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浪小说

子浪小说>妙法莲华经多少字 > 第77章 第77集(第1页)

第77章 第77集(第1页)

请大家打开讲义第一百六十六面,我们看子二的“中间更相值遇”。

这一段是说明整个迹门正宗里面的三周说法。三周说法的共同点,都是在会权入实。什么叫实法呢?本经的标题那个“妙法”就是实法,就是我们众生本具的一念心性。

佛陀在发明心性的时候,他是从三个角度:法说、譬喻说跟因缘说。法说跟譬喻说,重点在发明心性的本体,那种清净心,离相清净的清净心,是如如不动的。那么因缘说呢,它重点在发明心性的随缘的作用。

为什么这样讲呢?因为重点在因缘这两个字。什么叫因缘?其实具足来说,应该是因缘果报,我们一般简称为因缘,其实开出来是有因、缘、果、报这四个内涵。因缘果报,简单地说就是我们生命的经历。因为真如本性,它是体用双彰的,即空即假即中。即空,显的是它的清净的本体;即假,讲到十法界、十如是,就是它的随缘的作用。因缘说是从即假的角度来发明心性。

也就是说,因缘跟真如是互动的,就是所谓的真如受熏。比方说,诸位!你们听完《法华经》以后,你们当下的内心是怎么回事?那叫一个净法熏习,所以你们内心会出现什么相状?出现菩提的相状。就是刚刚听完《法华经》的时候,你内心会出现菩提的相、性、体、力、作、因、缘、果、报,你那个时候的心态是最随顺于佛陀的,在十法界里面,你是向于佛法界的。

但是,当你们回到家庭的时候,那是另外一个熏习,那是另外一段因缘,那就是六亲眷属的互相的熏习,基本上是一种有漏的熏习。所以你回到家以后,没多久,你又现出了生死业障的相状,相、性、体、力、作、因、缘、果、报。

所以,我们凡夫是不决定的,受染净的因缘而不断地熏习,这个地方就牵涉到现实生活里面善根的退转的问题。就是,声闻弟子经过了大通智胜佛的出世、说法,乃至于十六菩萨沙弥说《法华经》,这个时候,我们前面听过,讲到他们已经怎么样?示教利喜,发菩提心。示教利喜是一种理观,理观上他能够正念真如,发明一念的清净心,由清净心发起菩提愿,所以基本上他的大乘的圆顿善根已经成就了。

那么,声闻弟子过去生听完《法华经》,成就清净心、菩提愿,他从此以后的修学一帆风顺吗?未必,因为理体要经得起因缘的考验。这个地方经历过太多的人生经验,所以他会有一种进进退退的变化。这后面开始说到这些善根会有什么样的变化,有三种变化。

当然,佛陀最后讲到了究竟不退,这是很重要。就是说,我听完《法华经》,我回去以后也没好好修行,开始放逸,那我就把善根放在内心的其中一个角落,那我会有什么后果?你跟一般凡夫还是不太一样。你的堕落,你的退转,会有一个红线,有一个底线出现。那个底线到底是什么?我们到经文再说明。就是你听过《法华经》,你曾经安住清净心,曾经发过菩提愿,就算你在后面的生死轮回退转了,有一个底线会把你保护住。这种究竟不退,我们讲到经文的时候再说明。

子二、中间更相值遇

这个中间指的是多久呢?就是,从声闻弟子过去生听十六菩萨沙弥说《法华经》,到释迦牟尼佛今生的出世,这中间这么长的一段时间。彼此有时候相遇,有时候相失,这个地方有一些过程。我们看经文就容易清楚。

佛告诸比丘:是十六菩萨常乐说是《妙法莲华经》,一一菩萨所化六百万亿那由他恒河沙等众生,世世所生,与菩萨俱,从其闻法,悉皆信解;以此因缘,得值四万亿诸佛世尊,于今不尽。

释迦牟尼佛告诉诸比丘说,这十六个菩萨沙弥,自从他们在大通智胜佛那个时候听《法华经》,复讲《法华经》以后,他们后来的因缘就经常地演说一佛乘的《法华经》,引导大家能够会权入实,把万法回归一心。一一菩萨所教化的,有六百万亿那由他恒河沙等众生。当初跟十六菩萨沙弥结下法缘的这么多的众生,后来有三种不同的情况:

第一种情况是最好的。就是他听完《法华经》以后,他努力地用功,从此直奔佛道而去。他没有所谓的退转,他是不断地增上,这第一种情况。

这种情况是怎么来的呢?

“世世所生,与菩萨俱。”一个人要跟诸佛菩萨生长在同一个时代,有两个条件:第一个,内因力;第二个,外缘力。内因力就是你的理观要强,你的善根要强。善根,诸位!古德很强调,你招感佛菩萨出世的善根,它是有标准的。那是三乘的善根,就是出世的善根。如果你永远活在人天的善根,你没办法招感佛菩萨出世。你说,我很喜欢修福报。那跟佛菩萨出世就没有关系,因为这个是共外道法,共世间法的。这种能够招感佛陀出世的善根,是出世的三乘的善根,这第一个。第二个,外缘力要强,你的事修要强。你对于佛陀的礼拜、赞叹、供养,功课做得很多。

在内因强跟外缘胜的情况之下,这种是最好的人。就是他从凡夫的时候听《法华经》以后,开始理观强,事修也强,那么这个人从今以后就跟十六菩萨相聚了。当然,十六菩萨不见得生生世世现佛身,他有时候现菩萨身,有时候现佛身。

总而言之,他能够听闻佛法,而且都能够“悉皆信解”。一个人能够听闻佛法、信解,表示这个人的善根是不断地增长广大。“以此因缘,得值四万亿诸佛世尊。”他们从大通智胜佛以后,一直到释迦牟尼佛出世,遇过四万亿个诸佛世尊。当然,这些人就是已经成就法身菩萨。

但是,有第二种、第三种情况,是比较不好的。就是可能他理观弱,也可能事修差。总而言之,跟佛菩萨,跟十六菩萨沙弥从此就离开了,在轮回当中,他就没有遇到佛陀出世了,这个后果就是“于今不尽”。就到现在为止,他的大乘善根都还没有成熟,于今不尽。

这个情况,我们看附表的第三十九面,附表第二十二,蕅益大师有详细说明。就是这些蒙受十六菩萨沙弥教化的弟子们,他们后来的三种情况,附表二十二——世世所生与菩萨俱,此中有三种差别。

此中有三种差别

一者,从最初常受大乘,中间皆已成就,不至于今。

二者,初受大,中遇退大,仍接以小。此则中间犹故未尽,今得还闻大教。

三者,但论遇小,不论遇大。或初虽受大,退后无机,则中间未度,于今亦不尽。乃至灭后得道者是也。

这三种人都是属于当时听十六菩萨沙弥说《法华经》的,最后产生三种结果:

“一者,从最初常受大乘,中间皆已成就,不至于今。”这种人是非常好,这种人善根强,即知即行,行之有恒。他知道众生本具的一念心性以后,他从今以后就是理观事修,双向修行,所以中间“皆已成就”。就是从大通智胜佛到释迦牟尼佛出世的中间,已经成就法身菩萨。“不至于今”,就不需要到今生来会权入实来度脱他们了。这种人,古德说,就是<从地涌出品>的那些大菩萨。他们从那以后,就顺利地走上《华严经》的道路了,就直奔佛道而去了。这是第一种,最好的。

第二种,“初受大,中遇退大”,就是我们今天的当机众。就是这些声闻弟子们一开始听完大乘佛法以后,也生起欢喜心、观照心而发起菩提心,但是中间遇到了生死轮回的障碍而退大取小。他的大乘善根经历过生死轮回的因缘力,父子相失。你既然离开了佛陀,也就失去了佛法的教育,那么就接受这种生死轮回的熏习,这善根就退了。

退了以后,到了释迦牟尼佛今生出世的时候,释迦牟尼佛用小乘法来接引他,先让他成就涅盘安稳。“此则中间犹故未尽”,所以从大乘善根的角度,他到今生,他的善根在这个时候听法的过程当中还没有成熟,一直到佛陀说《法华经》的时候,才重新唤起他的善根,终于回小向大,蒙佛授记。这个第二种是中等的,就是今天我们的当机众,就是那些千二百弟子们。

第三种情况就更加的下等了。“但论遇小,不论遇大。”就是说,他们可能当时也在座,他有听《法华经》,但没听懂,没听懂就不能产生信解、观照。观照是要依教起观,你教法都没有懂,你就没办法观照。或者说,听懂了以后,“虽受大,退后无机”,他听完以后,落入生死轮回的时候,他的善根一直没有成熟,“中间未度”。乃至于释迦牟尼佛出世的时候,他的大乘善根也没有成熟。要等到什么时候得度呢?等到释迦牟尼佛灭后,后世的,比方说弥勒佛,或者其他佛出世,等待以后的因缘了。这个是第三种。

这个地方就说明了因缘对我们的重要性。

真如本性不是单独存在的,就是说,你的善根,你不是把它栽培以后就丢到旁边去,不是这样子的。师父引进门,修行在个人。就是说,你必须要成就两种因缘,来帮助你的善根增长:

第一个,理观。经常要打坐,修止观。就是经常地把向外的心收摄回来,然后呢,内观真如,加强你内在的观照力。

第二个,事修。你要想尽办法跟十方诸佛菩萨结缘,透过身业的礼拜,口业的称念跟意业的皈依、供养。

那么,内因力、外缘力,这样子才能够保证你那个善根能够增长,乃至于成熟。这就说明了因缘的力量对我们善根的重要性。当然,我们先栽培善根,那后续就是想办法用因缘的力量让善根增长。

这个地方讲出同席听《法华经》以后所发生的三种因缘。

子三、今日还说法华分二:丑一、先明结会古今;丑二、正明还说法华

https://www.cwzww.com https://www.du8.org https://www.shuhuangxs.com www.baquge.cc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