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浪小说

子浪小说>郭子仪官位 > 第1部分(第2页)

第1部分(第2页)

郭子仪一生是在别人的称颂中度过,他不仅在战场、在官场获得极大的声誉,在其他的方面,他都可以看作是楷模,

做上司。他为人宽简,善于培养发掘人才,他的部下有数十人(几乎是他所有的得力干将)因功位至将相;

做统帅。他战功赫赫,平息安史之乱,平定藩镇,令唐朝中兴。也曾单骑闯敌营,力退多国联军,后人秦观曾作《郭子仪单骑见虏赋》以颂。

做臣子。他忠贯日月,此心无二,也获得了皇帝的厚爱,官至汾阳王,赐号“尚父”。死后,皇帝下诏“尚父比吕望之名,为师增周公之位”,把郭子仪比作吕望、周公。

做父亲。他和王氏夫人严格教导子女,儿子女儿人品端方,才华出众,七子八婿,皆为朝廷显官。据说他做寿那天,家人拜寿时把朝笏(朝见皇帝时捧在手中的那块板)放在床上,竟致堆满一床,可见家中大官之多,所以演出《打金枝》这剧目的京剧又叫做《满床笏》。

做同僚。郭子仪洞悉世情,知道忍让与照顾,与诸多同僚均相处融洽,最后连一个仇人都没有。

更难得的是,郭子仪的敌人也对他心悦诚服。永泰元年,吐蕃、 回纥、 党项、 羌、 吐谷浑、 奴刺联军30万进犯,郭子仪单骑入敌营,回纥舍兵下马拜道:“果吾父也。”安庆绪的骁将田承嗣占据魏州后,蛮横无理,飞扬跋扈。郭子仪派遣自己的一个部将去见他。田承嗣指其膝谓使者曰:“兹膝不屈于人久矣,今为公拜。”

郭子仪一生历经武则天、唐中宗、唐睿宗、唐玄宗、唐肃宗、唐代宗、唐德宗七朝,并且福寿双全,名满天下,做臣子、做上司、做统帅、做同僚、做丈夫、做父亲、做敌人都几近完美,实在称得上是人臣的典范、军人的楷模。史书称他“完名高节,烂然独著,福禄永终,虽齐桓、晋文比之为褊。”人生至此,复有何憾?

郭子仪是怎么做到这些的,他就真得这么完美无缺吗?且听我娓娓道来。 txt小说上传分享

第二章 英雄出处(1)

评书上一般说某一位英雄人物时,喜欢带一句:英雄莫论出处。

不过此话颇有一点“此地无银三百两”的意思。莫论出处的英雄肯定是出身草莽,而那些名门之后的英雄,则对其祖宗大书特书,以彰显其出身高贵。

介绍我们主人公之前,先好好翻翻他家的祖谱,翻后才知道,郭子仪果真是名门之后,正儿八经地世袭贵族、高干子弟。

郭子仪的先祖,向上可以一直追朔到周朝的创始人周文王之弟虢叔。“虢叔被周文王之子周武王分封于东虢,号为‘郭公,因‘虢与‘郭音近,而音转为‘郭“其先盖出周之虢叔,虢或为郭,因而氏焉。”没想到,郭子仪和当朝圣神皇帝武则天同祖,并且老祖宗还真不是一般人。

郭在我国算不上大姓,不过历史名人并不少,其中最出名的除郭子仪外,还有三国时期曹操第一谋士郭嘉郭孝奉,他在确定曹操大势的官渡之战中大放光彩,可惜在平定辽东时早夭,以至于曹操在赤壁大败之后,痛呼:“郭奉孝在,不使孤至此。”

在三国时期,还有一位郭姓名人,就是魏国名将郭淮,以擅于谋划且行事精密而著称。早年曾任夏侯渊军的司马,后来一直留在魏国西方负责防守西部边境,并且多次平定少数民族叛乱。在诸葛亮北伐及姜维北伐初期,郭淮参加了几乎所有的对蜀的抵御战争,并因功不断被提升,最后受命总督雍、凉两州军事,官位升至车骑将军,死后被追封为大将军。根据《三国志》二十卷郭淮传所记,郭淮是阳曲人,封阳曲侯,其孙子郭正封为汾阳子,他是郭子仪有据可查的祖辈,郭子仪战争天分不知是不是老祖宗郭淮传下来的。

郭家祖宗辈里高官很多,除三国时间的郭淮外,有名的还有:汉朝的光禄大夫郭广智,冯翊太守郭孟儒,隋朝的金州司仓郭履球,唐朝凉州司法郭昶,兵部尚书郭通府,最后是郭子仪的父亲郭敬之,可谓“家承金穴之贵、政有露冕之高”。而郭子仪,更是把郭家的富贵推到了顶峰。

郭子仪的父亲郭敬之,也是一名官员,曾先后任吉(治今江西吉安市)、(治今甘肃陇西县东南)、寿(今安徽寿县)、绥(治今陕西绥德县)、宪(治今山西娄烦县)五州刺史,也有说是先后任绥、渭、桂(治今广西桂林市)、寿、泗(治今江苏宿迁县)五州刺史。

按唐朝的官职,即使是下州刺史,也是四品官,而吉州是上州,吉州刺史就是从三品的官,至少相当于现在的地级市的市委书记兼市长,相当于副省或正厅级干部。

或许当刺史的郭敬之给儿子的身上带了一些官场谋略的基因,助他在日后的大唐军政上纵横开阖、睥睨天下。

从郭敬之任职的地方来说,所涉及的地域面都非常广阔,可以说是从东到西,从南到北,几乎遍及祖国各地。现在说起来也有些奇怪,唐朝的官分配也太随意了。当时可没有飞机、汽车等交通工具主要是车马船舶,唐朝官员迁徙赴任都要耗费很长时间。

郭子仪从小就跟着父亲这样进行远距离大范围的迁徙,所谓”行万里路胜读万卷书”,郭敬之所任职各地的气候、地貌、风俗差别很大,也开阔了郭子仪的眼界,从小讲成严谨、向上的好习惯,丝毫没有高官后代*的作风。

也可能是他从小就耳濡目染了官场的一些事情,所以才养成他那种大度、隐忍的性格,在后来进入官场后能游刃有余。

第二章 英雄出处(2)

郭敬之一直做地方官,退休后回到京城长安,住常乐坊(位于长安城最南,约在今西安市丈八东路东段一带)安度晚年,唐玄宗天宝三载(公元744年)正月十日因病去世,享年78岁。

一人得道、鸡犬升天,何况是父亲?郭敬之死时,只是平平常常下葬。没想到在地底安安稳稳躺了二十年后,突然又被人称颂起来。

广德二年(公元764年),皇帝特赠郭敬之太保,追封祁国公,下诏称郭敬之“累君子之行,毓达人之德,才光文武,政美中和,生此大贤,为我良弼。”

至于郭敬之是否有代宗称赞地那么优秀,估计代宗也不知道,郭敬之死的时候,皇帝还是李隆基,连代宗的老爹肃宗李亨当时还是太子李绍。

郭敬之究竟怎么样不用管,但代宗知道郭敬之是郭子仪的老子,儿子光荣爹好汉,多称几个封号,实际就是给郭子仪看的,目的无非是让郭子仪更加死心塌地的为他卖命。

公元762年安史之乱平息之后的短短三年里,郭子仪先从吐蕃人手中夺回长安,后以巧计退多国联军,再单骑入敌营,策反回纥击溃30万多国联军,大唐西线经此一战而得以安定。

广德二年,郭子仪的名声到达了巅峰,肱骨之臣已经不能形容他对大唐的作用。为避免皇帝猜疑,郭子仪平叛回京后,面对恩?

https://www.cwzww.com https://www.du8.org https://www.shuhuangxs.com www.baquge.cc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