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以治敌术为中心,提出了军争“以诈立,以利动,以分合为变”的总体原则,重点论述两军争利、争胜的问题,如何趋利避害,争取先机,以掌握作战的主动权。
◎巧“兜圈子”,以迂为直
军争之难者,以迂为直,以患为利。
——《孙子兵法·军争篇》
争夺先机制胜条件之所以如此困难,就在于要通过迂回遥远、曲折的途径,达到径直、捷近、容易的目的,化不利为有利。
精读
英国军事理论家利德尔·哈特在其所著《间接路线战略》一书中指出:在战略上,最漫长的迂回道路,常常是达到目的地的最短途径。所谓间接路线,即避开敌人所期待的进攻路线或目标,在攻击发起之前,首先使人丧失平衡。这一论点,可谓是对“以迂为直”所作的注解。
孙子议论迂直问题时,指出:“军争之难者,以迂为直,以患为利。故迂其途而诱之以利,后人发,先人至,此知迂直之计者也。”意思是,争取先机之利最困难的地方,是要把迂回的弯路变为直路,要把不利变为有利。所以用迂回绕道的佯动,并用小利引诱敌人,这样就能比敌人后出动而先到达所要争夺的要地,这就是懂得以迂为直的方法了。
孙子不仅揭示“军争”“以迂为直”的谋略,而且指出运用“以迂为直”谋略的方法是“迂其途而诱之以利”,结果是“后人发,先人至”,达到“军争”的积极效果。
特别是实践中,敌我双方必然是坚固正面防御,千方百计阻止对方正面进攻。因此,任何军队要达到自己的目的,常须作迂回运动,在敌人的思维判断中造成“折射”幻觉,而不能直来直去地行动,使对方一眼察觉你的虚实企图。目标在东而先向西,欲要进而先退,这是“以迂为直”在空间上的表现。为尽快击败来攻的强敌而采取持久战略,欲取先予,欲得先失,这是“以迂为直”在时间上的表现。敌方的“腰部”和“臀部”,是最敏感的。无论进攻或防御,用威胁敌人的侧翼和后方的办法,迫敌退却,比用正面冲击的办法把敌人赶出已占领的阵地要容易得多。迂回其侧后,也就成了军事统帅选择目标和路线的着眼点。
总而言之,战争机器的链条是互相协同而又互相制约的,精明的将领善于从广泛的联系中,寻求制胜之策。换言之,将领要在战场上创造奇迹,其决策思维切忌“直线运动”和“惯性运动”,不能只从当前的战利考虑对策,而要善于从相反中求相成。
现实生活中,我们也会碰到这样或那样的难题,这些难题能否顺利解决关键取决于解决问题的方式和手段,有时候这些难题让人头疼,进退两难。但是,解决这类问题并不是没有办法,首先要分清对象,然后根据具体的情况,采取绕道而行的策略,力求用巧妙的方式圆满解决。
为了一笔欠款,刘英去了某厂十余次也没个结果。她感到用常规的办法是不行了,于是,她决定采取迂回战术。她选择了该厂财务科的副科长小于为突破口。因为她了解到这个小伙子是该厂厂长的外甥。
于是,刘英来到该厂财务科把小于叫了出来。小于为难地说:“大姐,你的事我实在帮不了忙。”
刘英笑着说:“我今天可不是来要欠款的,更不是找你帮忙,我是给你帮忙来的。”
“你给我帮什么忙?”小于不解地问。“给你介绍对象呀。”一句话说得小于的脸微微发红。
刘英接着说:“别不好意思,我已经打听了,你还没有女朋友。正巧我昨天去姑妈家,我有一表妹也没有对象。我表妹长得没说的,也是大学毕业,和你挺般配的。我已经给你们约好了,今天晚上你们在光明电影院见面,这是电影票,可别去晚了,谈恋爱男同志主动一点。”
第二天,刘英一下班就迫不及待地给表妹打了个电话,从表妹的语气中感到两人“有戏”,她长出了一口气,要回欠款“有门”了。
从此以后,她不再去要欠款了,而是把精力放到了其他几个欠款的厂家。半年后,刘英家里来了两位稀客,是小于和她的表妹。表妹告诉她自己和小于快要结婚了,小于也告诉刘英,他们厂最近回来几笔货款,够还她们厂的欠款了,明天就可以办理还款手续。
在宗吾看来,小于夫妇是刘英要债活动中关键的一着棋,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因为,她自始至终也没有向他们提一句帮忙要债的话,高明的她知道,一‘此时无声胜有声”,她没有必要画蛇添足开口让对方帮忙。由此可见,对于一件从正常渠道人手比登天还难的事,如果善于采取“迂回”方法,结果可能迎刃而解。
迂,是曲折、绕弯的意思,它与“直”的意义相对。“迂”与“直”、“患”与“利”、“退”与“进”之间的关系是辩证的,是可以互相转化的。
在两军相争的战场上,迂——绕远,这意味着花费的时间多;直——近,这意味着花费的时间要少。但是,军事对抗的双方都在绞尽脑汁地破坏对方计划的实现,如果一味地求“直”图“快”,反而会适得其反。所以,在某种情况下,表面上看来,走的是迂回曲折的道路,而实际上却为更直接、更有效、更迅速地获取成功创造了条件。
案例
魏景元三年、蜀汉景耀五年(公元262)冬,早就想篡魏的司马昭为树立威望,欲在人心归向之下,使自己达到禅代的目的。因此,急于建功于国外,首先想攻打内政不修、边防不严的蜀汉。当时魏廷众臣皆以为不可,唯独司隶校尉钟会赞成伐蜀,并提出名为伐吴实为伐蜀的“声东击西”之策。司马昭大喜,任命钟会为镇西将军,统率12万大军,自斜谷、骆谷、子午谷三道并进,分头进入汉中,同时命征西将军邓艾进攻沓中(今甘肃舟曲县以西岷县以南),命雍州刺史诸葛绪进攻武街(今甘肃武都县西南)与阴平(今甘肃文县),作为助攻。
魏景元四年,蜀汉炎兴元年(公元263)八月,钟会所率的魏军主力从洛阳出发,司马昭亲自送行,并誓师灭蜀。九月,钟会军行至长安,然后分兵自子午谷、骆谷、斜谷南进汉中。诸葛绪和邓艾两军,亦按原计划进行。
蜀汉后主刘禅得知魏军来攻,急忙派廖化率军往沓中接应姜维,派张翼、董厥率军加强阳平关(今陕西沔县西)的防御,命汉中蜀军凭险固守。九月,邓艾自狄道南进,派天水太守王颀率1万人直趋沓中进攻姜维,命陇西太守牵弘和金城太守杨欣各率5000人助攻,自己则率主力继后。姜维在沓中见邓艾军到来,又听说钟会进军汉中,立刻引兵东撤,在泓川口(今甘肃西固县西)遭到邓艾军追击。这时,诸葛绪所率魏军自祁山攻占武都等地,已趋逼阴平,截断姜维的归路。姜维被迫从孔函谷(今甘肃武都县孔函水入白龙江处)前往武街,以吸引诸葛绪军队,然后又回师阴平。姜维在此遇到前来增援的廖化,方知刘禅已另遣张翼和董厥驰援阳平关,于是命廖化在阴平抵御诸葛绪和邓艾的进攻,自率主力往阳平关迎击钟会。
钟会的大军进入汉中后,正在猛攻乐城、汉城和阳平关三处。鉴于蜀军皆坚守城池不战,乃命前将军李辅率1万人攻乐城,将军荀恺率万人攻汉城,自率诸军越过二城猛攻阳平关。蜀汉阳平关守将蒋舒在强敌面前动摇叛变,引导魏军前锋胡烈部袭陷阳平关,使钟会获得这里的大量库藏积谷。姜维正自阴平来援,忽闻阳平关失守,张翼、董厥之军自朝天岭南退,与廖化同退白水关(今四川昭化县北),并收拢张翼和董厥的部队,然后前往剑阁布防。钟会赶至剑阁,发布魏帝讨蜀檄文,企图招降姜维,姜维拒不肯降,而且守险以待。因此,魏蜀双方主力,遂在剑阁形成对峙。
当钟会率军到达时,姜维已坚守关口,凭其险阻堵住十余万魏军的前进。钟会数次强攻均未奏效,形成两军对峙。一个月后,魏粮草不继,钟会深恐发生不测,准备撤军。在阴平的邓艾得知钟会准备退军,急忙向司马昭上书:敌军已遭挫折,我们应乘胜进军,并提出偷度阴平,出奇制胜的方案。邓艾在书中说:“可秘遣一支精锐从阴平小道直趋涪县(今四川绵阳东),那里距成都仅300余里,可出奇兵袭击腹心,出其不意。驻在剑阁的姜维军必定回救涪县,则钟会军可与我并肩前进了。”于是带兵走阴平小道。这条道路为打柴和猎人所走,只有像猴子似的攀援、跳跃,才能通过。这年十月,邓艾命儿子邓忠率一支精兵为先头部队,提前出发。邓忠率先头部队,一律轻装,不穿铁甲,各执斧凿,进入阴平小道,爬山越岭,披荆斩棘,在前面开路。一路上逢山开路,遇水搭桥。随后,邓艾率本部人马,各带干粮绳索,穿行在巅崖峻谷之中。部队行进十分困难,每日只能前行二三十里。邓艾率魏军在阴平小道中艰难地行走了20余日,行程700余里。这天,行至摩天岭下,山路陡峭,马匹无法前进,邓艾遂弃马步行上岭。上岭后,邓艾命令大家先把军械用绳索吊上崖去。然后,邓艾用毡毯裹着身子,带头从陡壁上滚下山去。众将士有毡毯的也学着裹身子滚下崖去,没有毡毯的将士,有的用绳索束在腰上,有的攀着树木藤条,一个接着一个慢慢地攀下崖去。
江油的守将马邈,见魏兵从天而降,惊恐不已,竟不战而降。从江油到成都,只有涪县和绵竹两个关口。蜀后主刘禅闻邓艾率魏军抄小路夺取江油城,十分吃惊,急忙诏令先丞相诸葛亮之子诸葛瞻,率军从成都出发阻击魏军。蜀军前锋进驻涪县后,诸葛瞻下令停止前进,准备紧守涪县。部将黄崇几次向诸葛瞻建议:“我军应迅速前进,占领有利地形,据险防守,如果让魏军到达平原地区,我们就无险可守了。”诸葛瞻犹豫不决,没有采纳黄崇的意见,准备在平原地区与邓艾决战。魏军在江油集结后,迅速向涪县挺进,在涪县击败了蜀军的前锋部队,占领了涪县。诸葛瞻只得退守绵竹。邓艾派人送信劝诸葛瞻投降。诸葛瞻大怒,杀了魏军信使,在绵竹城外列阵等待魏军决战。邓艾派儿子邓忠从右,部将师纂从左,从两翼向蜀军发起攻击。诸葛瞻与儿子诸葛尚率军分头迎击,打退了魏军的进攻。邓忠、师纂败下阵后向邓艾说:“蜀军不可战胜!”邓艾大怒斥责说:“生死存亡在此一举,为什么说不能战胜!”并下令将其斩首。诸部将求情得以幸免,邓艾令其再战。二人重又率军向蜀军发起攻击,邓艾亦率军参战。蜀军败阵,被杀伤无数,诸葛瞻及其子诸葛尚、黄崇均战死,蜀军余部弃城而逃。邓艾占领了绵竹,闻姜维已从剑阁南下救援,便令迅速向成都进军。
蜀军从绵竹败下阵来,已溃不成军,向成都逃去,老百姓听说魏军已进入平原,纷纷向山野躲藏。蜀后主刘禅闻报诸葛瞻战死,魏军已占领绵竹,惊慌不已,忙召集群臣商议。众臣意见不一,刘禅犹豫再三,最终决定降魏,遣侍中张绍等人捧着皇帝的玉玺去向邓艾求降,并派太仆蒋显传诏,令姜维向魏军投降。魏景元四年(公元263)十一月,刘禅带领太子和群臣60余人,到成都北门外的邓艾大营投降。至此,经历了43年的蜀汉灭亡。
◎兵不厌诈,攻其不备
故兵以诈立,以利动,以分合为变者也。
——《孙子兵法·军争篇》
作战争胜,首先要以诡诈之术隐蔽自己的用兵意图,从而立稳脚跟;其次,完全根据利害关系而决定自己的行动;然后根据情况需要,把分散和集中兵力的战略战术作为变化使用部队的作战基本手段。
精读
兵不厌诈是历代兵家所惯用的一种用兵谋略。在《孙子兵法》的第一篇《计篇》中,孙子已明确提出了“兵者,诡道也”的论点。孙子不但不排斥它,反而一口气介绍了十二种运用诡道的战法,人们习惯地称之为“诡道十二法”。
“诡道十二法”的前四法是:能打却装作不能打(“能而示之不能”)、要用兵却装作不用兵(“用而示之不用”)、要向近处用兵却故意装作要向远处用兵(“近而示之远”)、要向远处用兵却故意装作要向近处用兵(“远而示之近”),这是公开采用欺骗和伪装的手法,造成一种假象,麻痹敌人,以达到战胜敌人的目的。
https://www.cwzww.com https://www.du8.org https://www.shuhuangxs.com www.baquge.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