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浪小说

子浪小说>她是隔壁班的班花 > 看人只看后半截(第1页)

看人只看后半截(第1页)

看人只看后半截

“杜十娘怒沉百宝箱”是明朝文学家冯梦龙所编辑的话本集《警世通言》中的一则有名的故事。

故事的主人公杜十娘,是明朝万历年间的名妓。她在风尘中堕入烟花生涯,却久有摆脱烟花生涯、从良之志,有寻到爱情与人生归宿的强烈希冀。

七年后,杜十娘与貌似忠厚的李甲相识后,相恋相爱,她于是认定李甲就是值得自己信赖的人,并一步步地将终身希望寄托在李甲的身上。她先是设计考验李甲,然后再设计出资将自己赎出妓院。在杜十娘即将能获得一个女人的平凡而又正常的生活时,李甲却因承受不住家庭的压力和财富的诱惑,于是将她转卖给出资千金的盐商孙富。

面对这意想不到的变故,刚烈的杜十娘宁死不从,她愤然指斥了贪利忘义的李甲后,抱着价值逾万金的百宝箱同沉江底,以一死来表明她义无反顾的从良抉择,表明她对爱情与人格尊严的至死不渝的追求。这也是数百年来,作为文学形象的杜十娘,之所以赢得千万读者的唏嘘同情与怜惜的关键所在。如果说杜十娘仅是文学上的典型悲剧形象,难免有些虚假,那么,因从良而走向另-种为主流文化所认可结局的烟花女,是否真的存在过呢?答案是肯定的。历史上那些局限在才子佳人模式中的例子,自不待言。

苏东坡曾经在一-次宴会上,看到了时为歌妓的王朝云,被朝云的轻盈曼舞尤其是清新、高雅的气质所打动,于是娶她为妾,倍加宠爱。

当时,苏东坡写了历史上着名的《饮湖上初晴后雨》:“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浓妆淡抹总相宜。”这首诗,明的是写西湖旖旎风光,实际上还寄寓了他初遇朝云时为之心动的感受。

苏东坡在历史上,以性情豪爽、了无城府而着称。他常常在诗词中畅论政见,数次因得罪当朝权贵而遭贬。而在苏东坡的妻妾中,当数朝云最了解东坡心意。

有一天,苏东坡曾指着自己的腹部,向身边人发问:“你们有谁知道,我这里面有些什么?”

有人说:“文章。”有人答:“见识。’

苏东坡频频摇头。此时朝云笑答:“您满肚子都是不合时宜。”苏东坡闻言赞道:“知我者,非朝云莫属。

后来,苏东坡因“乌台诗案”被贬为黄州副使,之后再贬到广东惠州。朝云随苏轼到惠州时,才三十岁出头,而苏东坡已年近花甲。眼看主人再无东山再起的希望,苏东坡身边的侍妾都陆续离去,但是只有朝云始终如一,追随着苏东坡长途跋涉,翻山越岭到了惠州。在这期间,朝云始终紧紧相随,陪伴在苏东坡身旁,和他一起过着颠沛流离的生活。朝云的坚贞,是他艰难困苦最大的精神安慰。苏东坡在惠州的生活,和朝云的爱情密切相连。

不料造化弄人,在惠州,朝云这样一位善解人意通情达理的女子,并没有陪伴老迈的苏轼走完他的人生之路,她因突染瘟疫,反而先离开了尘世。当时,朝云已是虔诚的佛教徒,她在临终前,握着苏东坡的手,念着《金刚经》上的偈语:“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表明了她对禅道的彻悟,以及对生死智慧的洞彻。

按照朝云的遗愿,苏东坡把她安葬在惠州西湖孤山南麓栖禅寺大圣塔下的松林之中。在这个僻静的地方,经常有阵阵松涛和禅寺的暮鼓晨钟相伴。后人在朝云的墓前修了一-座亭子,取《金刚经》的偈语意,名为“六如亭”,亭柱上镌有苏东坡亲自撰写的一副楹联:“不合时宜,唯有朝云能识我;独弹古调,每逢暮雨倍思卿。”透射出苏东坡对-生坎坷际遇的感叹,更饱含着对红颜知己的羌限深情。

后来,虽经历史变迁,朝云墓和“六如亭”经后人多次重修,至今仍是惠州西湖的重要古迹,使不同时代的瞻仰者,得以来此凭吊,发幽古之思情,感慨系之。。。。。

再以现代旅法艺术家张玉良(1899-1977年)的身世而言,也是着名的一-例。

张玉良幼年时,父母双亡,十四岁时,被愚昧无知的舅舅卖到了烟花馆。一个偶然的契机,使她告别了妓女生涯,当上了当时海关监督潘赞化的妾侍,并因绘画的爱好而得以迈人艺术的殿堂。日后,她凭着对艺术的执着追求,师从于刘海粟等大师,两度出国深造,终于成为高等学府的美术教授、驰名世界艺坛的着名画家与雕塑家,她的作品多次获国际奖,她还是第一一个有作品被着名的法国现代美术馆珍藏的中国艺术家。显然,瑕不掩瑜,她的一生可说是与命运抗争的一生,自爱、自尊、自信和自强,促使她攀上了艺坛的巅峰。

结合这些事例,还有李香君、柳如是等人的风骨与遭际,不难看到,洪应明在他所生活的封建时代,能对真诚从良的妓女,抱着同情、宽容、理解乃至是褒费的态度,的确有超越世俗之见的合理成分。放眼那些犯过错误而现在已在用实际行动望去,对那些曾失足而现在已知悔改的浪子,对来弥补过失的同志。。。。类。。似的态度也是可以引申过渡的。

当然,洪应明据此采论证“看人只看后半截”的评人观,的确有不够全面、不够辩证的方面。因为评价一个人,应按照全面的评世议人观来评判,而不应是仅论及这个人的前半生或后半世,不应厚此薄彼,不应做任意的歪曲与主观的避讳,这是十分明确的。

同时,当我们抱着不苛求古人的态度,辩证地看待“看人只看后半截”的评人观时,可以看到其中蕴含有真理的颗粒。

其一,因为一个人的人生后半截是前半截的延续,后半生的处世融会了前半生的体悟。所以,每个人的后半生应该变得更成熟,活得更理智,而不是相反。如果说,上帝也会饶恕犯了过错的年轻人,是因为他的幼稚所致,那么,一个暮年者倘若失去了晚节,类似的辩解理由就显得苍白无力了。而且那些身处“59岁现象”的角色,也失去了从善改过的时间与空间。因此,失去晚节者往往为人所不齿。从这个意义上言,后半截确是至关重要的。其二,一个人能否保持晚节、珍惜晚节,在人生的旅途上,也就是至为重要的浓厚--笔。中外--些深受《菜根谭》思想影响的企业家,据洪应明此则论点,得出的结论就是一一“人生最重要的是晚年”,因为这关系到人生的福祸与荣辱。

其三,人们在给一个人盖棺定论时,在内涵上,被评价者的人生后期,最可能产生升华与超越。在时间上,被评价者的后半生是离现时最近的,这也会使一般人产生错觉,认为可由他的后半生推知他的前半生。

https://www.cwzww.com https://www.du8.org https://www.shuhuangxs.com www.baquge.cc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