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浪小说

子浪小说>属灵书籍荆棘中的百合花 > 第16讲 罗马书一(第1页)

第16讲 罗马书一(第1页)

研读《圣经》最好的方法就是一卷一卷地仔细研读,如果可以的话,就一口气读完一卷书,或者至少在几天之内把它读完,反正就是把整卷书一口气都读完。《圣经》是以一卷一卷的书作为单位的,各卷书的内容都各不相同,我们目前在谈的是书信。书信只出现在新约圣经里面,旧约的圣经里面没有书信,而且大多数的书信是保罗写的。古时候传送书信十分昂贵,而且过程艰难。但是考古学家挖掘出许多书信,那个年代出土的书信,多达一万四千封之多。这些书信和圣经中的书信比较之下,你会发现很有意思,当时书信的长度,差不多是从18个字到209个字不等,可以说算是很短的,可是呢?信差要跋涉几百哩的路,所以信件当然是越轻越好携带。不过,保罗的书信却是长多了。古时候有一两封长信,像是西赛罗有一封信多达2500个字,那是他写过最长的一封信。塞尼加有一封信是4000多个字,创下了纪录,仅次于保罗写给罗马人的书信。《罗马书》有7000多个字,这是古时候最长的一封书信,所以这封信,实在是很特别。保罗的书信长度,平均是1300个字,但是《罗马书》长达7000个字,我们要分两次来谈这卷书信。我的目的是要给你们一把钥匙,让你们自己可以去把这个百宝箱打开,而不是直接教导、像用汤匙喂你们吃饭。我要给你钥匙,让你能够自己好好地仔细研读,并且要了解作者的用意。各位,你们可以理解吗?好,我们现在开始。这封书信有几个不寻常的地方:第一是开头的问候语很长。开头的问候语很长,但是结尾的问候语却更长,一整章都是问候语。各位知道吗?花这么长的篇幅转达朋友之间的问候,这种作为实在是很不寻常,保罗为什么这么做呢?而且这封书信着重在教导,而不是在闲聊一些家常的事情,所以这是一封教导的书信,甚至超越了教导,因为保罗不断在辩论。这有点像是在对话一样,不断地引述诘问者的反对意见,然后再提出回答。“我们可以仍在罪中叫恩典显多吗?断乎不可。”“我们可以仍在罪中,叫恩典显多吗?断乎不可。”这像是在对话一样。所以这封书信的目的是什么?这封书信跟保罗其它所写的书信不同的一点是,他写信的对象是他没有拜访过的教会,这不是他建立的教会,所以没有私人的交情。保罗他一向非常忠心地去看顾他建立的教会,他不会去干涉其它教会的事工,那么他怎么会去写一卷最长的书信,给一间不是自己建立、而且也没有拜访过的教会呢?难怪他在信上有一长串的问候语,因为要跟对方套交情,提到很多对方认识的人。写信给不认识的人的时候,总要提一下彼此共同认识的朋友。像是我每次跟非基督徒说我是一个牧师的时候。他们总会攀亲带故地说:我的某某远亲,他也是一个基督徒,在什么教会聚会。保罗在《罗马书》最后一章,好像也有这个意味。我们来看一看,他跟写信的对方没有私人的交情,但是呢,我们在信上可以明显地看出,他很想跟对方拉近距离,他渴望去拜访他们,去认识他们,同时也让他们认识他。为什么他渴望这么做呢?他说他想去拜访他们,保罗说我希望能够去拜访你们。他为什么不等人到那儿再说呢?为什么要先写这封长信?难道不怕对方反感吗?保罗其实有他的用意,这封书信比其它书信要冷静,《加拉太书》充满了热情,但是《罗马书》就很冷静,十分地理性。我说过,这像是一篇教导,其中有一两个地方稍微热情一点,但是整体而言,这是一封很冷静的书信,跟其它的书信显然大不相同,其中完全没有提到危机,也没有什么争议,不需要他提出纠正。有人说这封书信嗅不出任何火药味,保罗的书信大多都有火药味,但是《罗马书》毫无火药味。他为什么写这封信呢?是他想要传阅的一封普通书信吗?还是一篇讲道?或者是福音的单张呢?他为什么要特别提到罗马呢?这些是我们要解答的问题,可惜《圣经》学者给了我们太多的答案了。保罗写《罗马书》的原因至少有十二种不同的理论,但是可以归纳为三个基本原因。有人从作者的角度来看,持这种理论的人,认为原因跟作者有关;有人认为原因跟作者、读者还有两者的关系都有关;还有人认为原因在于书信的读者。从这些原因带出三种不同的诠释《罗马书》的方法,等一下我会一一地提出来,但是老实说,第三种是我个人的看法。好了,我们先来看看另外两种看法,每一种看法各有两种理论,所以我会提出六项理论。总共有十二项理论可以介绍,但是我只要介绍六项主要的,我们需要从这样的角度来了解书信的背景,尤其是像《罗马书》这样难解的书信。我们先从作者的角度来看,可以从保罗身上找出他写这封书信的原因吗?当时大约是西元55年,保罗他已经传道了20年,他完成了地中海东岸的宣教工作,在地中海东岸各大主要城市,都建立了一间重要的教会,他的工作可以说已经完成了。他尚未将福音传给每个人,但是他已经在每一个省份建立教会来传福音,所以他的工作目标已经完成了,他订了一个目标,当目标完成的时候,他就会知道。我曾经在德比一间教会讲道,我问他们知不知道教会接下来一年有什么目标,因为没有清楚的目标就无法完成目标,知道自己教会目标的人请举手,只有一排的人举了手,其它排的都没有举手;其它教会都没有目标,只有这间教会有目标。而这间教会的牧师刚好跟我坐在台上,他吓了一跳说:我怎么不知道我们教会有目标?举手的人都是他教会的人,我对他说:可能要换牧师了。既然全体的会众都有一个目标,只有牧师他不知道,那么这个目标可想而知了。各位应该要知道,基督徒务必要有目标,才会晓得目标是不是完成了。保罗他订了一个目标,也已经完成,地中海东岸的福音工作已经打下根基。接着他要往西,他继续向前走,他在东岸的最后一项工作是,为耶路撒冷的穷人收集一大笔奉献。当时耶路撒冷遭遇饥荒,很多人陷入困境,经济严重萧条,所以保罗的最后一项工作是教导他所建立的教会要懂得分享,并且为耶路撒冷的穷人收集奉献。就像今天有很多基督徒,为罗马尼亚的基督徒奉献一样,这是保罗的最后一项工作。他把钱带到耶路撒冷之前,在希腊停留了三个月,恶劣的天候耽搁了他的行程,必须等气候好转才能搭船离开,所以他在希腊待了三个月,就在这段期间保罗在希腊写下了这封长信。有人说保罗他是把讲道写出来,因为不可能永远讲下去,当你进入全职事奉的时候,会领悟到你不可能做一辈子,必须要录成录像带,永远保存下去。但是保罗那个时代,他没有录像带,所以他只能写下来,因此有人说保罗是在为他的福音信息留下纪录,这样后人在传福音的时候,才有纪录可以参考,保罗一开始就说:我不以福音为耻。然后他继续地谈论福音,所以保罗写这封信的目的,也许只是要记录他的信息,那是他最后的话语和见证,是他成熟的时候的回顾,他不知道他还能再旅行多久或是讲道多久,他说这是我的福音信息,是我的宣告和立场,可以说是他所有教导的摘要。另外的一个理论是,保罗不只在记录他的信息,也在记录多年来,他所遇到的各种反对的声音,并且针对这些声音一一的提出回答。我想,各位一定都知道,今天仍然有人写书,为基督教辩护,像是麦道卫就是一个杰出的护教者,他写很多很多的书来回答各种问题、还有反对。所以有人说:保罗他不只是记录自己的福音信息,也记录如何回答传福音的时候遇到的反对论点。信中有很多对话和提问,并且反驳他所听到的反对论点,有人说:这是保罗写这封信的主要目的。不过我不同意,因为这卷书有几个特点让这个理论站不住脚。主要有三个疑问:如果这是保罗信息的摘要,为什么要寄到罗马?为什么只寄给一间教会,而不寄给其他教会传阅呢?这是第一点。我的第二个反对理由是信的内容并不是保罗传的福音。可惜很多基督徒都弄错了,以为《罗马书》没有谈到的就不是福音。其实保罗所传讲的福音信息,很多都没有在《罗马书》中,比如像是天国,但是保罗曾经传讲天国的事;另外还有很多事,也都没有提到,比如像是耶稣的复活、还有耶稣的升天,也没有谈到教会,没有谈到圣餐,没有谈到天堂和地狱,没有谈到悔改,甚至没有谈到重生,而且很显然地也没有谈到上帝的天父身分。你也许没有注意过这些事,读这卷书信的时候,应该注意哪些事没有提到,但是我们常常会忽略。各位,听传道人讲道的时候,一定要注意他不谈什么,这会让你更了解这个传道人。既然保罗没有谈到这些,表示这并不是他的讲章摘要,这不是完整的福音信息。如果我们只根据《罗马书》来传讲信息的话,那么就会漏掉这几方面。接下来,我认为这不是他讲章记录的第三个原因是,九到十一章不符合两件事。在九到十一章,保罗深深地表达出他对犹太人的关心,只要能够让犹太人进天国,他自己甘愿入地狱。这是什么意思呢?这跟他传讲的福音无关啊。可惜的是,我们知道,有一些圣经学者他们认为,要把第九到第十一章的内容视为题外话,不是《罗马书》的重点。

我在剑桥求学的时候,有一位杰出的圣经教师教我《罗马书》,他对我恩重如山,你如果听到他的名字会吓一跳,约翰罗宾森,他是威尔沃斯的主教。我在剑桥求学的年代,听起来很老对不对?他当时是英国顶尖的圣经教师,他的成就要归功于他的叔父杰阿米提罗宾森,他是上一个世纪杰出的圣经教师。但是罗宾森成为主教后,信仰就垮了,他写了《对神诚实》一书,因为破坏基督教而声名狼藉。感谢主,他在晚年回到剑桥、也回归圣经,在上帝的话语中重拾信心,他教我《罗马书》,但是只教《罗马书》一到八章。他说教到第八章就好了,因为下面几章离题了,这是不是很奇怪?因为这卷书信的章节并不是保罗分的,他写完罗马书第八章,又继续写第九章,接着他又写十一、十二章,中间并没有停顿。看罗马书第八章和其后经文的连贯性就知道,他说“没有什么能叫我们与上帝的爱隔绝,无论是高处的、是低处的、是生、是死、是天使、是掌权的、是有能的、是现在的事、是将来的事,都不能叫我们与上帝的爱隔绝,这爱是在我们的主基督耶稣里。”那犹太人呢?上帝是不是已经弃绝他们了?没有,如果你看这两章之间的连贯性就知道了。接下来十一章最后,他真诚的颂赞上帝的怜悯,他一直颂赞,一直颂赞,紧接着在第十二章,他说:我以上帝的慈悲劝你们。用章节划分书信,真的是大大破坏了上帝的话。保罗没有把这卷书信分章,他是一气呵成的写出来,一路都有连贯性。这个理论却没有注意到这点,它说《罗马书》一到八章在讲福音,九到十一章是补充的题外话,其实不是,反而是整卷书信的关键。来看第二个理论,这个理论首先谈到作者和读者的关系,也就是保罗和罗马的关系,认为保罗写这封信到罗马一定有特别的原因,为什么保罗会写信到罗马呢?为什么在拜访之前,他要先写这封信呢?在这里有两种理论,第一种理论是罗马是帝国之都,保罗他一直都想在关键的城市建立教会,而罗马是最重要的一个城市,所以保罗当然会想,在异教帝国之都建立教会,所以他想去罗马帮助那里的教会。我们可以了解,为什么有人提出这个理论,条条大路通罗马,各位记得以前有电报杆吗?在座有没有人记得呢?以前电话缆线架在空中,没有人听过“光纤”这种东西。英国以前每根电报杆上都有四五根横向的支架,而且都是朝着伦敦的方向,这个你们知道吗?都是指向伦敦。所以不管你身处英国什么地方,如果想知道伦敦的方向,只要看最近的电报杆就知道了。同样的,条条大路通罗马,保罗他走过的每一条路,只要继续走下去迟早会走到罗马,他向来的心愿就是去到这个重要的首都,帮忙建立那里的事工。我相信这话有几分真实,如果真的是这样,那么保罗写《罗马书》就是为了要介绍他自己,好让对方认识他,像是一封推荐信,他不是请别人替他写推荐信,而是自己来写这封推荐信吗?我想保罗他应该不会这么做才对,他们也许听说保罗的讲道具争议性,也许很多人觉得他的讲道常会引发争议。所以保罗写这封信告诉他们,他的讲道没有争议性,他所传讲的是他们早就听过的福音,于是写给他们一篇讲章模板。这个理论很有意思,但是仍然不尽正确,不过我觉得倒是与事实很接近了。罗马是保罗往西到西班牙的一扇大门,他已经把福音传遍地中海东岸,如今他想要往西,所以保罗他必须就近找到一个新据点。耶路撒冷是第一个据点,安提阿是第二个,但是安提阿离西班牙太远,所以他要找到一个新据点,这个据点必须是往西方的大门,他只打算造访那个地方。他说:我不会留在那里,我只是顺道拜访你们,然后就要去西班牙。所以,他写这封信可能是要为地中海西岸找一个新据点,希望得到他们的支持,这是有可能的。但是我仍然觉得不尽正确。我们再往下看,各位,我必须要承认这些理论其中确实都有几分真实,但并不是全然正确,这两个理论都是假定保罗对于他的读者有所求;其实不然,他反而是想为他们付出,为他们做些什么,他说:我想要服事你们,我要来送你们一个礼物。可是这仍然无法解释看似格格不入的第九到第十一章,因为这几章一直在讲以色列,如果只是希望他们支持西方的宣教工作,为什么要讲这些呢?这几章让上述理论没有办法成立,这几章是关键所在,同时也是《罗马书》这卷书信最重要的部分。而且以上的几个理论也无法解释第十二到第十六章,这几章提到实际的言行举止,并且只谈到其中三、四种并不常见的问题,各位可以了解保罗为什么不谈基督徒一般的道德还有一般的行为,却只谈论三、四种不常见的问题呢?我想我已经把你们搞糊涂了,你们看起来很迷惑的样子,再忍耐一下,就快讲到了。接下来我们要从罗马的角度来看这封书信,信上提到罗马有什么需要呢?保罗为什么写《罗马书》?他希望这封信带来什么结果?罗马到底有什么情况需要保罗在信上讲这些呢?我认为罗马的情况其实是关键所在,是关键所在。罗马的情况如何呢?包括内在跟外在的情况到底是如何呢?外在的情况是罗马城,信上一再提到。读《罗马书》第一章就像是在读一份罗马城出版的周日报纸,比如说,罗马书一章谈到男同性恋跟女同性恋,为什么会讲这个?各位知道吗?因为当时的罗马是一个同性恋的温床。各位,我觉得很奇怪,伦敦这个城市也快速地成为同性恋的温床。各位,你们知道吗?罗马的头15个皇帝之中,有14个皇帝是同性恋,如果皇帝是这样,你可以想象朝廷是怎么样呢?整座城市也是一样。保罗在这里一再谈到罗马的情况,跟现代的情况实在很像,整个社会道德败坏到了极点,子女违抗父母,人民无法无天,暴力和犯罪到处泛滥,生动地描绘出这座古帝国之都。《罗马书》第一章所描述的情况十分严重,后来在政治和社会上,罗马确实是出现了一些问题,比如说,当时的罗马人个个想尽办法逃税,人头税根本收不到。其实人头税并不是什么新鲜的事情,当初如果不是要收人头税的话,耶稣就不会降生在伯利恒了,我们应该用基督徒的态度来看待纳税,而不是一心想要改变;因为突然要收人头税,救主才会降生在伯利恒,各位想想,所以纳税其实也有好处啊。但是人头税很难收,大家都在兼差,大家都在想办法退税,可是《罗马书》第十三章吩咐基督徒一定要好好地纳税,各位,读这卷书信可以看出,当时罗马的政治还有社会问题,所以保罗想办法,要在那样的环境之下满足他们的需要,帮助他们看清环境,他去之前就先帮助他们,我想这是因为保罗他并不确定自己能不能够到罗马去,他知道他会被逮捕、受审,圣灵早向他显明这些事了,他不知道自己能不能够亲自到罗马去讲道,所以就在去之前,先向他们传讲信息。保罗针对罗马这个城市所发生的罪恶的情况,还有不法的情况,告诉他们,他说福音才是解决之道,我不以福音为耻。

很多年前,我到罗马去,那是1947年的时候,当时我才17岁,你们可以算出我现在几岁。我在罗马的时候,有一天的时间我可以自由活动,我决定走到亚壁古道,我在那条路上走了几哩路,经过早期基督徒聚会的地下墓园,然后转一个弯,走回罗马城,来到一座山,走到山上,伟大的罗马城映入我的眼帘。我看着我脚下的石子,那些石子正是保罗时代的石子,当年亚壁古道的石子,灰石铺成的道路,我看着脚下的这些石子,那条路只有10尺宽。我心里想起保罗的双脚,想到他被两名罗马士兵押解,脚上捆着锁链,走上这条路。各位,保罗当时心里在想什么呢?走上这座山,看见这座大城,看见许许多多的建筑,罗马广场、罗马竞技场,看见此情此景,他心里在想什么呢?这时我心中浮现了他说过一句话,“我不以福音为耻,因为这福音本是神的大能,要救一切相信的人。”保罗他第一次看到这座大城,心里非常地震撼,所以就说出:我不以福音为耻。不以福音为耻,我里面有一股大能足以将这一切摧毁。于是保罗他抬头挺胸,进入罗马城,心中带着福音。他为罗马写了这封信,他的信息是:不要让海水进入救生艇,救生艇应该行在海水中,但是海水若灌进救生艇就糟了,教会应该处在世界中,但是世界若进入教会就糟了,那样会沉船,救不了任何人。整卷书信都在劝勉基督徒,因为他们所住的世界充斥着暴力还有罪恶。这也是给我们的信息,但我仍然不认为这是真正原因。我认为保罗写这卷书信,是为了教会内部的景况,而不是罗马城的景况。我们晓得罗马教会的背景,所以我们很清楚问题所在。当时的罗马确实有一个问题,问题的起因是这样的,我们不知道罗马的教会是谁建立的,但是我知道五旬节那天有人从罗马来到耶路撒冷。因为《圣经》提到从罗马来的客旅,那天信而受洗的三千人之中,一定有罗马来的人,一定是这三千人之中的某些人,他们把福音带回罗马的家乡去,因为当时在罗马有一个犹太区,在那里住了四万名犹太人。当时已经有犹太人住在地中海沿岸各地,有四万人住在罗马城,罗马的第一间教会一定是犹太人建立的,而且就在那个犹太区里。信耶稣的犹太人被圣灵充满,所以罗马教会一开始的时候,全部都是犹太人,而且教会一直在不断地增长、不断地增长,当时的教会是由往返罗马的基督徒商人在资助。后来革老丢做皇帝,《我,革老丢》这是一出电视剧,由“贾柯比”——德瑞克贾柯比主演,在戏中他演革老丢,革老丢他讨厌犹太人,经常找借口要把犹太人赶出罗马去,他说犹太人为了一个叫做奇督的人,引起动乱,所以应该滚出罗马。奇督?这很可能是指基督,他可能是讲错了,我想是他讲错了。当时,在犹太区中的犹太人和基督徒起了冲突,保罗不管到哪里,都会遇到这种情况,犹太人最反对福音。在罗马的犹太区,因为基督徒起了动乱,所以讨厌犹太人的革老丢,就趁机下令把犹太人通通赶走,他说你们连自己的同胞都处不好,所以不准留在罗马,结果四万名犹太人被迫离开罗马。我忘了是西元……西元哪一年,对不起,我事先没有写下来,你们得要自己去查了。犹太人就这样被赶出去,其中有一对犹太夫妇亚居拉和百基拉,他们是一对犹太夫妇,在《使徒行传》第十八章中记载,保罗在哥林多认识了这对夫妇,因为他们被革老丢赶出罗马,所以大伙儿都在一起。但是这个时候,在罗马的教会,有几个会友是外邦人,罗马教会原本有许多的犹太会友,可是突然只剩下一小群外邦人,但是他们渐渐增长,外邦人向外邦人传福音,结果原本以犹太人为主的罗马教会,一下子变成了以外邦人为主的教会。接着革老丢驾崩,下一个皇帝准许犹太人回来,因为犹太人很会做生意,这话是真的。后来有很多的皇帝都邀请犹太人回到罗马来提振经济,于是犹太人纷纷回到罗马定居,包括犹太基督徒,可是这个时候,教会是由外邦人管理,从这里你有没有听出危机呢?犹太基督徒回来了,可是他们却不太受欢迎,教会现在由外邦人管理,这种情况层出不穷,直到今天仍然是一样。离开的人回来重新加入,但是重新加入教会生活并不容易,也许你可以了解这种感受,问题就出在这里,结果教会里的犹太人跟外邦人关系紧绷。各位,开启《罗马书》的钥匙就在这里,保罗在《罗马书》这卷书信里,字字句句都是为了叫这两群人和好,这卷书信从头到尾都在讲这个情况。他先谈到罪,罗马城中的罪。他说外邦人是罪人,他说犹太人也是罪人,首先要明白这一点,外邦人是罪人,犹太人也是罪人,我们都一样,在上帝面前都是罪人,犹太人不比外邦人好,外邦人也不比犹太人好,全部都是罪人。接着他谈到称义,如何与神和好。他说我们都是因信称义,不论是犹太人或是外邦人。他在信中从头到尾都说:犹太人和外邦人一样,都是罪人,都要靠同样的方式得救,将来要进同样的天国,靠同样的宝血得救,那么为什么要争谁比较重要,为什么要争谁先得救,为什么要争谁在上帝眼中比较重要。接着在第六章和第七章,保罗他谈到外邦人和犹太人对福音各有一大问题,分别是律法主义还有放纵,外邦人容易放纵,可是犹太人却容易死守律法主义。所以保罗在第六章谈到放纵,他说:你们一旦受洗就脱离了罪,罪不能再辖制你们。第七章他谈到律法主义,谈到他自己的过去,他说:我努力遵守律法,还是守不了“不可贪心”的诫命,所以他说:律法是守不了的。他分别处理外邦人的放纵,还有犹太人的律法主义。接着他在第八章谈到圣灵的自由,圣灵的自由。这三章就像《加拉太书》的信息,但是保罗特别谈到犹太人和外邦人的问题。他说:你们两个都有问题,都是罪人,都是因信称义,都误解福音,外邦人变得放纵,以为可以仍在罪中叫恩典显多,犹太人则回头去守律法,你心里想要守上帝的律法,却忍不住去守罪的律法,所以到了最后你只好大叹,我想行善却行不出来,不想行恶却行出来,这就是死守律法主义的下场,让你陷入绝望的深渊,真是可怜啊;我们需要圣灵的自由,来叫犹太人和外邦人和好。接下来第九章到第十一章,是这整卷书信的关键。你知道外邦人常常会有一种想法,我们仍然会有这种想法,这个国家大多数的教会也持这个想法,以为我们就是新以色列,以为我们已经取代了犹太人,他们是在上帝的旨意之外,但是我们是在里面。第九章到第十一章就是在谈犹太人和外邦人之间的对立,今天仍然需要处理这个问题,今天仍然需要传讲第九章到第十一章,因为这个国家的教会,很流行所谓的“取代神学”,认为上帝已经跟犹太人断绝关系,如今教会就是以色列,绝对不对。新约圣经中从来没有称呼教会为“以色列”,保罗不得不问:你以为上帝已跟犹太人断绝关系,只因为犹太人拒绝上帝,所以上帝也拒绝他们吗?不可能,这整段信息成为整卷书信的关键。整卷书信的关键就是关乎犹太人和外邦人的关系,保罗说:这又回到我先前提出的问题,我说,你们外邦人不要骄傲,因为犹太人被砍掉、换你们被接上去,你若不在上帝的恩慈里、你若不在上帝的恩慈里,也会被砍掉。措词十分强烈,基督徒若不在上帝的恩慈里、若不在上帝的恩慈里也会被砍掉,所以别向犹太人夸口。他说:我告诉你一个大奥秘,将来有一天全以色列都要得救,他们会被接回来,犹太人和外邦人将成为上帝面前的一棵橄榄树。各位,这几章成为关键,可以帮助我们明白这整件事,情况就是:犹太人被赶出教会,外邦人进来,如今这两个团体互相对立,他们都认为自己强过对方,犹太人说:我们先被拣选。外邦人说:可是你们已被砍掉,被我们取代了。保罗说:这样讲不对。各位,《罗马书》就先讲到这里,下一次我们再继续。

https://www.cwzww.com https://www.du8.org https://www.shuhuangxs.com www.baquge.cc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