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从人们使用长矛和滑膛枪的时代起,这些队形的地理范围增大了,彼此的界线也变得模糊不清了。然而,它们的确仍然为人们提供着一套用以设想基本战术分队部署的普遍形式。横队队形以横宽的正面对敌军,是一种最难以包围的配置。它以防御的形式限制和牵制敌军,并且可以用工事和障碍予以加强。进攻部队在前进中尽量发扬火力的威力。为了避免重叠,防线的翼侧可以妨碍运动的障碍物作为依托。山地、河流、海岸线或城市都曾被用作防线的地理辅助手段。在山谷通道附近布置的横队常以冲积平原上突起的断崖和河堤作为贯穿山谷通路的防线的终点。横队队形也确有其不利之处。它深度不够,因此缺乏持久力,而且机动性也不够,人员和运输车辆队伍在野外拖得很长,要保持其整齐不出现空隙是困难的。在大多数不同的地形上难以离开道路行进,当防御战线把翼侧部队驻扎在具有地理特征的地点时,由于需要与终点保持联络,以某一地物作为翼侧的防线机动性就减弱了。随着步枪和线膛的采用,过去的密集队形被疏开的散兵线所取代。防线变成了利用掩蔽和伪装的云状物。进攻线开始以奔腾的洪水形式,从防御的薄弱处渗透进去,以便从后方实施进攻。
纵队队形为求得机动性而牺牲掩护,它是容易受到侧翼的进攻。这是军队的行军队形。实际上就是将分队转向行军路线方向,使之成为两列。这种并列队形正面窄,暴露的侧翼长。拿破仑根据卡诺的发明创造,把部队编成以大量散兵打头阵的疏开纵队,从而赢得了早期的胜利。散兵迅速向前涌进,集中兵力于敌人的弱点,用速度造成敌人的慌乱。正如拿破仑指出的:“一支军队的力量如同力学中的运动物体,是以质量乘速度来表示的。”用纵队形取得了速度。在美国南北战争中,谢尔曼证实了纵队队形机动性的重要性。二十世纪四十年代的闪电战战术,运用了这条经验,让坦克在步兵主力前打头阵。方队队形就是将战线的各个翼侧连结起来,使之面向四方,这是机动性最差的一种队形。纵观历史上战术样式从分散到集中变来变去的情况,集中的形式以方队为最高限度。这种完全防御式的姿态能防范来自侧翼的进攻。在依托筑好的防御工事的地方,方队的机动性最终都降到最低点。事实证明,它是抗击数量上占优势或机动力更高的敌人的一种有效手段。方队减少了受侧翼或后方攻击造成的破坏和惊慌。用马车布起的车阵一直是移居部落人的传统防御方式。如果方队的运动能得到协调,以保持其防御的完整性,它就会成为一种强大的作战武器。实际上,把方队与纵队队形结合起来就使机动性和不易攻击性兼而有之。1191年,英王理查一世在埃克到杰弗的征战中就做到了这点。在粉碎萨拉丁进攻的陆地进军中,他利用海洋保护一翼,并且部署了一层由步兵和弓弩手组成的掩护部队。十四世纪二十年代,吉斯克的战车堡垒采用机动方队队形,重创了条顿的骑兵。1950年,一美国海军陆战队师从斥森突围,与编成方队队形、每四个小时前进1英里的锐不可当的对手连续作战13天。时间和场合得当,固定形式的方队也取得过成功。1709年,彼得大帝在波尔塔瓦用多面防御阵地痛击瑞典军队的各路纵队,使查理七世遭到失败。威灵顿的英国步兵方阵在滑铁卢摧毁了内伊的骑兵。德军在俄国平原设立的环形筑垒阵地,使它在1941…42年冬天免遭灭亡。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常规武器的射程范围和杀伤力的增大以及核武器的威胁,使现代防御战术趋向于用各种方式将小方队组合起来。连或营规模的分队占领“战斗”或“阻击”阵地,彼此相隔很远,使一枚核武器不能摧毁一个以上防御阵地。这些十分疏开的防御阵地组成“全面防御”(方队队形的目的),并要求用机枪、坦克炮和反坦克导弹火力来掩护阵地之间的宽大间隙地带。缺乏与敌方一样机动力的部队(例如轻装步兵),应占据像村庄或树林这样的防坦克的地形,从这里可以用远距离反坦克火力突击迂回的机械化进攻部队,防御线将由一连串疏散的连或营的阵地组成。运动防御将由“纵横交错”的阵地组成,由“阻击”部队逐次占据,以图逼使进攻军队进入预定实施核突击或反冲击的“杀伤地域”。
进攻的战术
对掌握战术主动权的一方来说,有三种可供使用的基本行动样式:正面突击,翼侧包围进攻和旨在割裂敌方队形的突破。将这些行动样式,佯动、利用地形和敌人的部署以及反应结合起来,就产生了各种战术。
正面突击是最原始的一种方法。如同相扑搏斗者那样,与对手进行面对面的冲撞,显不出有多大的军事才能和想象力。可是如果你在人员、武器、技术、纪律或士气上占有优势,那就会有利于你以最直接的方式彻底解决战斗。正是这种精神使罗马军团蔑视躲躲闪闪的做法而直接运用了它们的灵活性和纪律。随着机会的到来,伊斯兰教大发展时的阿拉伯人以波浪式的进攻将对手一扫而光。十六世纪六十年代,马丁·特朗曾在海战的正面突击中,利用荷兰舰队优越的航海技术和火力,把船舷转向敌军对其实施炮火突击,发挥了火炮的作用。在洛迪,拿破仑用掷弹兵对奥地利炮兵实施周密的、血腥的正面突击,创造了法国人不可战胜的神话。
冯·克劳塞维茨没有详细论述正面突击,但他的著作却充满直率精神,即以战斗寻求决定性结果的精神。正如他所说:“战斗……用流血解决危机的方式,为消灭敌军而努力,这是战争的第一个产物”。他的著作与其说是战术性的,还不如说是哲理性的,但这些著作在普鲁士军队和仿效者中产生了精神上对冷兵器和流血战的嗜好,致使他们偏好于进行全面的正面对抗。当双方的人员和武器几近均势时,这种拙劣的执意进行直接全面交战的态度会成为一种相互施以无谓残杀的公式。从战术角度上讲,当前美国和苏联的核武器部署看上去完全像是在准备一场正面冲突,不过这是以全球为战场,以各自的城市为前线。
翼侧攻击是试图从侧面或后方打击敌人。其最原始的形式是利用地形,最早是灌木林设伏,对敌人进行出奇不意的打击。公元前218年,在特拉斯米湖边,汉尼拔的军队从树林的隐蔽处杀出,粉碎了成纵队开进的弗罗米尼斯军团。伏击战是游击队抗击占优势的入侵者或反对既定社会秩序的传统战术。它打击运动中部队暴露的翼侧和后方。拿破仑利用他的师团的速度优势,穿插到敌人后方,切断其退路和补给线。在海军战术中,在纵队前方派出一个舷侧朝向对方的横队,使队形成为交错的“T”形,以便更充分地发扬火力,这种机动样式完全是一种翼侧进攻的样式。这就是1905年东乡在对马海峡的战斗中打败俄国舰队的根由。闪击战和比它更近代的运动战战术总是试图从翼侧包围敌军,或从后方进攻。现在又增加了飞机这个因素,为实施垂直包围,从上空进行打击提供了条件。
翼侧进攻常常与正面进攻相结合。如果敌军不是在运动中遭到突袭,而是已经展开成战斗队形,或者并不处于十分劣势,那么翼侧或后方实施的进攻必须与正面的交战协调一致来吸引敌方的注意力。正面攻击好似一具铁砧,翼侧进攻这把铁锤可从敌人最薄弱的方向把它放在上面锤打。翼侧运动自然是从正面进攻发展而来,在这种正面进攻中,作战的一方凭借数量的优势从战线的一端或两端包围另一方,并由此卷击过去。历史上有记载的翼侧攻击的最早例子是公元前371年鲁克特拉战斗中底比安人战胜斯巴达人。埃潘米诺丹斯使用叫做“成九十度的翼侧攻击战术”,充分利用了一般都想使右翼更快推进的战法,因为古希腊的盔甲步兵人人都想得到右面一人的盾牌的掩护。他故意从左翼为前导向敌人进行斜方向进攻。实际上就是与斯巴达人的左后翼部队交战,而集中力量攻击对方的右前翼,进行卷击。
包围是用钳形运动突击敌军的两翼的战术。假如敌军受到了引诱,将其队形分散或削弱了其战斗力,并使之进入合围口,那么组成包围就更加容易。包围可通过多种途径来达成。密尔泰第斯在马拉松使用了各种方法,他让军队的中央部分后撤,诱使波斯人进入己方进攻的两翼之间,一举获得成功。在坎尼,汉尼拔对罗马人摆出一个中央外突的阵势,然后,通过有条不紊的后撤,中央向后缩,两翼向内合拢。罗马军团跟踪而来,陷入了迦太基包围部队的预设圈套之中。而在伊里巴,斯吉皮欧(西庇阿)对汉尼拔以牙还牙,采用了这种中央拖后的战术,诱敌深入。这次,罗马军队的两翼向迦大基人的固定战线迅速推进,速度超过了中央部队。这种前出包围是冯·摩尔特克的普鲁士战争的理想战法,是一种牵制敌军中央,从其翼侧包抄过去,以摧毁其后方的进攻样式。对这种牵制性正面进攻与两翼包围相结合的战术运用,佐卢(祖鲁)部族的部队形象地比作是“胸部”和“手臂”。手臂绕向敌军的侧后,对着中央即胸部将其粉碎。
在过去的一个世纪里,由于作战的范围和速度增大了,而队形的密度减小了,因此战斗队形变得更易于渗透,更加灵活,也更为疏开。以前的那种拘泥于固定形式的做法正在让位给迅猛的、随机应变的包围和渗透行动,如隆美尔在北非西部大沙漠的包围战术。但目的是一样的,即超越敌人并威胁其后方。
第三种进攻战术是像楔子一样强行突入敌阵的作战行动。可以认为这是另一种特殊的翼侧进攻形式,即在对方的队形中打开缺口,造成两个新的翼侧,从侧后沿着其防线实施卷击。这一机动样式的范例是亚历山大所部骑兵在阿比勒突破了波斯人的防线,使数量占优势的波斯军队惊慌不已并遭到了覆灭。在特拉法加,纳尔逊以巧制胜,他用两支纵队突入威尔诺(维尔纳夫)的防线,把敌军分隔成孤立的三部分,然后由占优势的英国炮兵实施袭击。在鲍罗延诺(博罗季诺),拿破仑采用了楔入的战术,尽管这是以强制的严酷的方式实施的。在这个阶段,拿破仑在战术运用上已经由侧重速度退回到侧重队形密度,把法国军队编组成一支庞大的纵队,突入俄军防线的中央。过去数十年中,机械化纵队已经发展成各种伴随有钳形突击和翼侧运动的楔形突破队形,在运动战的漫长的、可渗透的战线上寻找敌方弱点。现代军队的规模和分散配置,使突破成为标准的进攻战术。在第一和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交战军队的规模和武器射程难得造成暴露的翼侧。在北约和华约或中苏之间的冲突中,也将很可能会出现在各自的战区内设置绵亘战线的情况。
防御战术
在论述线式和方队队形时,我们实际上已经讨论了防御作战的主要战术。当然,对固守和运动防御要加以区分。然而,不管我们考虑那一种防御形式,有一点是明确的,即防守的一方有更好的机会选择战场,利用有利地形。可以使地形变得对防御有利,提供掩护,并设置障碍破坏入侵者的机动、比如威灵顿,他总是精心选择陷敌军于不利的阵地,把他的军队配置在炮火不能伤及的山的陡坡处,等到需要时才出来作战。山坡,河流或沼泽可用来减缓敌军的前进速度,并使其更易受枪弹的打击。在作战中采用了来复枪、坦克和飞机之后,促使人们重视利用地形作为掩护、隐蔽和障碍的战术技巧。
固定防御能增强地形的优势,或通过构筑防御工事和妨碍运动的人工障碍来克服掩蔽和抵御力的不足。总的来说,这类工事可以是线式的或点式的,旨在要么在长的战线上挡住敌人的突击,要么控制地面上的关键地区,粉碎其进攻势头。十六世纪时,弗邦在争夺对低地国家的沿河和沿运河城市的控制权中,把构筑和摧毁防御工事提到了艺术的高度。1850年后,铁路网成了国家的后勤命脉,成了防御一方加以控制,进攻一方力图破坏的目标。比如,德军在俄国的环形筑垒阵地就建在铁路车站周围。铁路的诞生开创了庞大军队使用威力强大的远程兵器的纪元。这些变化的战术含意,可以从美国的南北战争中看出来。在这场战争中,百万人的指挥权首先落到了格兰特身上。步枪和炮火使防御占有优势,1864年在艾普马特克斯谷地里,全部防御工事都构筑在圣彼德堡外围一线。欧洲人忽视了应从中吸取的教训,致使在1914至1918年期间付出了巨大代价。1917年4月,坦克在康布雷的首次出现,打破了战术的停滞状态,使进攻变得比固定防御更为有利,在空中支援和空降部队的配合下,使用坦克和汽车在地面以每小时30英里的速度实施进攻,这种立体的闪击战术,能轻易地击溃像马奇诺防线这样的“坚固、浅薄”的防御体系。齐格菲防线更容易穿透,但它纵深较大,碉堡和坦克陷井“星罗棋布”,设计这条防线不是把它作为最后一道壁垒,而是作为消耗对方的缓冲地带,借以迟滞和重创装甲部队的进攻。现在有了飞机,直升飞机和制导导弹,周密的防御工事看来已无什么作用,因为军队可以绕过或直接飞越它们。最新式的防御工事要算加固的导弹发射井了,但它们也可能会受到核爆炸产生的电磁脉冲的渗透和破坏。
用进行深远突破,以攻为守的战法需要有机动性和灵活性。这方面,历史上已有许多先例。费比阿斯(费边、法比乌斯)的迟滞战术在过去被当作典范来传授。拜占庭帝国5O0年中成功地诱敌深入,再以高明的欺骗手段把敌军打得落花流水,这个事例不很著称,但它在伯利塞里斯传奇中有反映,也可通过莫利斯的《战略论》和贤哲利奥明的《战术论》加以研究。暴动和游击战屡屡使用,大获成功。在德军“巴巴罗萨”的潮水般攻势面前,俄国人对1812年战争记忆犹新。他们以灵活的纵深防御来对付,在敌后留下了抵抗地区,用消耗战来削弱敌人。他们把这些地区之间的东西烧光,使敌人无法生存。哥萨克人在敌人的猛攻下,以每天18英里的速度放弃土地,但始终用机动火力进攻德国正面。这样,以空间换取了时间,迫使德国军队拉长了战线,分散了兵力,被驱逐回去。
今日之战术
机械化作战的可渗透的流动性和速度,加上无线电通信联络和空中火力,使持续交战的时间和空间范围扩大了。事先精心布置好的战斗被零星的火力战组成的遍地冲突所取代。使用大兵团长驱直入,以机动制胜敌军,成了战略问题,而不再是战术问题。战斗的范围已远远超出某个人凭肉眼能看到的在一块土地上所发生情况的范围。过去,在编队上力求几何图形式的正规化,因为根据简单的信号进行操练动作的简明性是取得控制和协调一致的手段。而今天已不需要这种几何正规化了,战术这个由单个指挥员在其视野之内的战场上调动士兵的艺术,于是就变成了为一项特定任务而部署人员和武器的具体指令,以便利用战区内出现的有利时机和局部范围内的敌军行动。对军队的指挥成了战略问题。仍旧属于战术的多半是那些对士兵进行各种作战常识的教育,以及充分利用自己的武器和运输车辆,避免引起敌人危险的注意等内容。
如?
https://www.cwzww.com https://www.du8.org https://www.shuhuangxs.com www.baquge.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