挖掘深度也需不断增加,才能勉强找到一些。
面对这一困境,宋遥果断决定,带领陶和瓷两人继续在部落周边寻找新的黏土源。
部落临近河流,黏土资源其实并不难寻。
但要找到一个能满足部落大量需求的优质矿脉,却并非易事。
尤其是当前部落持续不断地烧制砖头,所需的黏土量极为庞大。
因此,必须找到一个储量丰富且易于挖掘的黏土矿,才能彻底解决这一燃眉之急。
宋遥手持铁锹,不懈地在村落四周探寻,这里的黏土资源颇为丰富,往昔不需多时便能有所发现。
就在窑炉西北方向约四十米处,赵宇又觅得一处颇为理想的黏土矿藏。
每次发现黏土后,他总会扩大挖掘范围,探查其储量。
这次发现的矿藏尤为巨大,挖掘了数十米仍未见底,且矿层位置较高,采集陶土和瓷土也更为省力。
更关键的是,此处距砖窑甚近,制砖过程因此大为便捷。
至于建筑用土,相较制砖而言需求较小,且运输距离并不遥远,尚在可接受范围内。
村落中的黄土砖经过数日储备后,宋遥便带领众人继续砌筑剩余的围墙。
欲在村落四周筑起围墙,注定是一场旷日持久的工程。
两个月过去,村落已修建了近百米的围墙,尽管进度缓慢,但这段围墙却异常坚固。
为了抵御雨水对墙体的侵袭,宋遥特意在墙体上方用砖头加筑了一层,所选用的粘合剂正是三合土。
为了获取充足的石灰,宋遥亲自带领数十人前往石灰石矿,尽管来回仅需一日,但归途略显延迟。
砖头在两侧均略有延伸,外侧突出半块砖的长度,内侧则稍短,这样的设计巧妙地起到了类似屋檐的防护作用,效果颇为显着。
在两侧墙体部分,宋遥同样采用了砖头砌筑,长度不过二十余米。
为了更好地稳固中间的土墙,他特意采用了双层砖砌结构。
若非中间所需三合土量较大,他甚至考虑全部用砖头砌成。
墙体中央预留了作为部落大门的空间。
鉴于墙体本身并不高,宋遥将门宽设定为一米六,足以满足日常通行需求。
至于大门的制作,狼匠已经开始着手研究。
他选择的是华夏传统的双开木门设计,这种门结构简洁而牢固。
类似的设计在华夏古代城门中颇为常见,其坚固程度非同一般,不易被轻易打开。
尽管结构看似简单,但要打造一扇美观的门却绝非易事。
仅凭一把柴刀,狼匠目前也只能做到大致的模样。
他选用手腕般粗细的木棍,将它们排列成门的形状,前后再用木棍加固,最后用绳子牢牢绑紧,这样一扇门便初步成形了。
门头的两侧被火烧出两个小洞,以便将门套入其中,实现开合功能。
起初,宋遥尝试用木头制作门墩,但效果却不尽如人意,开关门时异常费力。
喜欢回到原始搞科研请大家收藏:(www。aiquwx。com)回到原始搞科研
https://www.cwzww.com https://www.du8.org https://www.shuhuangxs.com www.baquge.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