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浪小说

子浪小说>一担担是什么意思 > 一担山河04(第3页)

一担山河04(第3页)

柯九思首先是画家,其墨竹师法宋代画竹名家文同,故有论者谓“文同后一人”,兼擅行楷。与赵孟頫、王铎等类同,以汉人仕元,颇遗后人诟病。柯九思不是正途出仕,“遇文宗皇帝于潜邸,及即位……特授学士院鉴书博士”,应是御用品鉴侍从。文宗皇帝即图帖睦尔,两次在位,共计4年。“潜邸”指文宗还未登基时即欣赏柯九思的才学。文宗本人喜好艺事,登基后对柯九思颇为恩宠,“赐牙章,得通籍禁署。念其父谦善教,赐碑名训忠,敕侍读学士虞集为文以旌之”。柯九思的父亲柯谦也入仕元朝,曾任翰林国史检阅、江浙儒学提举。尤其是柯九思被文宗皇帝“赐牙章,得通籍禁署”,即可自由出入宫内,得以与文宗“常侍从,以讨论法书名画为事”(陶宗仪《辍耕录》卷六),颇得欣赏,“眷顾日隆”。如此受宠于文宗,引起蒙古贵族们的厌恶,继而攻讦,柯九思想逃避,“乞补外以自效”,即到外地做官远离朝廷,但被“诏不行”。3年后庇护他的文宗逝世,终被罢官,被劾“性非纯良,行极矫谲,挟其末技,趋附权门”。元代汉人入仕是非常困难的,本来就受到蒙古贵族的排斥和鄙夷,在他们眼里,汉族文人与乞丐娼妓等下九流无异。尤其是文宗时代,权柄被数个蒙古大佬掌控,文宗想保护柯九思,亦受掣肘。柯九思的这段入仕经历,也影响了明清文人对柯九思的评价。柯九思对仕途较为热衷不可否认,以至他被罢官之后为他人鉴定字画时,还常署印“鉴书博士”,可见眷恋之意态。晚年对仕途彻底绝望后始入道教,还取了个道教色彩浓厚的别号“丹丘生”;后又取了“非幻道者”“五云阁吏”的别号,道教色彩更为浓厚。后人考证他之逝世与服药导致砷中毒有关。

但以现存史料看,柯九思在官场上并无劣迹,天姥山只有那座九思亭,未将他的墨迹摩崖刻石,是缘于倪瓒以来对他的贬低,还是因为他只是以鉴赏、绘画知名,其书法未列入元之大家行列?其实他的书法很有功底,可见他从欧阳询出处窥来,无书法功底,是画不好墨竹的。其实封建时代士子求仕途无可指摘,只不过逢到异族入主中原,气节,即“人格”便成为千夫所指的标准。我个人认为,譬如在九思亭之侧刻块碑,镌刻他的书画也似无不可。

如上引他那首钓鱼诗,完全可以勒石供人欣赏。毕竟他是台州籍最有名气的画家之一。南宋末年,为避元兵锋焰,文人士子相率南迁,琴曲大家郭沔遁居衡山,“每欲望九嶷,为潇湘之云所蔽”,作琴曲《潇湘水云》以抒故国之思。柯九思不知是否聆听过此曲,曾出仕又被贬谪的他会写出“以寓倦倦之意”的诗吗?

柯九思本人不知是否擅垂钓,他写与钓鱼有关的诗并不多见。

如《钓月轩》:“凭栏看月出,倚钓待云生”,大概是未入仕途时所写,意并不在垂钓。偶尔会题诗垂钓画卷,如题《赵孟頫秀石疏林图卷》:“水晶宫里人如玉,窗瞰鸥波可钓鱼”,这应该是他在宫中为文宗皇帝鉴赏书画时所写,春风得意之情溢于字里行间。他擅长鉴赏书画。他收藏的前朝名画,只要读一读徐邦达等有关考证的著述,就不由得不赞叹。至于他经手鉴赏过的知名画帖,就更可观了。所以他罢官归隐之后,常被邀请去品鉴,加上迷恋于道教,他大概也没有时间去闲散垂钓。所以,我很怀疑他这首题钓鱼图的诗,是写于被罢官之后。“鸥来又飞去,只有钓鱼闲”,触景生情,有感而发,是很形象的心态自画像。他对仕元的那三年经历,是有悔意呢,还是依依留恋呢?从诗句看,“只有钓鱼闲”,是大可值得玩味和推敲的。诗写得很好,而心境则只有他自己知道了。

他归隐后,“每忆大都,皆不堪往事”。“大都”即元大都,可见他还在留恋在北京的三年仕途风光。他在北京时写过一首《退直赠月》:“西华门外玉骢骄,新赐罗衣退晚朝。绣枕魂清疏雨暮,海棠银烛度春宵”,描述他以特授学士院鉴书博士的职衔,在皇宫内的奎章阁值班,为皇帝整理鉴定书画。皇帝喜悦,新赐锦衣,乘上御马,迤逦出宫,归家后天降细雨,心情更是格外舒畅,倚绣枕享受那春宵一刻……何其优雅,何其意满!这类诗句他写过不少,但可惜他只享受了三年的“眷顾”。被赶出北京后,在他54岁那年就逝去了,史载是“暴卒”,就可知他还是郁郁寡欢所致而折寿。他临逝世前一位道士请他作画吟诗,他心情烦躁拒绝,说:“山不入目不能画,水未入怀不能吟。”这,恐怕才是他真正的心理状态吧?他也许只是羡慕“只有钓鱼闲”,实际真是做不到。

“窗瞰鸥波可钓鱼”?真是化作一缕轻烟四散消逝了。

日升昌咏叹调

平遥的知名度越来越响亮,我前几年去时,据说已经规划,除了幼儿园、学校、医院等都基本迁出外,老城里的几万居民也要逐渐迁出。

登上城楼,扶墙眺望城区,夕阳残照,暮烟袅袅,不禁生发感慨。

这次又来平遥,我想,平遥也许以后会变成一个彻底的旅游化兼商业化的城市,其中利弊也许只有专家才有权评说。我从未写过平遥,这个旧式金融业里创造了“票号”业务而为旧式商业经济做出辉煌贡献的古城,这个票号云集、豪宅毗邻的晋商聚集之地,还会保留它的原始气息吗?

穿过街巷,来到久负盛名的“日升昌”票号。

“日升昌”票号今已辟为游览之地,楼舍依旧,风貌依稀,只是再无人声喧哗、算盘作响。在这个当年极享盛名的揭开中国金融业新纪元的兴盛之地,不仅令人追忆,也令人不胜感慨。从众多的史料中可以看出,平遥票号的兴盛居然是和尊崇孔孟之道、崇尚诚信为本密不可分的。票号的业务完全凭财东与掌柜之间以“信”为凭,无须任何抵押,这在今天已然是完全不可想象的天方夜谭了。

而掌柜与伙计则以共同遵守店铺规约为行为准则,票号实行高薪养廉,著名的日升昌票号的伙计们年薪从12两到100两白银不等,以今天的眼光和当时的平民生活水平来看,这是较丰厚的收入了。

须知当时清朝四品大员的“岁俸”不过105两白银,七品知县“岁俸”才45两(当然“养廉银”即奖金是因地因财力另算的)。

最令我感到惊奇的是,票号对员工的管理不仅靠加薪,而且实行末位淘汰制。票号的惯例年终时大家要坐在一起吃年夜饭,业务成绩末等的只能坐在八仙桌最下首位置,只要连续三年“叨陪末座”,来年就须卷铺盖走人了。

现在金融商业管理,时不时听到末位淘汰的呼声,但往往雷声大雨点小,实行起来难矣!相比于日升昌的精于管理,恐怕仍有借鉴之处吧?

另外使我感兴趣的是,那时的票号老板居然会有很现代的预防犯罪意识,例如伙计入票号之前,家世要经严格审查,三代清白而无犯罪前科者才可录用,而且在3年学徒期里更要接受除业务能力之外的各种考察。再加上高薪养廉,灌输以孔孟之道及严格管理之类,票号里就几乎没有内部犯罪。联想到现在商场里的内盗(其中若干比例都是良莠不齐的保安所为),很应该汲取票号的宝贵经验。

日升昌“汇通天下”的盛名,今天看来,并不逊于犹太商人、威尼斯商人的传奇。如此等等,值得今天的商家借鉴之处极多。我倒想建议有志之士,写一部晋商票号经营管理经验方面的书,请当今商业管理者以备参考,定然大有获益,比舶来的稀奇古怪令人费解的各种“大全”之类应该是实用多了。

旧有的不合理的经商理念当然也必须要改变,日升昌所标榜的“明礼诚信”,固然曾经辉煌,诚信使日升昌在全国40多个大中城市设立分庄,据说各地分庄悬挂的“京都日升昌汇通天下”的招牌,是道光皇帝所题,这当然是讹传。在封建时代,以天子万乘之尊,绝无可能。而且,皇帝赐字,有森严的制度和书写格式,不可能纡尊为一家商号题匾。如同北京的“都一处”,传为乾隆皇帝题匾,也是绝无可能的。这,大约是商家的宣传策略而已。再比如,日升昌内有条幽僻的甬道,专供学徒走动。一面墙的砖缝里,塞进若干铜钱。传说是为考验学徒,学徒若窃之,掌柜记录,3年后则被辞退。但为学徒颜面,并不以此为理由。这恐怕也有传说的成分,须知学徒能入日升昌,是无数贫家子弟的梦想。3年学徒白吃白住,出师后衣食无忧,取了几枚铜钱,砸掉饭碗,无任何意义。

铜钱入墙的真正目的大约还是炫富,以证明票号的实力吧?

日升昌股东之间、与顾客之间讲“明礼诚信”,固然有助于壮大和发展,但若无法律条款约束,也会成为制约发展的分化剂。日升昌前身是西裕成颜料庄,在北京的分号经常为北京的山西商人往老家捎钱提供方便,采用了原始汇兑的方式:分号收银,告之平遥总号,兑予现银,收取费用,这已具备了金融汇兑的简单模式。西裕成总经理雷履泰发现商机,即建议东家李大全将颜料庄改为专营银两汇兑的票号,使银两异地汇兑。号即取名“日升昌”。

从现有史料来看,大掌柜雷履泰和二掌柜毛鸿翙功不可没,雷总揽,毛主业务。但后来二人脾气不合,理念产生分歧,李大全亦不善调和,在雷、毛二人矛盾激烈爆发时,雷令全国各地分号暂停营业。毛辞职出走,李大全竟然跪求雷,业务才勉强恢复。但这已造成巨大损失。毛出走后,被别家礼聘,重金双股,言听计从,成立与“日升昌”抗衡的“蔚”字五联号。这使得“日升昌”的业务必然为之分流。现在来看,雷、毛二人的矛盾,其实就是制度规范的不完善,管理权力的不明确,导致互存猜忌,互相拆台。东家又无协调能力,不以制度为平衡。所谓“明礼诚信”,与西方所重视的契约精神和法律保障相比,自然略逊一筹;在复杂的人性面前,自然被弃之如敝屣。

百年晋商和叱咤一时的票号终于衰落,翻一翻近代史就可知道,资本主义金融势力以汇丰银行为代表大举入侵,使得代表封建金融业的票号缩小了市场,清政府的没落使其失去了依托。想当年,票号们为清政府承担了举足轻重的财政业务,举凡海防、修路均由票号汇兑,清政府依靠它们发收京饷、赈款、河工经费,还向其贷款周转财政。连慈禧逃亡时还特地在平遥停留,目的就是意图借款。遥想当年,山西商人们是何等睥睨天下,踌躇满志。

其实,同在神州大地,当年沿海城市被西方列强一一侵入之时,不可否认也涌入了新的商业观念,旧的商业模式自然不能适应。沿海的商人们适者生存,顺应了潮流。而腹地的山西商人们,却依旧腐朽保守,只会赚钱置地买房享受,大量投资不动产,使得流动资金日趋枯竭。子女们甚至沾染恶习,坐吃山空。仍举日升昌为例,后期欠外债500万两,别的商号又欠它七八百万两,又不思改革,不亡才怪。

改革关键在于思维。世界上没有一成不变的东西。再说到今天的银行(包括保险业),在服务手段、诚信度、功能等方面,也必须承认与发达国家的同业有一定差距。在全球一体化的浪潮面前,墨守成规是足以致商家于死命的。一体化的利与弊、荣与辱都是值得今天的商家们深思与借鉴的。

https://www.cwzww.com https://www.du8.org https://www.shuhuangxs.com www.baquge.cc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