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浪小说

子浪小说>一本书读懂大秦史免费阅读 > 第八章 酷法治民(第1页)

第八章 酷法治民(第1页)

随着秦王政专制政权的巩固和发展,特别是在统一六国后,秦始皇使专制君主的权力在实践中获得了最大程度的实现,他的残忍暴虐的本性就日益暴露出来。横扫天下、一统六合的英雄,变成了作威作福、荼毒人民的暴君。

1.繁重的徭役

时间公元前221年

人物秦始皇

秦朝兵役和力役繁苛。秦代徭投之一是服更卒。所谓更,即更番轮换之意,简称之为更。按照董仲舒的说法,更卒是每年服役一个月。《汉书·昭帝纪》注引如淳说:亲身服徭役者叫作“践更”,出钱雇人代替服役者为“过更”,认为“此汉初因秦法而行之”。

秦朝法律规定,为国家服劳役是每一个成年男丁所必须承担的义务,据说男子20岁即开始服劳役,实际的服役年龄恐怕要早得多。另外,服役时间也决不仅只是一个月,甚至比董仲舒听说的“三十倍于古”(3个月)还要长。秦始皇营建了无数供其恣意淫乐的楼台观阙,兼之筑长城,修驰道,建陵墓,自其即位以来,庞大的工程一个接一个,直至其死在巡游路上为止,就没有片刻的停歇。广大的黔首被迫远离故乡,常年累月地为官府从事各种艰苦繁重的劳役。

从征发徭役的数量上说,也可以证明秦始皇滥用民力达到了无休无止、登峰造极的程度。例如修直道、驰道,史籍虽无明确的服役人数的记载,但根据驰道和直道的规模、修筑条件等因素估计,并参考其他工程建设的人力征调的情况,投入到修路工程中的人力可能也要有二三十万人之众。为了抵御匈奴的南侵,在北部边疆修建了万里长城,所投入的人役达40万之多。

征调人役最多的工程显然是秦始皇的陵墓。秦始皇陵自秦始皇初即秦王位时修起,直至他死去为止,历时37年,竟然没有完工。当时营建陵墓的大石全是用人力由渭水北渚拉至骊山北麓陵址的,所以有这样—首歌谣被流传开来:“运石甘泉口,渭水为不流,千人唱,万人讴,金陵余石大如岖”《长安志》也说秦始皇命人从远地采至秦陵的巨石高达—丈八尺,周十八步,可知民徭并没有说错。如此巨大的工程,耗费人力之多令人咋舌,秦始皇“穿治骊山”用了70余万人(—说与修阿房宫合并为70万人)。征发如此众多的劳动人手去营建不急之务,势必要对社会生产力造成巨大的破坏。

秦朝的徭役除力役以外,尚有兵役。“卒更,即古者田赋出兵之制,戍边三日,则仿力役之制,为之雇更,即雇役之法所防”。所以,秦汉时期的力役与兵役都被称为更。

秦代兵役有两种,即正卒和卫卒。正卒为正式的兵役,役期为一年。服役者要在本郡接受十分严格的军事训练,学习并掌握基本的军事技术,如骑射战阵等等。步卒称材官,战车兵称轻车骑士,水军称为楼船。农闲期间要接受郡县长官的检阅和考核。军卒服役期满后虽可回乡务农,但并不意味着永远摆脱了兵役的羁勒,要随时准备响应官府的征召,返回军队,重新服役。至少,每个当过正卒的成年男子还有戍守边防一年的义务。

戍卒的任务是戍守京师和边防,主要是后者。秦代征发戍卒的数量是惊人的,例如秦将蒙恬暴师北边以御匈奴,所部兵力达30万人之多。秦始皇三十三年(前214),秦平定百越后,又征发了50万人戍守五岭地区。

沉重的力役与兵役负担压得人民喘不过气来。当时的人口总数大约为两千万,而长期被征赴各种力役、兵役的成年男子就有二三百万人。贫苦农民不仅要承担繁重的劳役,而且要向官府缴纳沉重的税赋,服兵役者还要由自己解决部分给养问题。许多人在服役期间冻饿而死,因劳作而伤亡的更是不计其数。

严刑峻法为秦帝国役使民力的前提条件之一。《云梦秦简·徭律》对征发徭役做了许多规定,例如:

凡朝廷征发的徭役,至期而不出发的,要罚二甲;误期3至5日的,要被责骂;误期6天至1旬的,要罚1盾;超过1旬的,要罚1甲,如果役夫人数已足并已送达服役处所而遇水灾的,可免除此番徭役。役夫修建城邑,要保证所筑土墙一年不坏;否则,主持工程的司空等人要被判刑,并令役夫重新筑墙,而且不许计算为服役时间。

繁重的徭役理所当然地激起人民的反抗,尽管秦始皇制定异常严酷的法律法令,轻罪重罚,使断足盈车,役夫和刑徒逃亡的事件仍不断发生。刘邦为秦亭长时尝送刑徒至骊山服徭役,“徒多道亡”,在路上就纷纷逃掉了。再如汉初有名的淮南王黥布,在秦时亦以刑徒之身被送至骊山修建秦始皇陵。黥布不堪压迫,遂串通了部分刑徒,逃走做了“群盗”。

世界历史大事记

公元前前221年,埃及托勒密四世在位。他是托勒密三世(施主一世)与昔兰尼公主伯伦尼斯二世的儿子。按埃及习惯,他与姐姐阿西诺亚三世结婚。他大肆杀戮家人。他杀死了母亲,几个兄弟,叔叔,可能还有他的妻子。但他没有杀父篡位(也许正是这一点使他得到“笃爱父亲的人”的外号)。

托勒密四世即位后不久就逮捕了在埃及避难的斯巴达国王克里昂米尼三世,并将之监禁。

托勒密四世与野心勃勃的叙利亚国王安条克三世(大帝)进行第四次叙利亚战争(前221年—前217年)。前217年,他在拉斐亚战役中获胜(托勒密王朝的最后一次伟大胜利),成功抵御了安条克三世对埃及在巴勒斯坦领地的进攻。通过这次胜利,托勒密四世夺取了除塞琉西亚外塞琉古王朝的全部沿岸城市。

延伸阅读

秦的“更”役与“正”役,其内容、性质与起役之龄皆有别。凡单言“更”或“更”卒者,尽皆指为月更之役卒。一年一度的月更之役,称为“更”役,应“更”役者,在习惯上可以称为“更”卒。“正”与“正”卒之称既有别而又相一。凡按律应从事军戍之役者,则通称之为“正”,此为着重就其在役之龄方面而言之;凡正在从事军戍之现役者,则可通称之为"正卒"。此二义又实相联为一事,只是其中言各有所侧重而已。然"更"卒与"正"卒,并非两类人之别,而是同一个人应为国家所尽的两类不同性质的徭役义务之不同。"更"、"正"起役年龄先后稍有所差。先为"更",待稍壮之后,即按法定年龄"移为正",并按编次从事正役。每一个男子一生,在法定役龄期限内,既须为"更",又须为"正"。"更"的役期以月计。"一更"就是一月的时间。正役役期以岁计,所谓"一岁屯戍,一岁力役"即是也。时间总为二年。

2.沉重的赋税

时间公元前221年

人物秦始皇

秦始皇从黔首身上榨油的手段好似一把双刃剑,一面是沉重繁苛的徭役佥派,一面则是暴敛无已的赋税征收。虽说这把“剑”并非秦始皇所亲铸,属于祖传,然而在使“剑”的招数上,秦始皇却远远超过了乃祖,可谓神妙到了极致。

秦之所以能够势压群雄,一统天下,—个非常关键的因素是坚持了农战为本的战略方针。所谓农战,反映到经济层面上,对统治阶级而言,不外乎意味着徭役包括兵役的佥派和赋税的征收。于是,统计全国成年男子的数量,编制户籍,便成为秦统治者非常重视的一项工作。秦早在商鞅变法的时代即编制了比较完备的户籍,使生者著,死者削,目的即在于“举民众口数,民不逃粟”。儒家所谓“古者年二十始傅”,是说三代之时男子20岁方为成年,登记于户籍,开始承担为朝廷服徭役的义务。秦男子傅籍的年龄要早得多,15岁即须傅籍,承担服役纳赋的义务。例如秦赵长平大战期间,秦昭王便将15岁以上的壮丁全部征至长平。秦始皇统—六国以后,由于大规模土木工程的相继兴修和对岭南及匈奴用兵的实际需要,进一步编制了户籍,特别是在秦始皇十六年(前231)所做出的“令男子书年”的举措,使秦朝男子的傅籍自此取消了年龄上的界限,更是极大地方便了秦始皇随意役使民力,横征暴敛。

秦朝户籍的编制是比较完备和准确的。秦末,刘邦率军攻入咸阳,萧何尽收秦律令户籍等文书档案,使汉“具知天下扼塞户口多少,强弱之处,民所疾苦”,为此后西汉经济者的赋剑提供了比较可靠的依据。

根据户籍,秦统治者实行了向百姓征收户赋的制度。所谓户赋,即是以户为单位征收的人口税。户赋的数额是多少,目前已知的史料中没有明确的说明,不好估算。除户赋外,秦亦有据户籍而征收的人头税一一口赋。秦“头会算敛,以供军需”。所谓“头会”,即指按人口纳赋;所谓“算敛”,是说啬夫等秦官用簸箕到户征赋。

秦代田赋征收的种类比较多。其中最为重要的是征收“禾稼”,也即粮食。征收时要将粮食数量的多寡造册登记,然后上报给中央负责掌管租税钱谷盐铁等国家财政收入的官员治粟内史。《云梦秦简·仓律》说:“入禾稼、刍橐,辄为店籍,上内史。”除粮食外,另一项大宗征收的田赋为“刍橐”,也即饲料。秦始皇豢养了庞大的军队,复又大兴土木,所役使的马匹牛只的数量当是非常巨大的。所以秦统治者规定无论土地是否得到垦殖,农民都必须上缴相当数量的刍橐。《云梦秦简·田律》规定:“入顷刍橐,以其受田之数,无垦不垦,顷入刍三石,橐二石。”由此亦可见秦赋税征收的繁苛。

《汉书·主父偃传》说秦“男子疾耕不足于粮饷,女子纺织不足于帷幕,百姓靡敝,孤寡老弱不能相养,道死者相望”。造成这幕社会惨剧的原因除了沉重的徭役外,就是秦始皇“内兴工作,外攘夷狄,收泰半之赋”。鹑衣百结满面菜色的黔首,面朝黄土背朝天,终年辛勤劳作,用血汗换来的一点可怜的收成,有三分之二都被官府强行征缴,供以皇帝为首的封建贵族挥霍。根据秦官制,治粟内史也即后世所谓的大司农,职掌赋税力役和国家财政开支,少府职掌山林池泽之税与宫廷手工业,是皇帝及皇室的财务主管。秦代的口赋本应由治粟内史负责征收和掌管,然而却“输于少府”,成为秦始皇的个人财产。尽管如此,仅只口赋、山林川泽之税和宫廷手工业这三笔收入的数额可能就要占当时年赋税总额的一半,因为除此之外,只有田赋才属于国家的财政收入,治粟内史也想不出别的搜刮民脂民膏的法子了。更重要的是,作为极端专制、无法无天、为所欲为的始皇帝,秦始皇是否能够在主观上自觉地将“国家财政”和“皇室财政”分得一清二楚?是否能够自觉地抑制自己对于奢华生活的欲望?很明显,从秦始皇一生的为人为政看来,在他的脑海中从来就认为家国本为一体,整个寰宇都是赢氏的天下。力强者王,力强者霸。这是秦始皇一生谨守不废的基本原则。王、霸的目的,就是要随心所欲地统治世界,所以他一意孤行,残贼天下,为了兴修庞大的陵墓,为了建造众多的离宫别馆,为了巡游四方寻仙求药,什么国家财政、皇室财政,秦始皇大概不会将二者区别对待,统统“一体而用之”了。因此,从这个角度推测,说秦代所有的赋税都归了少府,也并不错。

战国之世,兵燹不已,社会凋弊不堪。即使是具有进步意义的统一战争也给社会经济造成了很大的创伤。因此,如何在统一后迅速随和发展经济,应当是秦始皇所着意解决的首要问题。可惜,他并没有致力于经济建设,而是横征暴敛,滥发徭役,给国计民生带来了更大的宄唯,也使得蠃氏的统治岌岌可危,朝不保夕了。

世界历史大事记

公元前3世纪中叶以后,塞琉西王国与埃及的托勒密王朝争夺巴勒斯坦,导致东部领土大部分丧失。伊朗东北部的帕提亚(安息)和中亚的巴克特里亚王国相继独立。安条克三世(号称大帝,前223~前187在位)以20年的不断战争收复东部已失的大部分领土,但于公元前188年被罗马人败于马格内西亚,因而丧失了小亚细亚。安条克四世(前175~前163在位)南进一度占领下埃及。此后,王国领土日趋缩小。公元前141年,美索不达米亚并于帕提亚帝国。公元前64年,罗马的G。庞培将叙利亚并为罗马帝国的一个行省。

延伸阅读

中国古代赋税制度的演变

1。夏商周时期:主要是贡赋制,它是我国赋税制度的雏形。周王将土地分封给诸侯,各诸侯必须向周王交纳一定的财物作为贡赋。

2。春秋时期:管仲的“相地而衰征”,它是根据土地多少和田质好坏征收赋税;公元前6世纪初,鲁国实行的“初税亩”开始按亩收税。

3。汉朝时期:编户齐民制度。被正式编入政府户籍的平民百姓称为编户齐民。编户齐民具有独立的身份,对封建国家的主要赋役负担有田租、人口税、更赋、徭役、兵役等,另外统治者还征收各种田亩附加税和征发杂税等。汉代的田租税较轻,但人口税和更赋很重。

4。魏晋南北朝时期:租调制。北魏孝文帝时开始实行,受田者每年必须向国家缴纳定量的租调和服徭役兵役等。

5。隋唐时期:(1)隋朝和唐朝前期实行租庸调制。“租”是成年男子每年向官府缴纳定量的谷物;“调”是缴纳定量的绢或布;服徭役的期限内,不去服徭的可以纳绢或布代役叫“庸”。隋朝的庸有年龄限制(50以上),唐朝的庸不再有年龄限制。它保证了农民的劳动时间,有利于农业生产。(2)唐朝后期实行“两税法”。主要按土地和财产的多少,一年分夏、秋两季征税,它开始改变了以人丁为主的收税标准,是我国赋税制度的一次重大改革。

https://www.cwzww.com https://www.du8.org https://www.shuhuangxs.com www.baquge.cc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