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么,对于行军布阵呢?阎柔也没有专门学过。跟诸葛亮那个级别的就不用比了,就是跟郭图比起来,也差着十万八千里。因而,阎柔也不能算是军师。
但是,综合地衡量,阎柔的主要长处,还是在于计谋。这么说,有可能不合适。那就换一个词吧,叫做聪明。阎柔是比较聪明的,而且韧性特别好。阎柔具有一名军师所需要的素质,就差没有专门学习了。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说,阎柔也可以算是一名业余的军师。
……
制造公孙度之后,前期,阎柔是比较卖力的。这很正常,一点都不奇怪。每一个新员工,都是这样卖力。人生阅历越不丰富的员工,便越是卖力。他们工作卖力,其原因,就是想要顺利转正,并且他们还期望着在转正的时候,能够调整到一个较好的工作岗位。
阎柔这样做了。尽管阎柔能忍,但阎柔的年龄不大,还只是个二十多岁的年轻人。不够丰富的人生阅历,让阎柔不知道什么时候该忍,什么时候不该忍。于是。阎柔就在不该出手的时候出手了。
出手的结果,让阎柔帮助公孙康连打了几个胜仗。阎柔本人还是有许多优秀品质的。自身为人很低调。每次取得胜利,就将胜利说成是公孙康的。明明是自己的某一个决定,才赢来了最终的胜利,但阎柔偏偏要说是公孙康的另一个决定赢来的。而阎柔还具有一定的诡辩或者说胡扯的能力,两个不相干的事情往往能够硬扯到一块去。说到后头,公孙康就相信了。
阎柔这么做,有两个目的。一是保住自己。只要打的是胜仗,自己肯定就不会有生命危险。而如果打的是败仗,就说不清楚了。二是搞好与直接领导公孙康的关系。阎柔帮助公孙康打胜仗,而且不居功,应该是能够达成这个愿望的了。但是却偏偏没有。公孙康倒是觉得阎柔这个人不错,一点****印象也没有,但是,公孙康相信了阎柔的胡扯,真的就以为胜利是自己赢得的了。而没有把阎柔当作人才。
于是,因为领导印象好,阎柔顺利地转正了,获得了独当一面的机会;又因为领导并不认为阎柔有才干,因而阎柔就只得到驻守平冈的小机会。
……
五百兵、五千百姓的平冈,对刘备五万人。可以说,还没开打,胜负就已经决定了。不能确定的,就是刘备取胜的过程。
阎柔到了平冈,心态如何?得过且过就这么算了吗?这种可能性当然是存在的。但是,这里存在着十足的、让阎柔不甘心的理由。那就是,阎柔参加了讨伐玄兔的战役。
在讨伐玄菟的战役中公孙度兵分两路,由公孙恭带柳毅、李敏一路,公孙康带阳仪、阎柔一路。一开始,是公孙恭的部队在前面。很快,就遇到了阻碍,不能前进了。然后公孙康的部队才顶了上去。大小十几战打下来,让阎柔对于公孙度的这些将领有了清楚的认识。不客气地说,全都是一帮莽夫。阎柔有信心,如果自己有两万人万,一定能够战胜公孙度的五万士兵。
不是因为哥太优秀,实在是同学们的素质太低了。于是乎,阎柔就有些巅峰的寂寞了。每一个人,都想生活得更好。而要生活得更好,就得多做事,做大事。努力的方向,肯定会优先考虑到自己的长处。阎柔发现自己领兵的本领远高于公孙度众将,于是乎,阎柔就期待战争。只有在战争中,阎柔能够脱颖而出。
因此,阎柔到了平冈之后,对于平时的纠纷调解,根本就没有上心。阎柔寻思的,就是战争什么时候会发生。即将发生的战争是怎样的战争。
……
平冈距离长城只有三十里,于是,长城就成为阎柔的第一个观察对象。所谓战争,不是公孙度打别人,就是别人来打公孙度。现在而今眼目下,公孙度的旁边就是长城、乌桓和鲜卑。三处都有可能发生战争。但就平冈的地理情况而言,观察长城,明显比观察另外两人方向容易得多。因而阎柔非常注意长城。
刘备是准备北伐公孙度的。这样的想法,早就产生了。既然有了这样的想法,那么,长城关就不会关闭。关闭长城关,有可能会引起公孙度的警惕。打开长城关,让商人及普通百姓照常进行交易,就可以麻痹敌军。
于是,早在刘备进兵之前,阎柔就进了长城关,到北平来侦察过刘备了。
阎柔来的时候,当然没有带多少人。平冈本来就是个交易的场所,阎柔自然也能够在平冈买到东西。并且由于阎柔维护会长的身份,买的价格还相当便宜。阎柔就买了十匹马,带了一个人。共两人十二马进关,到北平贩卖。
那个时候,是二十多天之前。刘备已经完成了强制性征兵。正在操练之中。刘备士兵的操练,被阎柔看见了。那是因为,阎柔的马匹,就是被军营买去的。卖马之后,阎柔像一般商人那样,到附近几个县走了走,买了一些汉人出产的东西,然后又带回平冈去卖掉。
北平之行,阎柔总共花了十天。十天之后,阎柔做出的决定是什么呢?猜一猜吧。
……
阎柔决定投靠刘备,并且决定在投靠之前。让刘备吃一点苦头。
阎柔对于刘备的武将是不熟悉的。出于对公孙度麾下武将的了解,阎柔经验性地认为,这世上的武将都是差不多的。于是,阎柔认为刘备的武将就跟公孙度的武将是一样的。阎柔这样的判断,客观地讲,是不够理智的。只不过,这种不够理智的判断,又是极为常见的。
就比如说,某个人,在某一天,听到单位里的同事们谈起了围棋。那单位还是个有好几千人的大单位。那个人一了解,原来单位里面喜欢围棋的人非常之多。于是,这个人就想学围棋。萌生了学习围棋的想法之后,找人教,却屡屡被婉言拒绝。大家都没有时间,也没有心情来当这种免费的老师。这人无奈,就买棋书自学。还下载了一些围棋软件,自己跟电脑下。过了一段时间之后,单位里的同事相约,到工会的棋牌室下围棋,这人就跟着去了。结果,这个人宝剑出鞘,杀遍该单位无敌手。
这么一个围棋高手,跟阎柔的情况极为相似。阎柔在用兵方面,也就等于是杀遍本单位无敌手。这个时候,阎柔认为另一个单位,即刘备麾下的武将也没有自己会用兵。这就跟那个围棋高手认为自己是国手一样,是不够理智的。
非常走运的是,阎柔的判断居然偏偏就对了。刘备这边,高级文吏有田楷、单经、邹丹、关靖等四名,都不是行军布阵的军师。武将方面,就刘备、公孙续、严纲三人。三人中最会用兵的,就是刘备本人。而刘备本人的用兵本领,事情上确实不如阎柔。
……
不得不说刘备在用人方面是非常不错的。四名高级文吏,并不是刘备找来的,而是公孙瓒所固有的。但是,在公孙瓒的手下做事的时候。这也不准,那也不行,四人都施展不开。并且公孙瓒还时不时地提出很多临时性的需求,让四人手足无措,进退为难。刘备就不同了,刘备不仅仅是跟他们说话的时候客气,刘备在做事的时候,做到了真正的客气。刘备知道自己并不擅长于政事,对于另一个领域的人,刘备给予以必要的尊重。当然,刘备对于这种另一个领域的人,也不是全然没有要求。除了工作任务之外,刘备就要求了一样,就是品德。而品德上的要求,在这个年代来说,又是极为正常的。
演义和历史上的曹操是比较会用人的。但曾经有一段时间,曹操比较弱小。因为弱小,曹操就着急了。提出了“唯才是举”的方针。从结果上看,曹操很快就壮大了。是不是“唯才是举”所带来的呢?可以说,基本上不是。
曹操的壮大,最难的一步,是最初那三十万青州兵的获得。当然,这里说的是历史上和演义中的,不是本故事?
https://www.cwzww.com https://www.du8.org https://www.shuhuangxs.com www.baquge.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