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坦荡如砥,其直如矢
言人之所言,那很容易;言人之欲言,就不太容易了;言人之不敢言,那就更难了。我就是要言人之欲言,言人之不敢言。
——马寅初(当代著名经济学家和教育家,曾任北京大学校长)
说到坦荡,历史上最著名的例子莫过于“祁奚请老”。祁奚是春秋时期晋国人,官至中军尉,相当于一国最高军事指挥官。公元前570年,已经年过花甲的祁奚请求告老还乡,但晋悼公一时找不到接替他的人选,便问:“谁可以接替你的职位呢?”祁奚回答:“解狐可以。”悼公吃惊地问:“解狐不是你的仇人吗?你为什么推荐他呢?”祁奚回答:“大王问的是谁接替我的职位最合适,又没有问谁跟我有仇。”悼公很佩服祁奚的见地和胸怀,马上下令征召解狐来接任中军尉,然而解狐还没上任就去世了,悼公便让祁奚再次推荐一个合适的人选。这一次,祁奚推荐的是祁午,也就是他的儿子。悼公又问:“他不是你的儿子吗?你怎么除了推荐你的仇人,就是推荐你的亲人?难道不怕别人说闲话吗?”祁奚答道:“大王问的是谁能够胜任,而不是问谁是我的儿子。”悼公认为有理,便不再多问,当即任命祁午为中军尉。事实证明,祁午的确是个称职的人选。后来,中军尉的副手羊舌职也死了,祁奚又推荐羊舌职的儿子羊舌赤接替,悼公也同意了。
这就是“外举不避仇,内举不避亲”的故事。后人称赞祁奚正直无私、胸怀广阔,“建一物而三官成”,这种政治操守令人肃然起敬。而晋悼公之所以五次三番向他征求意见,也正是出自对祁奚人品的高度信任。
如果仅仅是向国君推荐几个贤人,并不足以表现祁奚的坦荡。《左传》记载,公元前552年,执掌晋国朝政的大臣范宣子害怕政治对手栾盈对自己不利,便找了个借口,欲治栾盈之罪。栾盈被迫逃亡到楚国,但他的亲族好友却遭了殃,范宣子不仅杀了以大夫羊舌虎为首的一批人,还关了一批了,其中不乏被冤枉的,羊舌虎的弟弟、大夫叔向就是其一。
好在叔向不久便被释放,不过仍然软禁在家。有人问他:“你无缘无故被关,现在还不能为自己洗清罪名,不感到难过吗?”叔向却说:“我这算得了什么呢!有人还被杀、被迫逃亡呢!比起他们,我直到今天还过着优哉游哉的日子,这不是很好吗?”其实叔向也不是不着急,只是他坚信自己的冤屈总有一天会得到伸张。
没多久,晋王的宠臣乐王鲋便来拜访叔向。他对叔向说:“您无故获罪,真是冤枉,我会为你向国君鸣不平,还您清白。”叔向听了,只是微微一笑,并未顺势拜托对方为自己求情。乐王鲋自讨没趣,便起身告辞,而叔向居然连送都没送。叔向手下的人们都认为他对乐王鲋很不礼貌,叔向却说:“乐王鲋即使是一片好心,又能起得了什么作用呢?只有祁奚祁大夫能救我。”有人不解:“如今乐王鲋是国君的宠臣,他的话,国君没有不照办的。而祁大夫已告老还乡,指望不上,您应该依靠的不依靠,指望不上的却要指望,这是何道理?”叔向说:“乐王鲋之所以能得到国君的宠爱,是因他一切都顺从国君的意见,如果国君认为我罪有应得,他怎么会为我辩解呢?而祁大夫就不同了。想当初,国君让他推荐人才,他既肯推荐解狐这样一直与他作对的人,又敢推荐自己的亲人,没有公正无私的心是做不到这一点的。因此,也只有他会为我辩解。”
果然,祁奚听说了叔向的事情后,不顾自己将近90高龄,当即从自己的封地驱车去面见范宣子,义正辞严地说:“《尚书》中讲,对于有智慧、有谋略的人应当相信、保护及安慰,而叔向就是一个参与谋划国家大事少有过错,教诲别人又从不知疲倦的人啊!对这样的人不给予重用,反而使其受株连,这是国之大失啊!当年,鲧被处死,其子大禹却得到重用;伊尹放逐太甲,太甲登基后也没有丝毫怨恨他;管叔、蔡叔被杀逐,其兄周公仍然辅佐成王。这样的事例在古代还有很多,我们怎么能因为叔向的哥哥羊舌虎是坏人就一定要牵连他呢?”范宣子听了很感动,当即和祁奚一起去面见晋王,说服晋王赦免了叔向。事后,祁奚悄然而归,叔向也未登门拜谢。但祁奚这种以国家社稷为重、外举不避仇、内举不避亲、救人不图报的精神,却在更广泛的范围内流传开来,备受世人的称道。
无独有偶,祁奚的仇人解狐也曾经有过“外举不避仇”的事例。解狐的仇人是他的家臣刑伯柳,在很长一段时期内,解狐都认为他很忠诚。然而有一天有人悄悄告诉解狐说,刑伯柳在背地里和解狐的爱妾芝英私通。芝英生得貌美体娇,如花似玉,深得解狐的喜爱,也一向很忠诚,因此解狐不肯相信。那人见他不信,便献上了一条妙计,以使刑伯柳和芝英暴露原形。
第二天,解狐突然接到晋王的旨意,命他到边境巡视数月。由于任务紧急,解狐连刑伯柳也没有带,就匆匆忙忙地上路了。早就耐不住寂寞的芝英不由心中窃喜,好不容易熬过三天,她实在熬不住了,便找机会溜进了刑伯柳的房间。但两人正在房中偷欢之际,房门突然大开——解狐满面怒容站在门口。原来他根本就没有接到什么命令,而是在附近躲了起来,结果把奸夫淫妇逮个正着。
经过一番拷打、审问,解狐认为主要的罪责不在刑伯柳,是芝英爱慕刑伯柳年轻英俊,屡次找机会勾引刑伯柳,刑伯柳才与她勾搭成奸。因此,解狐忍着怒火,把二人痛打了一顿,然后将他们赶出了解府,并没有杀掉他们。后来,解狐的好朋友赵简子的国相突然死了,赵简子就让解狐帮他推荐一个,解狐想来想去,觉得只有昔日家臣刑伯柳比较合适,便向赵简子推荐了刑伯柳。刑伯柳到任后,果然把赵简子的领地治理得井井有条。赵简子十分满意,夸奖他说:“你真是一个好国相,解将军没有看错人啊!”刑伯柳这才知道是解狐推荐了自己。他也一直都在为先前的事情后悔,便决定去拜访解狐,感谢他不计前嫌,举荐自己,有机会的话还想与昔日主公和好。
然而,解狐得知刑伯柳来拜访自己后,根本就不让他进门,只让门官问他:“你来这里,是因为公事,还是因为私事?”当刑伯柳明确表示自己是专程负荆请罪而来后,解狐仍然不让他进门。刑伯柳便站在府门前不走,最终,解狐手持弓箭突然出现在门前台阶上,一箭射向刑伯柳,差一点将他射死。刑伯柳当即吓出一身冷汗。这时解狐再次张弓搭箭,瞄准他说:“我推荐你,那是为公,那是因为你能胜任;可你我之间有夺妻之恨,你还敢上我家里来?!再不走,射死你!”刑伯柳这才明白,解狐依然对自己恨之入骨,他慌忙遥施一礼,转身逃走了。
2.磊落处世,坦荡做人
我有我的性格,不想改,我65岁了,有人想通过一些事来改变我,说实话,不可能。我对母亲,该哭就哭,该笑就笑;我对学生,该哭就哭,该笑就笑,哭和笑不伤害大家,更不会伤害全国人民,你们放心好了。这是我的情感表达,你不喜欢,没办法,我不是演员,你可以不喜欢我,也不需要你喜欢!
——周其凤(中国科学院院士,主攻化学,曾任北京大学校长)
鲁宗道是宋真宗朝的谕德官,主要职责是引导教喻皇太子。有一天,真宗忽然要召见他,传令的小太监找到鲁宗道家中时,鲁宗道却不在家。过了好一会儿,他才回到家里,一问方知,他在附近的酒店里喝酒去了。小太监一边把皇上要召见他的事告诉鲁宗道,一边与他商量道:“我在这里已经等了您一段时间了,恐怕皇上会怪罪您去的晚了,您还是找个理由推托一下吧!”鲁宗道却说:“不用,实话实说就行。”小太监好心提醒道:“那样的话,你老兄就一定要受到皇上的处罚了!”鲁宗道坦然地说:“喝点酒是人之常情,或许可以得到皇上的原谅,但撒谎欺骗皇上,那可是不可饶恕的大罪啊!”于是二人一起进宫,宋真宗听完小太监的汇报后,果真责问鲁宗道为何私自去酒店,鲁宗道照直回答道:“臣家里太穷,没有招待客人的餐具,而酒店里一应俱全,刚才恰好有乡亲远道而来,因此我便请他去酒店喝了几杯。不过,臣去时已换下了官服,穿上了便服,而且市民中也没有人认识臣。”宋真宗听后笑道:“爱卿作为宫廷的内臣,恐怕要因此受御史的弹劾了。”然而从此以后,宋真宗却对鲁宗道十分看重,屡次在朝中说鲁宗道忠诚老实,磊落坦荡,可堪大用。
汉人张敞的故事更具生活气息。据说,张敞的妻子与他同村,张敞小时候特别顽皮,有一次投掷石块,误伤了后来成为他妻子的女伴,由于害怕被治罪,他选择了肇事逃逸。后来,张敞长大成人,并且做了官,有一次他无意听人说起,那个被自己的误伤的女子因为伤及眉毛,破了相,一直未能出嫁,便上门提亲,娶了那个女子,并在婚后每天为妻子画好眉毛才去上班,即使做到了京兆尹的高官也照画不误。一时间,京城里都传说张京兆画得眉毛很妩媚。这就给那些无事生非的小人预留了可乘之机,他们参奏张敞,说他身为朝廷高官,却没有做官的威仪。汉宣帝就把张敞召来,当着很多大臣问他究竟有没有此事。换作旁人,即使明知这事无关紧要,恐怕也会不好意思,予以否认。张敞却一五一十地说:“陛下用臣,无非消弭奸宄,肃清京畿。至于画眉,臣以为五伦之中自有夫妇一伦,闺房之内,远有比画眉毛更亲昵的事情,所以臣以为陛下没有理由不容许。”此番真情实意,打动了汉宣帝,他不仅没有责备张敞,反而升了张敞的官,并特赐通天犀管十支,螺黛一斤,以供张敞夫妇画眉之用。
应该承认,上述两位主人公之所以敢说实话,在一定程度上利益于汉宣帝与宋真宗虽不是什么绝对的明君,但也称得上宽宏大度,且懂得有意无意地匡正吏风。也只有在这种说实话得大用的大环境里,人们在遇到事情时才敢于畅所欲言,那些擅长搬弄是非、欺君罔上的小人们也会因此而稍事收敛。然而我们也应该往反方面想想,是什么原因造成了大环境不好呢?说到底还是因为大家都太明哲保身了。有些人一开始或许只是想保护自己,但凡事都有惯性,有些人保来保去,最后往往与小人没有什么实质性的区别了。另一方面,大环境越糟,胸怀坦荡的人便愈发显得珍贵。我们曾无数次作为反面教材的苏东坡,就是这样一位可敬的古人。
苏东坡曾经对弟弟苏辙说过:“吾上可陪玉皇大帝,下可以陪卑田院乞儿。眼前见天下无一个不好人。”事实上他也真的达到了这种境界。纵观苏东坡的一生,除了被起用,就是被贬黜,富贵和灾难始终相伴。但无论沉浮升降,他始终宠辱不惊,也始终坚持着自己的原则:只做好人,不做坏事。
苏东坡一生最凶险的遭遇莫过于“乌台诗案”。但苏东坡被捕下狱后,除了初时有些惊魂不定,后来便非常淡定了。他的想法是,自己反正没做亏心事,担心也没用,不如生死由命。因此他释然于怀,该吃就吃,该睡就睡,每晚呼噜打得山响。这种态度给他带来了好运。一天,打不定主意的宋神宗派人到监狱去暗探苏东坡,当来人回报说苏东坡吃了就睡,睡下就打呼噜时,宋神宗说:“我说苏轼没做亏心事,你们就是不信。”于是网开一面,把他贬到黄州了事。
如果说苏东坡一定要恨一个人的话,那么他最恨的人应该是新党人物章惇。章惇是个典型的妒贤嫉能之辈,尤其看不惯苏不坡。不为别的,只为他处处比章惇强。因此刚刚当上宰相,章惇便把礼部尚书苏东坡贬到了定州任太守。苏东坡还没走到定州,贬书又来了——去英州任从八品的承议郎。刚到英州第10天,又一道圣旨传来,命他卷铺盖去惠州任宁远军节度副使。在惠州,苏东坡写了一首小诗:“白发萧散满霜风,小阁籘床寄病容。报导先生春睡美,道人轻打五更钟。”这本是一首苦中作乐的小诗,但传到章惇耳中,却恨得他牙根发痒:“想不到苏东坡还过得这么舒服!我让你春睡美!”当即又把苏东坡放逐到了他所能放逐得最远的地方——海南岛。在各方面都很落后的海南岛,苏东坡食无肉、病无药、居无室、出无友、冬无炭、夏无泉,但他不怨天,不尤人,很快就和当地百姓打成一片,教当地子弟学习文化,并且教出了海南有史以来第一个进士!这自然令百姓更加敬重于他,但也更让章惇气不打一处来。于是他又下了一道“命令”:苏东坡从此不得签署公事!把他教授学生知识的权力也给剥夺了。
不是不报,时候未到。建中靖国1101年,宋徽宗即位,将章惇革职流放,并让已65岁的苏东坡速速北归长安,官复原职。当朝状元章援,也就是章惇的儿子,认为苏东坡北归后定能拜相,也定会报其父屡次迫害之仇。于是他便先写了一封信给苏东坡,一再乞求苏东坡能放他父亲一马。苏东坡收到信后,立刻回信,表示自己虽与其父不和,但都是为了国家利益,同时对章惇偌大年纪仍要被流放深感痛心,并希望他能多多保重身体,早日归返。更不可思议的是,苏东坡还在信中提供了一些养生的体会。返京后,又经常请章援到自己府上,嘘寒问暖,彻夜谈心,令章援感动至深,不止一次地感慨:“恩师的肚量与我父相比,一个天上,一个地下啊!”
林语堂先生曾这样评价过苏东坡:“像苏东坡这样的人物,是人间不可无一难能有二的……我们未尝不可说,苏东坡是个秉性难改的乐天派,是悲天悯人的道德家,是黎民百姓的好朋友,是散文作家,是新派的画家,是伟大的书法家,是酿酒的实验者,是工程师,是假道学的反对派,是瑜伽术的修炼者,是佛教徒,是士大夫,是皇帝的秘书,是饮酒成瘾者,是心肠慈悲的法官,是政治上的坚持己见者,是月下的漫步者,是诗人,是生性诙谐爱开玩笑的人……苏东坡的人品,具有一个多才多艺的天才的深厚、广博、诙谐,有高度的智力,有天真烂漫的赤子之心。说到底,他是个好人,从未做过一件坏事。”
林先生对苏东坡的评论,想来也是历史的公论。
3.行藏不昧鬼神钦
我是一个像空气一样自由的人,妨碍我心灵自由的时候,绝不妥协。
——丁石孙(数学家、教育家,曾任北京大学校长)
春秋时期,鲁国有个名叫郈成子的大臣,他与卫国的右宰相谷臣是好朋友。有一次,鲁君派郈成子出使晋国,途径卫国时,谷臣盛宴邀请了郈成子。二人推杯换盏,把酒言欢。但郈成子隐约感觉到谷臣总是欲言又止,便刻意留心。二人喝到兴处,谷臣命令府中的乐队奏乐,但乐曲一点儿也不欢快。郈成子听在耳里,记在心上。当二人快要喝醉的时候,谷臣又把自己家传的名贵的璧玉送给郈成子,郈成子不动声色,没有任何推辞就收下了。
总之,谷臣对郈成子称得上盛情款待。然而当郈成子完成出使任务,从晋国回来,又经过了卫国时,他却连谷臣的面也没见,便径直回国了。郈成子的车夫对此很不解,就问:“上次我们途径卫国,右宰相宴请了您,你们的感情很欢洽。而今天我们重新经过这里,您为什么不去拜访他,向他告别呢?这是不是有点失礼?不符合您的做人标准啊!”郈成子解释说:“你有所不知。他留下我并宴请我,应该是要与我欢乐一番。可是他命令乐队奏乐的时候,乐曲并不欢快,这是向我委婉地表达他的忧愁啊!在喝酒正畅快的时候,他又把璧玉送给了我,这是说要把璧玉暂时寄存在我这里。但以我对他的了解,他怎么会在乎一块璧玉?他的真实想法应该是把家小托付于我啊!从这些迹象看,卫国大概要有祸乱了!”果如郈成子所预料的那样,他们一行刚刚离开卫国三十里,便听到了宁喜作乱杀死了卫君,右宰相谷臣为卫君殉难的消息。郈成子马上下令车夫掉转车头,转回卫国哭悼谷臣,一连哭了三次才回鲁国。回到鲁国后,郈成子又派人去卫国把谷臣的妻子儿女接到鲁国,让他们居住在自己家里,用自己的俸禄供养他们。等谷臣的儿子长大后,郈成子又把璧玉还给了他。
以往说到这个故事,人们总是强调郈成子是个善于观察、心细如发的人,这的确不假,但历史上善于观察的人不在少数,而像郈成子这样肝胆照人的却没有几个。关于郈成子的品行,连孔子都钦佩不已,他说:“那智谋能够洞察他人的机关,那仁义又能够保管好他人的财物,说的正是郈成子啊!”
当然我们不能动不动把孔子当道德标杆。事实上,这种境界就是连天地、鬼神都佩服的。古人有诗云:“行藏不昧鬼神钦,有德无私感上真。利众方知还利己,平心自有好收因。”说的便是一个人品行端正、行事光明磊落,连鬼神都会钦佩他,那些胸怀大德、心底无私的人,连上天都会被感动。连上天都能感动,当然更不用说凡人了。这样的人,自然会在帮助别人的同时得到众人的帮助,用老百姓的话说就是“好心有好报”。
反过来说,一个人就算聪明到了能逃脱法律制裁程度,但若总是损人利己,甚至做一些丧尽天良的事,到头来终究不会有好结果,因为离地三尺有神灵,老天不会总是不开眼。
我们看《三国演义》,能看出一条主线,那就是报应不爽。即使是像曹操那样权倾天下,罗贯中也得给他杜撰出个梨树精来惩罚他。事实上,即使是《二十四史》这样的正史中,也不乏类似的记载。在笔者看来,这未必全是虚构,很可能是当事人在临死之前良心受到极度煎熬,脑中从而出现了他们最不愿意看到的幻觉。
我们来看一段野史:
明朝时,有个叫陈良谟的隐士,隐居在浙江某个村子里。有一年,当地发生了大旱,很多农田颗粒无收,唯独陈良谟所在的村子因为有水利工程得以取得了丰收。然而村里人却向州官报告说自己村里也受了灾,从而得以与其他村子一样,免交当年租税。第二年,当地又发生了洪灾,很多农田被淹没,洪水退去后,大幅减产,唯独陈良谟所在的村子因为地势较高,再次得以幸免。尝到了甜头的村民们故伎重施,又一次向州里谎报灾情,再次享受到了免税待遇。不仅如此,唯利是图的村民们还乘机利用这笔钱大肆收购周围各村的破产村民的产业,获得数倍,然后用这些不义之财天天吃喝玩乐。陈良谟见到这一幕后对本族人说:“咱们村子要遭大祸了!很快人们就没福享了。像咱们陈姓和郁、张两姓大户,根基较厚,或许还能勉强应付,像俞、费、芮、李等小姓,恐怕在劫难逃了!”同族人都不以为然。然而正如陈良谟所预言的那样,没过多久,村子里就发生了瘟疫,俞、费、芮、李等小姓人家几乎全死光了,只有费氏还剩下五六个人。族人们这才相信陈良谟的话,他们慌慌张张地跑去问陈良谟:“咱们三家大姓不会步他们的后尘吧?”陈良谟说:“虽然没他们那么悲惨,但倒霉的事还是免不了的。”果然,一年后,州里查出了他们村里偷税且发灾难财的事情,不仅责令其补上该交的租税,还狠狠地罚了他们一笔。
看到这个故事,很多有正义感的人可能会很气愤:三家大姓不也偷税并发灾难财了吗?为什么瘟疫不找他们呢?或者说,老天到底有没有眼呢?其实这跟老天没关系。什么叫瘟疫,简单来说就是传染病。不论是古代,还是现代,最先得传染病的往往都是那些穷人,因为穷人不仅营养跟不上,生病后也缺乏求医问药的钱。而俞、费、芮、李四小姓的人之所以死于瘟疫,恐怕多半就是因此。但这又能怪谁呢?他们不仅赚了连鬼神都忌讳的不义之财,还挥霍浪费,暴殄天物,怎么能不受到老天和自己的双重惩罚呢?
这么说,是不是意思着一个人只要光明磊落,鬼神就不会找他的麻烦呢?未必,但老百姓说得好:不做亏心事,不怕鬼叫门。历史上也不乏类似的记载。比如唐代有个叫魏元忠的官员,有一天,他家的婢女告诉他,刚才自己出去打水,回来后居然看到一个老猿猴在帮自己烧火!人们都感到有些害怕,魏元忠却若无其事地说:“这没什么,老猿猴同情咱家人手不够,特意来帮忙烧火,这很好嘛!”又有一次,魏元忠在书房里呼唤仆人,一连喊了几声都没有应声,这时他家的狗居然学着魏元忠的声音喊叫了起来!人们自然既吃惊又害怕,魏元忠又说:“这条狗懂得为主人代劳,真是孝顺!”此后,魏家又一连发生了几次怪异事件,但魏元忠每次都本着“为人不做亏心事,半夜敲门心不惊”的精神坦然看待,后来就再也没有类似的事情发生了。
总之,心底无私天地宽,行藏不昧鬼神钦,慢说上述故事都是古人杜撰的,就算真有类似的灵异事件,只要你没做亏心事,又有什么好害怕的呢?见怪不怪,其怪必败。只有那些做了亏心事的人才会一有风吹草动就局促不安。
https://www.cwzww.com https://www.du8.org https://www.shuhuangxs.com www.baquge.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