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种人是,你讲众生很痛苦,他有感觉,但不是那么强。你说,你修行你可以成就佛陀的功德,欸,他发菩提心了。
所以菩提心有两种因缘:一种是悲增上。悲增上的发菩提心是“悲众生苦,哀圣教衰”。也就是说它整个目标是以下化众生来带动他。第二种的发菩提心是智增上,他是所谓的“闻法欢喜,见佛神变”,他对佛跟法的功德产生好乐而发菩提心。这个就是所谓的“种种因缘”。佛陀用种种的因缘来启动他的菩提心。
第二个,光发心是不够的,你还得要有智慧来正确地观察人生。所以怎么样呢?“种种信解”,对大乘的空性——当然大乘的空性比前面小乘的空性更加的开阔圆满——你要对大乘的空性有信解。
第三个,种种相貌。你这个菩提心跟大乘的空正见结合,就生起各式各样的六度的相貌出来。以种种因缘、种种信解、种种相貌来成就大乘的菩萨道。
我们看佛陀在阿含时,他破障的时候,他的空性是下的一个很猛烈的药,叫做“灭色取空”。就是他把整个三界的因缘,全部否定了。
诸位!世间再好的东西,你只要讲两句话“诸行无常,诸法无我”,这个东西就没有价值了。第一个它是无常败坏,第二个它是不可管控,你不能管控它的。它怎么变,你说了不算,这个东西你会想要吗?你不会想要。因为我们对快乐的基本诉求是它必须要安稳,它必须要在我的控制范围。所以佛陀讲阿含经的时候的空是灭色取空。
但是,佛陀到了菩萨道的时候的空,他讲“缘起性空”,这个就有包容性了,就是我并没有空掉外境。其实从方等、般若的角度,它的空认为说,其实三界没有错,咱们可不要把所有的过失都推给三界。是我们有攀缘心,你怪三界干什么呢?所以它空是怎么样?他是开始内观,空掉自己的有所得。所以大乘的空,它观一切法空而不坏诸法的假名、假相、假用。就是说,大乘佛法在观空的时候,它觉得你只要空掉你的执着就好了,其实三界一点都没有错。
所以,“见菩萨行行”,各式各样的修行。这个方等般若的空性,破障更微细了。它从前面阿含时的破掉三界的爱取,而提升到破掉我们内心的有所得这两个破障。因为没办法,佛陀来到五浊恶世破障法门是必须的。
己六、见诸佛涅盘瑞
复见诸佛般涅盘者;复见诸佛般涅盘后,以佛舍利起七宝塔。
这个光明当中显现出十法界,由众生法界到招感佛陀出世说法,说阿含、方等、般若,然后就入涅盘。
“复见诸佛般涅盘者”,佛陀在八相成道、陪着我们众生八十年走一回以后,最后因缘成熟了,就进入大般涅盘。大般涅盘,佛陀一定要有一个动作,令正法久住,所以佛陀必须要成立所谓的住持三宝。住持三宝本身不是佛陀,但是他可以让正法久住。就是佛陀的舍利,还有这个出家众,还有种种经典的结集,使令三宝能够代代相传。
我们读到这里就会产生一个问题了,就像蕅益大师说的,诸位,你有没有觉得少掉什么东西?佛陀讲《华严经》,讲阿含经,讲方等经,讲般若经,然后入灭了,有没有少什么?是的,少说了《法华经》。对不对?蕅益大师说,这段经文,怎么《法华经》没讲就入灭了呢?蕅益大师说,诸位,本段经文是一个发起序。就是说,如果这个时候讲《法华经》,那这怎么发起呢?大家都知道这是怎么回事了,是吧?
就像禅宗说的,它是丢出一个疑情。就是说,佛陀放光现瑞,然后就开始雨花地动,大众欢喜,这个时候也显出了十法界的说法。但是《法华经》呢,略而不说。为什么?因为它当做一个伏笔,必须由弥勒菩萨跟文殊菩萨的互动,然后再激起佛陀出定说法。如果这个时候把《法华经》说出来,那就不是发起序了,那就正宗分了。发起序就是不能够把话一开始讲清楚,所以这个时候佛陀留了一个伏笔,就是讲完阿含、方等、般若就入灭。这个地方等于是留下伏笔,有伏笔才有后面的疑念。
丁三、疑念叙分二
戊一、弥勒疑念
尔时,弥勒菩萨作是念:今者世尊现神变相,以何因缘而有此瑞?今佛世尊入于三昧,是不可思议,现稀有事,当以问谁?谁能答者?复作此念:是文殊师利法王之子,已曾亲近供养过去无量诸佛,必应见此稀有之相,我今当问。
在他土六瑞看到了众生法界的业力,有的是用善根面对,有的是用烦恼爱取面对,就带动佛陀各种的说法。这个时候当然大众都看在眼里了,看在眼里就有两件事情发生:一个,弥勒菩萨产生疑念;第二个,大众产生疑念。
我们先看弥勒菩萨看到这件事是怎么想的。尔时弥勒菩萨他动了三个念头:
第一个,今天世尊现出种种神变的瑞相,他现出了此土、他土种种瑞相,这到底是什么因缘?佛陀不会白白地现出瑞相,一定是要透露什么信息。这第一个,到底是怎么回事?
第二个,“今佛世尊入于三昧,不可思议现稀有事”,那么我应该问谁?谁能够回答?因为佛陀入定了,当然问佛陀是最清楚了,但问题是这个时候谁也不敢去打扰他,因为他老人家入定了。那么入了定以后,这件事应该问谁呢?是怎么回事呢?这是第二个。
第三个,“复作此念:是文殊师利法王子”,他老人家有一个特殊的功德,他曾经亲近供养过去无量诸佛,所以文殊菩萨见多识广,因此“必应见此稀有之相,我今当问”。
我们先看看古德怎么说。古德认为弥勒菩萨的心中有“二疑一知”,两个疑惑、一个觉知。哪两个疑惑呢?第一个,佛陀为什么要现此瑞相?这第一个疑惑。第二个,我应该去问谁?这第二个疑惑。一知,他是觉知什么呢?这件事情我看来看去,佛陀既然入定了,也只有文殊菩萨可以问而已了,至少他是知道这件事的。这是古德的解释,一般的古德是这么说的。
但是,蕅益大师认为说,其实第二个跟第三个是互相抵消。你应当问谁?这是一个疑惑,结果他自己说可以问文殊菩萨,所以说第二个疑惑跟第三个觉知是刚好互相抵消。所以弥勒菩萨的疑惑其实只有一个,就是今者世尊为什么现此瑞相?他是一个疑惑而已。
诸位!这个关键在哪里,你知道吗?为什么在座的那么多人,除了文殊菩萨以外,每一个人都产生疑惑?你说入定、放光,其实很多菩萨都会这样做,但关键这个是佛陀入定、放光的。我们都知道,下位不知上位的境界。
比如说,有一天佛陀在说法的时候,舍利弗尊者没有在这个地方,舍利弗尊者在另外一个地方。佛陀说法说到一半的时候,他希望舍利弗尊者要来到现场,所以他请目犍连尊者去请舍利弗尊者过来。目犍连尊者用神通力飞到舍利弗住的地方,舍利弗刚好在缝衣服。目犍连尊者说,佛陀希望你到他的现场去听法。舍利弗说,你先过去,我把东西收一收马上就过去。但目犍连尊者是希望说,是佛陀要你去,你应该跟我同时去。他就拉着舍利弗尊者的衣角,准备用神通力把他带过去。舍利弗尊者在缝衣服,他拿一根针就插在地下,结果目犍连尊者丝毫不能动摇他的身体。他说,你先去吧。目犍连尊者没办法,只好先回去了。结果目犍连尊者回到说法的地方,舍利弗已经在座了。当然目犍连很奇怪,我是神通第一的!就请问佛陀。佛陀说,舍利弗尊者所入的三昧的境界,不是你目犍连能够知道的。
所以,禅定也好,神通也好,关键是那一念心。初地现的禅定神通,跟二地现的禅定神通,跟佛陀现的禅定神通,那是完全不同的境界。所以,这个关键在哪里呢?这个禅定神通是佛陀入的。那所有人,自佛以下,当然是满头雾水了。虽然大家都会现禅定神通,但关键是佛陀入的,也就没有人知道了。
那么文殊菩萨为什么知道呢?我们看这段,弥勒菩萨的说话很有意思。他并没有说文殊菩萨知道,他说文殊菩萨因为曾经亲近供养过去诸佛,所以合理地推论,从他的生命经验,他应该是看过这件事情。也就是说,即便文殊菩萨,也只能够比量得知,他不能现量得知。他只是从他的生命经验去论述这件事情。因为这个是佛陀入的三昧,是没有人可以知道的。
这个是说明弥勒菩萨的疑念。
戊二、大众疑念
尔时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及诸天龙鬼神等,咸作此念:是佛光明神通之相,今当问谁?
看这个意思,弥勒菩萨还是疑惑比较少的。毕竟是等觉菩萨,面对佛陀的神通光明瑞相,他只有一个疑惑,就是这个神通之相到底是什么因缘?他起码知道要问文殊菩萨。其他的凡夫就两种疑惑了:第一个,怎么有这个瑞相?“是佛光明神通之相”,为什么有这个神通光明之相?第二个,应当问谁?
所以,按照蕅益大师的说法,弥勒菩萨只有一重疑惑;凡夫是两重疑惑,他连要问谁都不知道。弥勒菩萨的疑惑比较少,所以弥勒菩萨就起来代表大家发问。
丁四、发问叙分二
戊一、长行
尔时,弥勒菩萨欲自决疑,又观四众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及诸天龙鬼神等众会之心,而问文殊师利言:以何因缘而有此瑞,神通之相,放大光明,照于东方万八千土,悉见彼佛国界庄严?
https://www.cwzww.com https://www.du8.org https://www.shuhuangxs.com www.baquge.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