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沙皇统治者。”农民们大声地回答。
列宁同志又问:“那它又是谁修建起来的?”
农民们坚定地说:“是我们人民群众。”
“那么,既然是我们人民修建的,现在就让我们的人民代表住。你们说,可不可以呀?”
农民们点点头。
列宁同志再问:“那还要烧吗?”
“不烧了!”农民们齐声答道。
皇宫终于保住了。
迁怒于物往往是情感朴直、思维简单的一种表现。解决这样的问题,关键在于疏导。面对激动的群众,列宁几句循循善诱的问话,理清了群众思路,提高了其思想认识,保住了这座举世闻名的建筑。他采取的方法是:首先理解和赞同群众的观点,这样争取了引导群众的时间和机会;其次,正本清源,使农民们懂得,皇宫原来是沙皇统治者居住的,但修建者却是人民群众;如今从沙皇手中夺过来,归还人民群众,就应该让人民代表住,这个道理是可以服人的,因此农民们点了头。最后一问,是强化迂回诱导的结果,让群众明确表态,“皇宫不烧了”,从而完全达到了目的。
(4)针锋相对
有一位女作家写完了一部长篇小说,发表后引起轰动,一时成为最畅销的热门书。有个评论家曾向女作家求婚遭到过拒绝,怀恨在心,经常在评论中旁敲侧击地贬低这个女作家的才干。
有一次文学界举行聚会,许多人当面向女作家表示祝贺,称赞作品的成功。女作家一一表示感谢。忽然,那位评论家分开众人,挤到前面,大声向女作家说道:
“您这部书的确十分精彩,但不知您能否透露一下秘密。这本书究竟是谁替您写的?”
女作家还陶醉在众人的赞扬声中,冷不防他竟会提出这样的问题,就在她一愣的刹那,已有人偷偷发笑了。女作家立即清醒地估量了形势,问题以外的争吵于己不利。她马上镇静下来,露出谦和的笑容,对评论家说道:
“您能这样公正恰当地评价我的作品,我感到十分荣幸,并向您表示由衷的感激!但不知您能否告诉我,这一本书是谁替您读的?”
评论家的问话,用意十分明显;而女作家的反问,同样针锋相对,潜台词是说,你从来不认真读别人的作品,所做的评论无非信口雌黄。连书都不读的人,有什么资格做评论!巧妙的反问,使评论家陷入了十分狼狈的处境。
类似的例子还有很多。比如:
在一次国际会议期间,一位西方外交官对我国外交官挑衅说:“如果你们不向美国保证不用武力解决台湾问题,那么显然就是没有和平解决的诚意。”
面对这种挑衅性的无稽之谈,我国代表回答道:“台湾问题是中国的内政,采取什么方式解决是中国人民自己的事,无须向他国做什么保证。”说到这儿他话锋一转,反问道:“请问,难道你们竞选总统也需向我们做什么保证吗?”
这针锋相对的反诘,使对方无言以对,讨了个没趣,满脸窘态。
(5)幽默一点
在工作或生活中,我们需要肯定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在受到某种不合理的阻挠或不公正的待遇时,不妨哇哇叫几声,这也是在运用幽默的力量。
问题已经十分明显,有必要作出适当的回应时,再坚持“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就是懦弱的表现。
同样,当别人妨碍你的工作时,你也可以提高嗓门回敬他一个幽默。
著名电影导演希区柯克有一次拍摄一部巨片。这部巨片的女主角是个大明星、大美人,她对自己的形象“精益求精”,不停地唠叨摄影机的角度问题。她一再对希区柯克说:“你一定得考虑到我的恳求。务必从我最好的一面来拍摄。”
“抱歉,我做不到!”希区柯克大声说。
“为什么?”
“因为我没法拍你最好的一面,你正把它压在椅子上!”
在和不喜欢的人相处的时候,运用幽默的力量,既能巧妙地表明自己的态度,又能避免造成过分尴尬的局面,深深伤害别人的感情。
9贝蛉瞬淮蛄常骂人不揭短
中国人有句俗话,叫“打人不打脸,骂人不揭短”。没有一个人愿意让别人知道自己短处的,所以,在与人相处时,即便是为了对方或是为了大局必须指出别人缺点,也要讲究策略和方法。否则,达不到你的目的。这也是做人的一种手段。
我们每个人都会有缺陷、弱点,这也许是生理上的,也许是隐藏在内心中的不堪回首的经历。尤其是在生理上的缺陷,本人无法去改变它,而且内心也许常为此懊恼。不可以拿对方的缺陷来开玩笑,就算为自己的利益着想,也不应去触痛别人的“疮疤”。因为对任何人来说,被击中痛处,都会引起不快。
明太祖朱元璋出身贫寒,做了皇帝后,自然少不了有昔日的穷亲戚朋友到京城找他。他们以为朱元璋会念旧情,给他们个一官半职。可他们不知道,朱元璋最讨厌别人揭他的老底,认为那会损害他的威信。有位朱元璋儿时一块光屁股长大的好友,千里迢迢从老家凤阳赶到南京,几经周折总算进了皇宫。一见面,这位老兄便大嚷起来:“哎呀,老四,你当了皇帝可真威风呀!还认得我吗?当年咱俩可是一块儿光着屁股玩耍,你干了坏事总是让我替你挨打。记得有一次咱俩一块偷豆子吃,背着大人用破瓦罐煮。豆还没煮熟你就先抢起来,结果把瓦罐都打烂了,豆子撒了一地。你吃得太急,豆子卡在嗓子眼儿,还是我帮你弄出来的。怎么,不记得啦!”这位老兄喋喋不休唠叨个没完,朱元璋早已坐不住了,心想,这个人太不知趣了,竟然在文武百官面前揭我的短,让这个当皇帝的脸往哪儿搁?盛怒之下,朱元璋下令把他杀了。
这位朋友之所以掉了脑袋,就是因为他揭了身为天子的短,所以,他人头落地也就不足为奇了。
要做到待人处世不揭人之短,就要了解对方的长处,也了解对方的不足。这样才能“知彼知己,百战不殆”。因为每个人都会有自己的个性和习惯,有自己的需求和忌讳,如果对交往的对象一无所知,那么交际起来,就难免会有困难,也极容易走入“雷区”。
有时候,对方的缺点和错误无法回避,必须直接面对,当你指出对方的缺点和不足时,要顾及场合,别伤对方的面子。这时就要采取委婉含蓄的说法,淡化矛盾,避免发生冲突,尤其是要注意“避人所忌”。面对别人在生活中遇到某些不尽如人意的事时,最好不要主动引出这些有可能令对方尴尬的话题。
随随便便说人家的短处,或揭别人的隐私,不仅有碍别人的声望,且足以表示你为人的卑鄙。首先你要明白,你所知道关于别人的事情不一定可靠,也许还有另外许多隐衷非你所详悉的。你若贸然拿你所听到的片面之言宣扬出去,非常容易颠倒是非、混乱黑白,传出去就收不回来。事后你明白了全部真相时,还能更正吗?比如说:王某借李某的钱不肯还。这话是从李某那里听来的,他当然把自己说得头头是道。人们通常都觉得自己是对的。你明白了人性的弱点,你就不会诡毁王某。因为,你若有机会见到王某,他也许会告诉你,他虽然借了李某一笔钱,但有一张借契押在李某手里,因房产跌价,到期款未还清,只好延长押期。李某急于拿回现款,王某一时无法付清,则再写借据说明若房产因环境关系跌价时,得延长押期,至李某将该款全数收回为止。所以,不能说他是赖债。由此看来,双方皆有理由。
https://www.cwzww.com https://www.du8.org https://www.shuhuangxs.com www.baquge.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