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何人,当为杨仪所部勒,作断后将乎!”如果向魏延解释诸葛亮的意思,魏延未必就不听指挥。结果是魏延与杨仪开战,使蜀军乱作一团。由于杨仪护送着诸葛亮的遗体,又拿着尚方宝剑,自然成了“正义”的化身。于是魏延便成了“反贼”。
当马岱将魏延的人头送给杨仪时,杨仪用脚踏着魏延的头说:“庸奴,复能作恶不?”直到“夷延三族”,才解了个人心头之恨。
魏延在诸葛亮死后,因一时冲动而忘了大局,是不应该的。但我们在这里不是考虑论功行赏或是按律处罚的问题,而是说魏延完全可以不“反”,不听杨仪的话是不是“反”还是一个值得考虑的问题。如果魏延不是被杀,而是打了胜仗再回成都,向刘禅交差,情形会怎样呢?问题在于诸葛亮没有安排好。岂止是没有安排好这一件事,整个魏延就没有用好。魏延认为自己在诸葛亮的手下是“不能尽才”,可谓切中要害。
如果魏延在诸葛亮死后好好反思,并不是没有建功立业的机会。多年都忍过来,到头来忍不住了,以至于丢了性命,还落个“叛臣”的骂名,实在是不值。
有大才没大忍的韩信
漂母之食,胯下之辱,说明韩信能忍;首次投奔项羽得不到重用,也说明韩信能忍;而对蒯通等人的劝说,他不为所动,也说明韩信能忍;当了齐王之后便忍不住了,开始有了想法,岂知刘邦虽是流氓无赖,但若论忍耐功夫比他高明许多,搞阴谋诡计他岂是对手?
忍受胯下之辱
韩信善于隐忍的事是十分著名的,他受胯下之辱的故事妇孺皆知。
韩信是淮阴人,自幼不农不商,又因家贫,所以衣食无着,想去充当小吏,却无一技之长,也未被录取。因此终日游荡,往往寄食于人家。他曾和亭长很要好,经常到亭长家里去吃饭,吃多了,也惹得亭长的妻子厌烦。于是,亭长的妻子提前了吃饭时间,等韩信到的时间,碗已经洗过很久了。韩信知道惹人讨厌,从此不再去了。他来到淮阴城下,临水钓鱼,有时运气不佳,只好空腹度日。那里正巧有一个临水漂絮的老妇人,见韩信饿得可怜,每当午饭送来,总分一些给韩信吃。韩信饥饿难耐。也不推辞,这样一连吃了几十日。一日,韩信非常感激地对漂母说:“他日发迹,定当厚报。”谁知漂母竟含怒训斥韩信说:“大丈夫不能自谋生路,反受困顿。我看你七尺须眉,好似
公子王孙,不忍你挨饿,才给你几顿饭吃,难道谁还望你报答不成!”
韩信受人赐饭之恩,虽受激励,但苦无机会。实在穷得无法,只得把家传的宝剑拿出叫卖,卖了多日,竟卖不岀去。一天,他正把宝剑挂在腰中,沿街游荡,忽然遇到一个屠夫,那屠夫有意给他难堪,嘲笑他说:“看你身材长大,却是十分懦弱。你若有种,就拿剑来刺我。若是不敢刺,就从我的胯下钻过去。”说完,双腿一叉,站在街心,挡住了韩信的去路。韩信打量了一会屠夫,就爬在地下,径直钻了过去。别人都耻笑韩信懦弱,他却不以为耻。其实,绝非韩信不敢刺他,因为他胸怀大志,不愿与小人多生事非。如果一剑把他刺死,自己势必难以逃脱。所以,他审时度势,暂受胯下之辱。后来韩信跟刘邦南征北战,屡建奇功,被封为淮阴侯。他报答了漂母,但并未报复那个屠夫,而是把他找来,叫他当了一名下级军官。
难忍贰心叛变被杀
汉四年(公元前203年)十一月,韩信斩龙且,杀齐王田广,平定了齐国。对当时天下形势,谋士蒯通看得十分透彻。他想说服韩信背汉自立,于是面谒韩信说道:“臣近来学习相术,相君之面,不过封侯;相君之背,则贵不可言。”韩信听他话中有话,就把他带人密室,这才问道:“你刚才所言,是何用意?”蒯通直言道:“当初发难,群雄四起,人才云集,主要是为了灭秦。秦灭之后,楚、汉相争,人民遭难。项王起兵彭城,转战南北,直逼荥阳,威震天下,今久困广武,连年难以进展。汉王率众数十万,据有巩洛,凭借山河,一日数战,却无尺寸之功,反连遭失败。臣观天下大势,非有贤者,不能息争。将军可乘机崛起,介于楚、汉之间,助汉则汉胜,助楚则楚胜,楚、汉两主的性命,就操在将军手中。如能听臣计,不如两不相助,三分
天下,鼎足而立,静待时机。像将军之大才,据有强齐,并吞燕赵,拥甲兵数十万,得时西进,为民请命,天下何人不服,何国不从?将来宰割天下,分封诸侯,诸侯皆感德畏威,争相朝齐,岂不是霸王之业吗?臣闻天与不取,是违背了天命,反受其咎;时至不行,是不用其时,反受其祸。愿将军深思熟虑,勿失良机!”
韩信听后,良久才道:“汉王待我甚厚,怎能见利忘恩呢?”蒯通见韩信被忠、恩所绊,继续说:“赵大夫文仲,存亡越,霸勾践,立功成名,尚且被杀,兔死狗烹,是不易之论。试想,将军的忠信,恐比不过越大夫文仲吧?且臣闻将勇震主,往往自危,功盖天下,往往不赏。今将军已蹈此辙,归楚楚不信,归汉汉必惧,那又到何处去安身?”韩信听了他的这一番话,觉得十分有道理,但又下不了决心,立即打断蒯通的话,说:“先生不要再说,待我深思后,再做决定。”蒯通见韩信已经动心,便告辞退出。
蒯通走后,韩信想,我以前奉事项王,官不过郎中,位不过执戟,言不听,计不从。自归汉后,汉王授我将军印,令我统兵数万,解衣衣我,推食食我,现又封我为齐王,我若负德,必至不祥。且我擒魏豹、平赵、定燕、灭齐,战功颇多,汉王又怎能负我!于是,决定谢绝蒯通之言。
蒯通本来意谓韩信是个胸有大志的人,他静候数日,却杳无音信,就又找到韩信,说道:“愿将军速做决断,时机难久,失不再来。”此时,韩信已下了决心,不背汉王,当即答道:’‘先生勿要再言,我功劳甚多,又以忠信待汉王,汉王必不负我!“蒯通听后知再说无益,转身退出。他假作疯癫,离开汉营,不知去向。
汉十年(公元前197年)九月,代相陈都反,自立为代王。汉高祖刘邦决定领兵亲征。将都中政事,内委吕后,外委萧何。韩信因为被刘邦削王为侯,心怀不满,于是一面派人暗中与陈郁联系,一面与
家臣密谋,准备夜袭宫室。
不料有家臣得罪了韩信,韩信将其囚起,欲择日斩首。家臣之弟闻后,为救其兄,遂将韩信谋反之事上书报知了吕后。吕后闻听,十分惶恐,忙找来萧何商量对策。萧何献计道:“可遣一心腹,扮作军吏,令他出城,再回长安,就诈称陛下已消灭陈郁,令他先来报捷。如此,群臣不知有诈,定入朝祝贺。韩信前来则罢,不来,我去将他谁来,然后乘机将他擒住。”吕后连称好计,当即二人分头行事。
果不出所料,消息传出后,众臣先后入贺,只韩信仍闭门不出。于是萧何以探病为由来到韩信住所,寒暄数语后,萧何才道:“主上报捷使已到,众臣皆贺,唯君不往,恐为不妥,不如随我一齐前往,以释众疑。”萧何为朝中长者,又贵为丞相,韩信不好推辞,只得随着萧何入宫。
韩信刚一迈进宫门,忽听一声大喝:“将韩信拿下!”话音未落,两边甲士已将韩信捆绑起来。韩信大叫道:“我犯何罪,为何擒我?”吕后怒道:“你串通陈鄒,阴谋为乱,现有你家臣的书信为证,看你如何狡辩?”韩信心知事已败露,也不再多言。吕后当即下令,将韩信押往宫侧钟室斩首。临刑、韩信仰天长叹:“我不用蒯通之言,反为女子所诈,这岂非天命?”
刘邦平叛回来以后,知道韩信已经被诛杀,也就承认了既成事实。他听说韩信临死以前说到了蒯通,便派专人调查,将其捉拿杀掉了。
应该说,韩信不会忍,更不能彻底地忍。当初天下四起时,*
不知拥兵自重,等到刘邦已定天下又心生二意,即使不被杀,保
不准也落个乱臣贼子的骂名,像明末清初的吴三桂,终遭时入世
人所睡弃。
洪承畴难过美人关
“美人计”是三十六计之一。在中国传统社会里,多少顶天立地的英雄在高官厚禄、荣华富贵面前忍住了,不为所动。但难敌美人嫣然一笑。不知是美色的诱惑力大,还是这些男人的忍功没练到家,总之,在美色面前,这些人忍不住了。
洪承畴被俘不降清
在中国历史上,“美人计”的作用似乎无话可论,可大可小,大到亡国,小到亡家,不知是中国男人的忍耐力不够,还是美人计的威力无比;总之,“美人计”百用百灵。皇太极劝降洪承畴,应该说是一次较为有特色美人计。
洪承畴,福建南安县人,万历四十四年的进士,是最受崇祯皇帝w。
信赖的抗清将领。清军欲挥师南下,首先要打破明朝的松锦防线。这是关外明军防御体系中一座最坚强的堡垒,而洪承畴就是这道防线的构筑者和前敌总指挥。
崇德五年(1640年),清太宗对明朝设在辽西的军事重镇锦州进
https://www.cwzww.com https://www.du8.org https://www.shuhuangxs.com www.baquge.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