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这样一个故事:
有一个理发师傅带了个徒弟。徒弟学艺3个月后,这天正式上岗。他给第一位顾客理完发,顾客照照镜子说:“头发留得太长。”徒弟不语。师傅在一旁笑着解释:“头发长使您显得含蓄,这叫藏而不露,很符合您的身份。”顾客听罢,高兴而去。
徒弟给第二位顾客理完发,顾客照照镜子说:“头发留得太短。”徒弟不语。师傅笑着解释:“头发短使您显得精神、朴实、厚道,让人感到亲切。”顾客听了,欣喜而去。
徒弟给第三位顾客理完发,顾客边交钱边嘟囔:“剪个头花这么长的时间。”徒弟无语。师傅马上笑着解释:“为‘首脑’多花点时间很有必要。您没听说:进门苍头秀士,出门白面书生!”顾客听罢,大笑而去。
徒弟给第四位顾客理完发,顾客边付款边埋怨:“用的时间太短了,20分钟就完事了。”徒弟心中慌张,不知所措。师傅马上笑着抢答:“如今,时间就是金钱,‘顶上功夫’速战速决,为您赢得了时间,您何乐而不为?”顾客听了,欢笑告辞。
故事中的这位师傅,真是能说会道。他机智灵活,替徒弟解围,每次得体的解说,都使徒弟摆脱了尴尬,让对方转怨为喜,高兴而去。
人际交往中,很多人有时也会因突发事件陷入被动尴尬的困境,这时,旁观者若是以一两句机智的锦言绣语,巧妙地为双方打个圆场,一场危机很快就可以烟消云散。
1.幽默化尴尬
俗话说:马有失蹄,人有失手。在交谈中,有时候会因为当事人不慎而造成应酬气氛的不顺畅,处于尴尬局面,但又无法摆脱,那就需要局外人随机应变,帮其解决。
一位将军到基层检查工作,他召开一个士兵座谈会,想了解一下士兵们自主学习的情况。尽管将军深入浅出地启发,平易近人地诱导,但士兵们还是有点紧张,显得很拘谨。突然,将军问一名士兵:“你知道马克思是哪国人吗?”那名士兵不假思索地回答:“马克思是苏联人。”刹那间,知道答案的士兵都想笑而又不敢笑,有的人甚至为这名士兵担忧,以为将军会对他严加批评。可谁也没想到,将军却笑容可掬地说:“是呀,马克思也有搬家的时候啊!”话音一落,笑声四起,座谈会的气氛顿时变得活跃起来,士兵们大都说出了自己的心里话。
2.给他人台阶下
清朝的慈禧太后十分孤傲,唯我独尊。她初次接见外国人时,外国人对她只鞠躬,不下跪,觉得有损她的尊严,很不兴奋。大太监李莲英见状连忙向她解释:“老佛爷,那些洋人的腿都是直的,膝盖不能弯!”慈禧明明知道李莲英在诓她,她却不加怪罪,而正好借此下了台阶,免得洋人们都很尴尬。嘴里还假嗔道:“鬼机灵的小李子,就是知道老娘的心思!”心里更加喜欢这奴才了。慈禧假如执意要求下跪,洋人们一旦以外交手段要挟,就会闹的下不来台。而不要求下跪,又有失大清国的国威,李莲英要害时刻替慈禧解围,获得了赏识。
有时候对方陷入谈话困境后,并不是想硬撑下去,而是苦于没有可下的台阶。如果我们能及时巧妙地给对方一个可撤的话题,让对方顺着这个话题撤出去,对方就会顺势而走的。
在一辆列车上,一位妇女卖雪糕,先叫两块钱一块,后又叫三块钱一块。一位妇女买雪糕时说:“前面卖的两块,后面卖的是三块,有这样做生意的吗?”卖主却说:“这叫一分钱一分货,两块的怎能和三块的相比,我的雪糕正宗货。”临了补了一句:“虎了巴卿的(东北话“傻”的意思)。”买雪糕的妇女脸上“唰”地暗转阴高声说:“你这话是怎么说的?你说谁‘虎了巴卿’的?”卖主顿时傻了眼,买主却越叫越带劲,一场战争即将爆发。这时一位旅客灵机一动,说:“大姐,她说的是雪糕‘苦’了巴卿的,不是说您‘虎了巴卿’的。”卖主也随声说:“我是说雪糕,不是说您,对不起,我没说清楚。”旁边的人也说:“刚才她说的是‘苦’,不是‘虎’。”那买主便逐渐多云转晴,脸上又阳光灿烂了:“哎呀,我的耳朵要聋了,怎么打起岔了,真不好意思!”卖主向圆场者感激地笑了笑,溜之大吉。
3。帮助圆场
圆场,就是在谈话双方争吵十分激烈时,由中间人将争论双方的观点表达出来,从而使双方心甘情愿地接受彼此的观点,以达到解围的目的。
李明和张亮同在一家公司工作,因为要策划一次会议,各执己见。一开始,大家还用商量的口气,都觉得自己的意见好,力图说服对方。到后来,就有点争论的意思了,谁也不肯让步,谁也说服不了谁,好像不证明自己的比对方的好,就不肯罢休。坐在旁边的刘荧荧,一直听他们争论,后来一看形势不妙,就凑过来说:“你们谁也不要讲,先听我说,我看你们吵来吵去,只是没弄清对方的意思。”接下来,刘荧荧分析了双方看法的优点和不足,李明和张亮也点头称是。分析完了之后,于是说:“我看这事好办,相互取长补短。”最后,大家达成了一致意见。
在这里,我们可以看到,如果要李明和张亮直接承认对方看法的合理性,似乎是做不到的,那样的话,总会觉得低人一等。通过刘荧荧的分析,能给双方心理上造成优势,大家会在心里想:“我有错,你的见解也不一定对。”这样容易接受对方了。因此,在我们为他人解围时,可以采用替人圆场的方式。
社交场景中的问答艺术
在生活和工作中,或许你会遇到一些人肆无忌惮地向你提问出各种问题,但有些问题又确实不便直接回答。此时,你可以故意玩一些词藻,使用一些虚虚实实的手法,打打马虎眼,使对方得不到准确结果,从而放弃那些令人难堪的提问。
1.模糊语言应对难题
人际交往中,常常会遇到一些难于回答的敏感问题,使你处于难堪的窘境。此时,你若运用模糊语言不失为应对敏感话题的一种良策。
模糊应对的妙用在于其答所不能答,在进退两难的窘境中得以进退自如。
南齐时,有个书法家王僧虔,是晋代王羲之的四世族孙,他的行书楷书继承祖法,而且自命不凡,不乐意自己的书法逊于臣子。一天,萧道成提出与王僧虔比试书法。写毕,萧道成傲然问王僧虔说:“你评一评,咱俩谁第一,谁第二?”王僧虔既不愿贬低自己,又不能得罪皇帝,略思片刻后说:“臣的书法,人臣中第一;陛下的书法,皇帝中第一。”萧道成听了这番语义不明确的模糊话,只好一笑了之。
模糊应对就是这样,它在应对刁难时,令人捉摸不透说者话说中的真正内涵。它总是给人似是而非,雾里看花的印象。同时由于模糊,使得语言具有伸缩性、变通性,当遇到在一定条件下很难解决的问题时,变不可能为可能,使不可容的问题变得相容和一致。
2.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
有一个常常愚弄他人而自得的人,名叫汤姆。这天早晨,他正在门口吃着面包,忽然看见杰克逊大爷骑着毛驴哼哼呀呀地走了过来。于是,他就喊道:“喂,吃块面包吧!”大爷连忙从驴背上跳下来,说:“谢谢您的好意,我已经吃过早饭了。”汤姆一本正经地说:“我没问你呀,我问的是毛驴。”说完得意的一笑。
没想到以礼相待,却反遭了侮辱。杰克逊大爷先是愣了一下,然后他猛然地转过婶子,照准毛驴的脸上“啪、啪”就是两巴掌,骂道:“你这畜生,出门时我问你城里有没有朋友,你斩钉截铁地说没有。没有朋友为什么人家会请你吃面包呢?”接着,“叭、叭”,杰克逊大爷对准驴屁股,又是两鞭子,说:“看你以后还敢不敢说谎。”说完,翻身上驴,扬长而去。
这就是“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的方法来应对无理之人的。既然你以你和驴说话的假设来侮辱我,我就姑且承认你的假设,以同样的办法,借教训毛驴,来嘲弄你自己建立和毛驴的“朋友”关系,给你一顿教训。
3。用反问来回答问题
有时当别人问到自己不知道准确答案的问题时,可用幽默的语言反问句回答他,自己表示对自己所说的怀疑,并要求对方做出评判。当然这个答案要明显错误,甚至有些荒唐,以达到幽默的目的,也摆托了自己的困境。
中央电视台首次举办幼儿技能大赛,当时男主持人是著名相声演员冯巩。当女主持人问冯巩道:“你知道3个月的婴儿吃什么最好?”冯巩道:“该不会是馒头吧?”这一幽默的反问句,不仅使他顺利地度过了电视机前的尴尬,而且给观众留下了深刻印象。
4。答非所问
答非所问,是回答提问的一种回避战术。对方提出题问,希望我们做出明确的回答,我们却不愿意回答他的问题,这时,我们可以巧妙地转移话题,答非所问,让对方无法得到想要得到的答案。
日本影星中野良子来到上海,有人问她:“你准备什么时候结婚?”中野良子笑着说:“如果我结婚,就到中国度蜜月。”中野良子的婚期是个人隐私,中野良子自然不愿吐露。她虽然没有告诉婚期,却说结婚到中国度蜜月,既遮掩过去,又表现了她对中国人民的友谊。
5。避实就虚的学问
避实就虚,就是避开正面、攻击侧面,避敌之实,攻敌之虚。可采用偷换概念,模糊回答,以问代答等方法,使巧妙迂回的情境暗生。
1981年5月5日下午3点多,美国总统里根正由谢希德校长陪同,给正在上课的100多位复旦大学学生作即兴发言:“其实,我和你们学校有密切的关系。谢校长同我的夫人南希,都是美国史密斯学院的校友呢!”一句话使课堂气氛更为活跃。
一位学生站起来用流畅的英语向里根总统提问:“您在大学读书时,是否想到有一天能成为美国总统?”
里根耸耸肩,显然对这问题没有准备,一时难以正面回答。只见他神态白若略一沉思,就接口答道:“我学的是经济学,我也是个球迷,可是我毕业时,美国的大学生大约有l/4要失业,所以我只想先有个工作,于是当了体育新闻广播员,后来又到好莱坞当了演员,这是五十年前的事了。但是,今天我当上美国总统,我认为早年学的专业帮了我的忙,体育锻炼帮了我的忙,当然一个演员的素质也帮了我的忙。”
https://www.cwzww.com https://www.du8.org https://www.shuhuangxs.com www.baquge.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