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浪小说

子浪小说>女主三国一女多男高干文推荐 > 第184部分(第1页)

第184部分(第1页)

士兵太少,就会被公孙度的士兵杀伤杀死。突围点以外的其它地方的刘备军士兵赶过来增援。而这种增援,也同样是分秒必争的。不可能即将到达的时候,还整个队。如果真的整队了,估计防线就已经被突破了。

这种分秒必争的救援,使得每分每秒跑上去的刘备士兵人数都不是很多。也就是说,在突围点的战斗中,每时每刻,士兵人数都是公孙度众而刘备寡。相应的结果。自然是刘备这边的伤亡十分惨重。

这就是胜利的代价。这样的代价是必须付出的。要想整体人少死人,局部就会多死人。有人说,“舍不得孩子套不着狼”当中的“孩子”是“鞋子”的误传。道理是有的,但是,“鞋子”明显是不中以表现其严酷性的。而士兵,跟“孩子”相比,他们的属性其实也是极为相似的。

在刘备的军队完整地包围了襄平城外的军围之后,另一边,就立即开始了攻城。还是用的那两千士兵。刚开始的时候,就是单方面的攻城。很快,军营这边的突围战斗就打响了。于是攻城的速度与突围的速度就来了个不太友谊的竞赛。

突围战这边,刘备的军队实际上是以士兵的生命在延缓着对方的速度。阎柔曾经估算过,说是刘备这边大约要死一万人。果真就死了一万人。当死亡的士兵人数堪堪接近一万的时候,攻城的士兵带来了公孙度的人头。然后,襄平士兵投降。

……

接下来,刘备这边忙得热火朝天。打扫战场,整编俘虏,清理襄平府库物资等等。在这个时候,四名高级文吏的优势得到了完全彻底的凸现。总共两天,就完成了一切琐事。第三日,天一亮,刘备军朝着草原的深处进发。这也就阎柔所说的第二个“逃”。

俘虏的襄平士兵比预计的两万要多一点,达到了惊人的三万五千人左右。这倒不是说阎柔没有算准。而是算准了不好意思说。在一般情况下,都只能说我军英勇。我军既然阵亡一万,就不好说敌军只阵亡五千了。因此,那个时候阎柔说敌军阵亡两万。阎柔想过,如果不实施第二个“逃”的话,两万俘虏与三万五千名俘虏的意义都是一样的,都是不能上战场的。因而也不算说谎。多出的一万五千人,要等他个三五个月之后,才能慢慢地发挥作用。

将近八万人撤出襄平,花了一个时辰。这算是非常快的速度了。非常时刻,需要抢时间。所以就多头并进,一定要赶在公孙康、公孙恭到来之前,撤出襄平。

这么说,好像还不够。还不仅仅是在公孙康、公孙恭到来之前撤出襄平,还要更早。需要达到的效果是,公孙康、公孙恭率军赶到襄平的时候,刘备军早已远去,不可能赶上。那个时候,他们才有可能打内战。如果刘备军队离开的时间并不长,在父仇的驱使之下,说不定他俩就会拼了死命地追赶。如果出现那种情况,阎柔的如意算盘就会落空了。

第一天下午到达,开始围襄平;第四天上午撤退,午时之前全军消失。总体算来,刘备军队在襄平的时间将近四天。

当初打下十座县城的那个时候,刘备军并没有立即有所动作。而是做出了一副占领的假象。因此,公孙度这边飞马报信的使者路上所花的时间,就算是相互抵消了。随后,公孙康大军出发,刘备军也在差不多的时候,同样出发。等公孙康的军队到达新昌一带的时候,刘备的军队也几乎到达襄平。这时,在行军中途,由于刘备军队需要避让公孙康的大军,所以比较麻烦,多花了一天的时间。这么算来,刘备军总共领先了公孙康的军队三天。

公孙恭那边实际上是有一定问题的。玄菟、乐浪一带,土地辽阔。真要是丈量一下,怕是有两个辽东那么大。但由于人烟稀少,开发不足。人们走到一定的地方,就不往前走了。就算如此,公孙恭如果真的驻扎在玄菟的话,距离新昌一带的距离就比昌辽远得多,应该比公孙康晚到才是。但实际上公孙恭却先到了。

于是乎,公孙康一到,就引起了怀疑。心里面就在猜想,公孙恭到底是在打什么鬼主意。当时。公孙恭的军队已经向百姓打听过了,得知刘备于四日前往北去了。不过,公孙康可不敢相信。公孙康就又打听了一次。而且还不是一般的打听。如果是一般的打听,一问一答,就算是完事儿了。而现在,由于刘备四日前北行的消息很可能是公孙恭的圈套,因而事情就变得复杂了起来。向百姓打听,首先需要核实百姓的身份。到底是真的百姓还是公孙恭的士兵假扮的。问询的人也非常之多,分头问,问几百几千个百姓。还派出小股人马,到附近的村寨里面去问。最后,公孙康得到的结果,依然是刘备北行。不过,就不是四日前了。就这一番盘问下来,已经多花了三天了。

这个时候,无论是公孙康不是公孙恭,都没有认为襄平会有什么危险。在他们的眼里,襄平是有大军驻扎的,并且驻扎襄平的大军,都是能征惯战的老兵;而且,公孙度本人的指挥能力,似乎也要比两个儿子要强上那么一点点。又怎么会有危险呢?

然后,关于谁先行谁后行的问题,两兄弟又商量了一天。最后拿出的折衷方案是一起北上,各走各的路。

两兄弟都不想走在前面,因而分头北上之前,正常速度就走了两天,然后两边都扎营不走了。两兄弟互派哨兵,侦察到了对方的情况。有心到对方营盘里去催促一下,却又怕自己被催促。于是,就心照不宣,准备一直驻扎下去了。

当初公孙恭在新昌一带打听到的动向是刘备军于四日前北上。往襄平,行军速度正好就是四日。但刘备军需要避让公孙康,多花了一天半。公孙康盘问花了三天。三天中的第二天下午,刘备军到达襄平。公孙康调查完毕的那天上午,刘备拿下了襄平,杀了公孙度,并立即开始打扫战场。公孙康与公孙恭为谁先谁后的事情商量了一天的同时,刘备那边完成了府库物资的清点启运及俘虏的整编。最后,当又一个黎明到来的时候,公孙康、公孙恭分别拔营北上;襄平那边,刘备军队开始撤退。

共四日路程,公孙康、公孙恭走了两日就不走了。就这么驻扎下去。此时,如果有人自襄平出发,前往军营报信,那他们是一定能够收到的。但可惜这样的事情并不存在。只有极个别的百姓,正好出襄平南下,又下好看到了军营。但百姓对于这种驻扎于乡间的军营是会躲避的。城池内或者城池旁边的军营是长驻军营。长驻军营里面的士兵是会守纪律的。如果不守纪律,打了东西或者杀了人,百姓一告,最后作案的士兵就会被追究。但野外就不同了,野外的军队也就等于是处于战斗状态下的军队。相当于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那是没地方告的。因此,百姓就躲了。公孙康、公孙恭两弟兄迟迟没有得到襄平的消息。

第二卷 第269章 愁思何处

第269章 愁思何处

就这样,公孙度的势力就覆灭了。接下来的事情。就是“传檄而定”。也就是向所谓平州四郡的所有郡城、县城传檄,也是传信,让其承认刘备的统治。

经常会看到“传檄可定”的描述。说的就是只需要派一个传信兵,把信息传到,然后那些郡城、县城就都承认你的统治了。刘备此时的情况,正是这样。刘备这儿,有强大的军事力量。而那些郡县、县城则没有。因而才能够做到“传檄而定”。

不过,“传檄而定”这是第一步。承认了统治,还并不是真正的统治。承认了统治,就等于是承认给你上税纳粮。而那些郡城和县城的管理,却还是一点也没有改变。这样可不行。刘备治理地方,是一定要整顿吏治、理顺门路、清除冗余的。因此,刘备会对所有的郡城、县城的施政,逐一进行整治。

逐一整治,那是非常花时间的。要想缩短时间,通常采用中心开花的办法。刘备这边有四名高级文吏,而所谓平州,又正好分为四郡。一人一郡,四个地方一齐开花,那速度就快多了。

田楷在辽东郡郡治所在的襄平县城,单经在辽东属国郡郡治所在的昌辽县城。关靖在玄菟郡郡治所在的高句骊县城,邹丹在乐浪郡郡治所在的朝鲜县城。从整顿郡城开始,由上到下,进行快速的改革。

军队方面,这一段时间内增减频繁,但人数变化却不大。我们说刘备的士兵,实际上还应该加上修饰语,叫做野战军或者中央军。而各个郡城、县城里面也还是有士兵的,那些士兵就是驻军。驻军主要接受中央军队的命令,同时也接受地方政府的命令。当驻军在一个地方驻守的时间过长时,这种双头命令就会发生偏移,变成地方政府的军队了。因而,每过一段时间,驻军都是要换防的。而眼前这种整体政权改变的形势下,那就更是要换防的。

刘备这边,实际施行的还并不是变换防地。而是将地方驻军收归中央,另外将来自北平的士兵派驻到地方上去。这样一样,对于地方,就能够放心了。收归的原驻军,就在眼皮子底下,也不可能生出什么事来。

https://www.cwzww.com https://www.du8.org https://www.shuhuangxs.com www.baquge.cc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