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浪小说

子浪小说>妙法莲华经多少字 > 第63章 第63集(第3页)

第63章 第63集(第3页)

所以,你学得好不好,这不是佛法的问题。就是说,一片的雨水是普遍的。你看过雨水有不同的滋味吗?不可能。东边的雨水跟西边的雨水同一个滋味。但众生怎么样?各取所需。就是说,佛法是只要你肯学,都有你要学的东西。它不会说你这个人善根太差了,档次不够。没有。佛法是上至文殊普贤,下至五逆十恶,只要愿意学,都有你可以学的东西。这就是为什么大藏经有一百部。你看其他宗教可能就一部而已,就没了。因为佛法的包容性太强了。

我们举一个例子。佛在世的时候,有一天佛陀在舍卫国说法。他隔壁附近有一个小国,这个小国的国王叫普达王。这个普达王虽然年纪很轻,但是用慈悲来治国,所以得到老百姓的爱戴。有一天普达王就带了文武百官到他自己的国家(其实古代的印度一个国家就等于一个小城)去城中巡视。用车子带着文武百官,突然间到了一棵大树下面,普达王就觉得有感而发,就说我们在这边休息一下。普达王看着这棵大树就掉下眼泪。旁边的大臣说,国王,你为什么看到这棵树而如此悲伤?这普达王说,你们知道先王过去有一个童子,叫做持盖童子(就是先王一出行,旁边有一个人拿一个宝盖的),给先王遮蔽太阳的那个持盖童子吗?老一代就说,我知道,那个持盖童子跟先王因缘很好,先王到哪里都带着他。然后文武百官说,您问这个干什么呢?普达王就默然不语。

就在这个时候,突然间有一个比丘就从这个大树前经过,这比丘是个阿罗汉。普达王就请这个比丘开示,为什么我看到这棵树会想到先王的童子呢?事实上我没有见过他,为什么想到先王的童子我会如此的悲痛呢?阿罗汉就入定给他观察。他说,你前生就是那个持盖的童子。过去你跟先王经常在一起,先王一旦出巡,他一定会在这棵大树下休息,所以你跟这棵大树就结下一个很深的因缘,所以你现在看到这棵树触景生情。他就问这个阿罗汉说,那我为什么会投胎做先王的儿子呢?这个阿罗汉说,我没办法回答这么深的道理。那这样子好了,我把佛陀请过来。

这阿罗汉就用神通力飞到舍卫国,跟佛陀如是如是报告。佛陀也用神通力,带着几个阿罗汉来到这个普达王的国度。那么普达王就请佛陀开示。佛陀说,你前生就是先王旁边的一个持盖童子,你做了两件很重要的善事:第一个,先王受八关斋戒的时候,到寺庙的时候,你一定陪同在旁边,你也一起跟先王受八关斋戒;第二个,你慈心修善,你私底下经常用慈悲心修习很多的善法。所以你后来在年纪轻轻死掉以后,就投生为先王的这个儿子,最后继承王位。普达王一听大欢喜,知道过去的善根、过去的因缘,所以就跟佛陀恭敬地皈依,就拜下去。拜下去,佛陀放大光明,跟他讲四谛法:“此是苦,汝应知;此是集,汝应断;此是道,汝应修;此是灭,汝应证。”讲四谛,讲了三遍。普达王当下证得初果,证得我空的真如。

就是说,作为佛陀,他心里面没有意见的,他会顺着你过去的因缘来为你说法。这就是所谓的法雨。就是说,雨水碰到的是一个草,它会顺着草的因缘让它生长;它遇到的是一棵树,就让树生长。它透过各式各样的方便力,让三草二木随其所分各得生长。这个就是佛陀跟法雨的一种包容性。

癸二、颂差而无差

从差别的包容,我们会归到佛法的平等性,就是实法的问题了。我们看经文。

如其体相性分大小

所润是一而各滋茂

我们对佛法的理解,可能只看到因缘果报。就是说,普达王因为思惟四谛法,这个法进入他内心的时候产生了“如是相性体力作因缘果报”。他过去生的这种善根力带动了他涅盘寂静的“如是相性体力作因缘果报”,后来证得初果了。我们凡夫就看到因缘观。

但是你忽略了下面的那一句话,“所润是一,而各滋茂”。表面上每一

个树各自茂盛,诸位!我们看一棵树好了。这一棵树你经常浇水,你看到这一棵树慢慢长大,最后产生了水果。那是你看得到的因缘果报。但是你知道,这棵树下面的根也不断地在蔓延,它也不断地向大地延伸,让它更加稳定。所以我们只知大地上面的三草二木,各自生长。就是说,今天普达王修学四谛法证得初果,那是一个差别相;但是你知道,他初果对真如产生的熏习力,让他更靠近真如了。这个就是我们不能理解的。

我们看附表十五来做一个总结,就是什么叫无差而差、差而无差。

附表十五,药草喻合五时说法。我们先把它念一遍。

顿教,华严时

渐教,阿含时、方等时、般若时

法华时,一佛乘

佛陀说法,他是两个方法:第一个是直接的。就是说如果你准备好了,像六祖大师,他准备好了,所以佛陀就不用跟他讲一些枝枝叶叶了,“正直舍方便,但说无上道”。你准备好了,佛陀就把他自己亲证的证法全盘地告诉你,讲到一佛乘的因果,你应该怎么样以无所得心发菩提心,广修六度。六度的因缘果报,就是华严时。所以有人说,不读《华严经》不知佛的富贵,这种各式各样的功德,布施有布施的功德庄严,忍辱乃至于般若度。华严时等于是佛陀不再为实施权了,直接进入实法。这种是利根人,这种是少之又少。

我们大部分都是要怎么样?先有个过程,所以有渐教。什么过程呢?有三个过程。比方说,有些人说,我这个菩萨道三大阿僧只劫,太辛苦了,在三界里面不断地轮回,这个风险太高了。我应该要怎么样呢?先到涅盘寂静去。佛陀讲阿含时,讲四圣谛,证得我空,先到涅盘休息。可以。

或者,有些人可以先从方等。其实方等就是菩萨的功德,虽然不像佛的功德,不像《华严经》的一为无量、无量为一,但它也是一种功德。

其实方等时是什么?我们的净土宗是判作方等时。诸位!你记得,只要讲有相的功德,而它的境界达不到华严的境界,全部入方等时。因为阿含时讲我空,般若时讲法空。只要是有相行,比方说净土宗,比方说有些六度,但是这个六度还没有达到波罗蜜的境界,没有到《华严经》的这种事事无碍,“一一理性具足庄严,一一庄严全体理性”,一种有所得的功德,全部判作方等时。所以方等时范围非常广,只要是有相的都是方等时。

好,那你现在不能无所得,那佛陀用六度的功德来摄受你。

般若时,般若时就讲法空,讲无生,一切法无生,讲生死涅盘等空华,一切法毕竟空,无我无我所。

那么,按照我们过去的〈信解品〉的规划,你一旦落入渐教,你一定是怎么样?阿含以后要经过方等,方等以后经过般若,般若以后才能入法华。对不对?你要次第修学。到了〈药草喻品〉说不是这么回事,那是对钝根人,法执特别重的。其实你阿含时随时可以回归法华,一心真如,你方等时也可以随时回归到法华,乃至于般若时可以回归到法华。就是你一个穷子在外面流浪,你回家以后扫厕所,你不一定要等到扫完厕所,其实你随时可以回家。不是说,不行,我一定要经过领知众物、掌管家业。那是钝根人!

其实,按照佛陀的本意,是希望我们理观事修一起修的,就是一方面内观真如,一方面外修三乘。比方说净土宗,我们内观真如、外顺弥陀。一方面我们知道我们的家在哪里,我们的这棵树的根直接达到大地,让我们知道我们的本来面目是本来清净、本来具足,我们具足极乐世界的功德;但从因缘上,我们求生净土。所以理观不碍事修,事修不碍理观。就是说,我们理观上是安住在法华,但是在因缘上我们可以修方等。那这两个怎么样?互含互摄。

其实理观跟事修是互相帮助的。我们上次讲到这个“时时勤拂拭,莫使惹尘埃”跟“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你觉得这两句话会互相矛盾吗?我举个例子。一个镜子很多灰尘,虽然你一开始只看到灰尘,但是你这个灰尘不断地擦、擦、擦,擦到最后你看到什么?当然看到镜子。事修久了,一定会加强理观的。知道本来无一物,你也不可能执理废事。你知道镜子本来是干净,但是后来却脏了,你也是会去时时勤拂拭。所以,你扫厕所同时也可以回家,不是说一定要把厕所扫完、什么都做完才回家。就是说,你回家以后还是扫厕所;扫厕所还是回家。就这样子。

所以〈药草喻品〉就是说,不必等到事修圆满了再修理观,不要这样子。按照佛陀的意思就是,理观跟事修要同等操作而且是互相帮助的。一棵树受了雨水的滋润,它一方面在虚空中向上成长,一方面在地下它的树根向下蔓延,这才合乎诸法实相,本来这个权实二法是互相增上的。所以说,一棵树,它一方面向空中增长,一方面回归大地,这两个是同时的。这个就是〈药草喻品〉要说的。

壬三、颂合法分二:癸一、颂合无差而差;癸二、颂合差而无差

我们看讲义,壬三的“颂合法”。前面是一个譬喻,这以下我们把这个譬喻合到法上的修学。这个地方分两段。

癸一、颂合无差而差分三:子一、颂合能润;子二、颂合能生所生;子三、颂合能润所润

我们看癸一的“颂合无差而差”。无差而差就是即实而权,强调的是差别的权法。这个地方分成三段。

子一、颂合能润

先看第一段的“颂合能润”,能润的法雨。我们看经文。

佛亦如是出现于世

譬如大云普覆一切

既出于世为诸众生

https://www.cwzww.com https://www.du8.org https://www.shuhuangxs.com www.baquge.cc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