结果还是“按既定方针办”,太子还是原来的太子。

曹操死后,曹丕顺理成章地登上魏国皇帝的宝座。其实刚开始时,曹丕是极不甘心自己的太子之位被弟弟夺走的,他想拼死一争,却又明知自己的才华远在曹植之下,胜数极微,一时竟束手无策。但他毕竟是聪明人,经贾诩的点化,顿时开窍:争是不争,不争是争。与其争不赢,不如不争,自己只需要恪守太子的本分,让对方一个人尽情去表演吧!最后,这场兄弟夺嫡之争,以不争者胜而告终。

由此可见,不争是一种手段,是争的最高境界。只有不争,才能成为最后的赢家。

“争”是人与生俱来的天性。因为要生存下去就要争,要想生活得更好还要争,争是一种生存下去的方式,是再平常不过的事。

但老子却诚诚恳恳地教人们“不争”,这个“不争原理”在他的哲学原理中占据了重要的地位。在此,他略过了“争",而只说“不争其实你若细想没有“争",怎么会有“不争”?这是很明显的,说明他很注意“争”的,只不过他教导人们的是,“争”要超过一时一地、超过暂时的成功胜利,要借此让自己永远立于不败之地。

老子之所以提倡这种不争之争,就是因为越是表面强势的人,越容易

成为众矢之的,越容易被对手打败,最终越是争不到。

所以说,只有抱有这种不争之德,才能得到天下人的拥戴而不相害,故而天下才没有人能够与之相争。这种不争的态度就是我们做人的大智慧。

6。吃与是福

原典

是以圣人后其境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不以其无私邪?故能成其和。

——《道德经》第七章

释义

因此,圣人把自己置之于后,反而能在众人之中领先。把自己置之度外,反而能安然存在。这不正是因为他无私吗?所以能成就他的自身。

老子阐述的这个思想,在这里,可以理解为:吃亏是福。

吃亏并不是一件坏事,不管是大亏还是小亏,对办好事情有帮助,你要不加犹豫地吃下去。事情的结果往往是你吃的亏越大,那么你将要得到的回报也就越多,甚至能达到一本万利的效果。

相传上古时代南方有一只千年老蜗牛,硕大无比。烟牛的左角上有一个国家,名叫“触氏”,蜗牛的右角上有一个国家,名叫“蛮氏“。两国的土地极其肥沃,抓一把就可以攥出油来。按理,这两国足以丰衣足食,安居乐业,建立友好邻邦,或者老死不相往来,高枕无忧,享受太平。可是“蛮氏“国的酋长老是瞅着对方的那片土地直咽口水。既有这份霸占的心理,便趁一个月黑风高之夜,纠集了国内二万八千将士,直扑触氏。

然而触氏首领也是爱占便宜之辈,老是想着怎么能从铁公鸡身上拔出

毛,癞蛤蝶身上取四两肉来,免不了向邻国偷偷摸摸,蠢蠢欲动,企图呑并蛮氏。这一来正好下山虎遇着上山虎。触氏首领决定趁此良机,一举占领蛮氏,当即召集了三万条好汉,群情激愤,直扑蛮氏。

朝阳初升的时刻,触亲两国兵马在蜗牛头上的这一片开阔地上短兵相接,无须下令,五万八千条汉子便胡乱砍杀起来。直到血肉横飞,鬼哭狼嚎,飞沙走石,日月无光。三天之后,触蛮两国全军覆没,蛮酋被拦腰斩成两段,触酋身首异处。一眼望去,伏尸横野,阴风惨惨。多少年后,有一位骚人墨客途经此地,但见尸骨遍野,不禁哀吟道:“鸟无声兮山寂寂,夜正长兮风淅淅。魂魄结兮天沉沉,鬼神聚兮云幕幕。日光寒兮草短,月色苦兮霜白。伤心惨目,有如是耶?”

然而造物主似乎俯视含笑,笑这些鼠目寸光、冥顽不灵的众生,往往为了蝇头小利、蜗角之地,征成砍伐,结果呢?多半是两败俱伤,死无葬身之地,呵呵!

你爱吃亏吗?对于这个问题,我想每个人的回答应该都相同,那就是“不”。人生几十年,谁不曾吃过亏,但谁都不爱吃亏。不过,厚黑学则认为吃与是福。

吃亏是福关键在于心,在于不计较小小得失。生活中,懂得吃亏的人才是真正的智者。对于生活中由于争端而吃点亏,最好的做法是“大事化小,小事化了”。因为每个人生活中都会有不顺心的时候,但你能在这个时候尽量忍让,不惹事端,多考虑对方的感受,多感谢他们平时对自己的帮助和支持,这才有助于以后工作的发展。

https://www.cwzww.com https://www.du8.org https://www.shuhuangxs.com www.baquge.cc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