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浪小说

子浪小说>大话红楼张培祥最新章节更新 > 第1部分(第1页)

第1部分(第1页)

作品:大话红楼

作者:'美' 阿特

内容简介:

一个少年因为一场机缘进入时光隧道,一口气跌进大观园,周遭立刻围满陌生又亲切的脸,可亲可爱的少女巧笑嫣然,各具神态。《红楼梦》中那些广为人知的情节缓缓上演,循规蹈矩中,这个少年开始有步骤的离经叛道。他走出大观园,直接切入金字塔的最高层;他的想像力和热情开始不遗余力的寻找出口;他渴望纯美的爱情,追求理性的自由,甚至在与那个古老君主康熙的过招中,他满怀激情的宣扬他的浪漫政治观。他期待中国会因为他的不小心介入,在历史长河中拐个弯,避开二百年后的那些苦难。他是一个旁观者,也是一个参与者,而他的身后,爱情、亲情、历史、权术,甚至琴棋书画,都静悄悄的在这部书里联席而坐,没有缝隙……

作者简介:

阿特,美国人,物理学博士,现在美国太空总署任研究员。从事着太空科学的研究,但执著地做着文学的梦。《大话红楼》是其首部长篇小说,以文学的笔法解毒经典名著《红楼梦》,叙说着梦里梦外的故事。

正文

前 言

阿 谍

我跟《大话红楼》的感情颇深,今天提笔,却又千言万语,不知如何说起。

刚刚看到《大话红楼》,是2000年的8月份,在一个关于红学的网站,有人一面一面地贴《大话红楼》。那时《大话红楼》刚刚写了80回,我无意之中点击读起来,谁想就一发不可收拾,几乎一口气看完现有的,急于知道后事如何。便有热心者提供了其作者”阿特”的写作论坛,我一路跟过去,于是接下来的两年多,我跟随《大话红楼》从80回直到结局的二百多回。每一回新的出来,我总是不遗余力地考证、吹捧或者打击,可说是个忠实的读者,同时也慢慢成为阿特的一个挑剔的朋友。

2005年3月的一天,阿特打电话给我,说《大话红楼》准备出书,所以重新打散整理,由原来的二百多回调整成现在的一百回。正好我准备出门度假,于是那个下午,我独自在办公室待到很晚,三四十万字的《大话红楼》被我一字不漏地打印出来。说到这里,对公司的打印机倒有些愧疚,那次真的累坏它了。重重的几百页纸,被我提着一路去旅行,再看《大话红楼》的时候,不由得想起这两年来与论坛朋友们一起走过的日子,或嬉笑,或怒骂,或失望,或鼓励,点点滴滴全部从阿特的文字中慢慢渗出来。现在说到这些,仿佛可以看见那个三月里,一个年轻女子坐在芝加哥宽大的候机大厅里悠然自得。扩音喇叭中有高亢的声音:您的航班要晚三个钟头,真的很抱歉。周围的旅客早就摆出不耐烦的脸,喧嚣,浮躁。走来走去的人群中,我在膝盖上摊开厚厚印满中文的一叠纸,脸上挂着会心的笑容,那样安静,喜悦。无人打扰的时间,就如《大话红楼》一贯给我的印象一样。也许这样的心态倒和《大话红楼》本身的热闹伶俐格格不入,但这样的反差未尝不是一种解读方式。

据阿特说,起笔《大话红楼》本来只是灵机一动,而且也只设计了二十几集而已。没想到一旦动笔,脑子里的念头不自禁地越涌越多,于是一直写到二百多集,才有了一个像样的结尾。如此说来,倒真要感谢他当初的灵机一动,否则我们读者也没有这样稀奇古怪的书可以击节赞叹了。

读《大话红楼》的时候常有这样的念头,不知道这个作者的脑子里是什么样的沟沟壑壑。想像力在他笔下倒好像一匹与众不同的马,驯良服帖,却又满含爆发力。往往在山水重迭之处,简单直白地踏出一片平野。看似漫不经心,却又丝丝入扣。这样的感觉贯穿在我读《大话红楼》的始终。峰回路转一直是阿特擅长的写作手法,就在大家叉手观望,不知道接下来路在何方的时候,阿特总是笑眯眯地笔走龙蛇,经意不经意地画出圈子。一圈一圈,老练,油滑,却又含蓄着锋利。

《红楼梦》是大家都读过的,许多爱《红楼梦》成痴的人,把它翻得烂熟也想不出这样的古怪。说到这里,不得不提及这个有趣的故事。一个少年因为一次机缘进入时光隧道,一口气跌进大观园,周遭立刻围满陌生又亲切的脸,可亲可爱的少女从书中鲜活地站立起来,巧笑嫣然,各具神态。《红楼梦》中那些广为人知的情节于是缓缓上演,循规蹈矩中,这个少年开始有步骤地离经叛道。他走出大观园,直接切入金字塔的最高层,他的想像力和热情开始不遗余力地寻找出口。他渴望纯美的爱情,追求理性的自由,甚至在与那个古老君主康熙的过招中,他满怀激情地宣扬他的浪漫政治观。他期待中国会因为他的不小心介入,在历史长河中拐个弯,避开二百年后的那些苦难。这个少年被阿特赋予了极其大胆的人格魅力,他在《大话红楼》中、甚至历史中扮演了一个旁观者同时也是一个参与者。领着读者在重重迷雾中左右突击,而他的身后,爱情、亲情、历史、权术,甚至琴棋书画,都静悄悄地在这部书里联席而坐,没有缝隙,引人入胜。

阿特,毋庸讳言是个十分聪明的人,他喜欢用紧凑的情节,朴实的语言吸引读者。并且在不动声色之中,把自己的奇思异想浇灌水泥般地倾注给读者。当周边的读者在焦急地等待下一回的时候,我仿佛看见特务屏幕背后那意味深长的微笑。什么才是他最想要告诉我们的呢?那个美丽的爱情故事?《红楼梦》背后的种种疑团?还是阿特若隐若现的政治抱负?这个狡猾的作者在把这一切和盘托出的时候,也恶作剧般地打乱次序,逼迫读者不可能各取所需,要么你放弃阅读,要么你面对所有。重新洗牌的权利留给了读者,只是看到底哪张牌被你摆在最上面了。

我想这样的狡猾也与阿特是个科学家有关,在张罗文字的同时,也喜欢张罗逻辑,这也是许多致力于理工科和医科的作者的习惯。他们不大擅于文字上的煽情——这从《大话红楼》中也可看出——却喜欢剑走偏锋,打着历史或者名著的擦边球,一路抖着自己的伶俐,时常借用一下天文地理,仗着奇招迭出,划出各种各样的陷阱让读者入瓮。 这样的狡猾到了阿特这里就有些老奸巨猾的味道,若无其事地侃侃而谈,把几路拳法糅合在一起,一气打下来,看客眼花缭乱中,他却像八爪鱼一样,触角伸向读者心灵的各个角落,当你意识到的时候,却已晚了。这本书早就像新鲜出炉的肉烧饼,热气腾腾,香气四溢,诱得你不肯离开,直到看着他把乱七八糟的拳脚使完。

阿特的文字就是这样的肉烧饼,虽说上不了人民大会堂国宴,但解馋,解饿。老百姓都能咬上一口,滋滋冒油,不酸不涩,乐呵呵的时候就吃完了而不自觉。多半吃完之后还拿了眼睛乱转,看别处是否还能买到类似的一个。阿特有次雄心万丈地说,《大话红楼》写完,他还要写”大话三国”。我听了热烈拍手鼓励,至今手还是疼的。大抵这样的文字一定要机灵人来写,这个机灵人不光能把脑子扭得千折百转,还得把文字整得同样伶俐才行。若是只管沉重了,只管煽情了,只管和历史亦步亦趋了,都写不出这样的东西。但若是一味的轻巧,一味的戏说,一味的大话历史,也便流于俗气,没了底蕴和内涵了。

最后指出一点小小的疵漏,阿特的古体诗词都是不错的,在小说中运用得当,黛玉、宝钗、妙玉的诗词都各符身份,又不失古意。但主人公贾五的几首现代诗却实在是不敢恭维,每每读到那里都哑然失笑,不过考虑到是用来追几百年前的姑娘,那时徐志摩也还没出生,白话诗写成那样,也大可算是先驱了。

写到这里,我又不禁地笑起来。《大话红楼》就好像一个小孩子一样,被阿特亲手调教着,被周围朋友关切地注视着,一点点地长大,今天她终于长大成人,美丽而安静地站着。我看着她,止不住地微笑。

想起很久前为《大话红楼》写的四行诗,今天拿出来权做个结束语吧:

月低竹心半芬芳

相思泪洒旧衣裳

书尽曹翁未尽意

舞罢红楼袖袖香

小说人物

康熙:清朝皇帝。

四阿哥(雍正):康熙第四子。

十四阿哥:康熙第十四子。

贾妃(元春):康熙的妃子。

贾宝玉(贾五):十四阿哥和贾妃之子。

林黛玉:雍正王妃之女(被掉包为林如海之女)。

https://www.cwzww.com https://www.du8.org https://www.shuhuangxs.com www.baquge.cc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