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而,接受“美国婚姻研究项目”调查的男士们却没有将性吸引力作为最看重的因素。他们说,“合得来”尤其是指对方表现出“愿意按其本相接纳他们,不试图改造他们”。“很多男人表示不喜欢女人试图改变他们……有些男人把‘合得来的婚姻’描述为‘找一个合适的女人,可以融入自己生活的女人’。‘如果你们真合得来,就不需要改变’,一位男士这样评论。”
§让男人真有男人味
这是一个改朝换代式的变革。传统上,男人知道结婚就意味着要作出很大的个人改变。传统观念认为婚姻会将男人改造成为真正的男子汉。与女性相比,男性更独立,他们不愿、也不太擅长建立亲密关系,因为建立亲密关系需要相互交流、支持和团队合作。所以,根据传统,婚姻有一个明确的目的,就是改造男人;婚姻要成为一所特殊的学校,教男人如何处理新的、相互依赖的人际关系。
讽刺的是,被调查的男性所表现出的所谓男人气概,恰恰是传统婚姻观念所要改造的地方。研究者询问那些接受采访的男性,问他们是否意识到同龄女性会面对结婚和在适龄期间生育子女的压力。男人完全明白自己推迟结婚会让女性难以实现她们的生活目标,但男人并不同情她们。一个受访者说:“那是她们的事。”很多男性态度强硬地表示,他们与女性的关系绝对不能限制他们的自由。研究报告作出结论说:“同居让男性获益,他们可以享受家庭生活和女友的性安慰……与此同时,他们仍然可以过独立的生活,继续四处寻觅更好的伴侣。”
《纽约时报》专栏作家利普顿(SaraLipton)列举了一系列已婚的着名男性政治人物,他们有一个共同点:拒绝将性生活仅仅限制在婚姻之内。施瓦辛格(ArnoldSchwarzenegger)、斯特劳斯·卡恩(dominiqueStrauss-Kahn)、桑福德(markSanford)、恩赛因(JohnEnsign)、约翰·爱德华兹(JohnEdwards)、斯皮策(EliotSpitzer)、金里奇(NewtGingrich)、克林顿(billclinton)和维纳尔(Anthonyweiner)。他们每个人都不接受婚姻的传统目的:改造自然本能、限制激情、学会抗拒私欲、服侍别人。
就此现象,传统的解释是:婚姻不符合男人的本性。最男性化的男人,尤其难以忠于配偶。有人说,“A型男需要征服女性,需要女性崇拜他们,喜欢非法和危险性关系,这种心态与他们的进取心、野心、自信心紧密相关。”但利普顿认为,根据传统,是婚姻把男人改造成真正的男子汉:“在西方历史的多数时候,人们认为男性的首要特征和最宝贵特征是自制……一个沉溺于吃喝、睡觉、性欲的男人——一个‘管不住自己’的男人,是公认不适合管理家庭的,更不用说参政议政了……”
纽约州立大学石溪分校历史学教授利普顿总结说:“看到最近这些新闻,看到许多民选官员鲁莽纵欲的行为,我们或许应该反思,要知道,在以前,性自制力才是衡量男人的尺度,而非性能力。”
当代人对婚姻的态度发生了重大转变,我们不应该把责任全都推给男性。今天的男人和女人都想要这样一种婚姻:他们可以在其中获得情感满足和性满足,而给他们带来满足的人对他们听之任之,让他们“做真实的自己”。他们都想要一个完美的配偶:有情趣、有知识、有性吸引力、有许多共同的兴趣爱好,并且,最要紧的是,支持他们的个人生活目标,支持他们现在的生活方式。
而且,如果你的愿望是找一个不要求你作出改变的配偶,那么你就是在找一个自身近乎完美无缺的配偶,对方“维修保养成本极低”,没什么个人问题。你在寻找一个不希望、也不要求你作出重大改变的人。所以,你在找一个理想的人——快乐、健康、有趣、知足。人类历史从来没有一个社会像我们今天这样充满不切实际的人,找对象的要求如此之高。
§悲观的理想主义:反讽
理想主义怎么会导致人们对婚姻采取新的悲观态度?这似乎有违常识,但却是事实。在过去几代人那里,很少谈论是否“合得来”和去找“理想的心灵伴侣”。今天,我们在寻找一个可以接纳我们本相的人,可以满足我们欲望的人,而这让我们有许多不切实际的期望——期望越高,失望越大:寻求者和被寻求者都对现实感到沮丧。
寻找满意的性伴侣,这件事本身就是一个问题。“美国婚姻研究项目”的另一份报告指出:
色情媒体文化也可能是一个肇因。人们对将来的心灵伴侣的外表具有不现实的期望。mtV、互联网和维多利亚的秘密电视广告里年轻女子的性感形象影响了男性的审美观,他们希望自己最终找到一个人,可以将心灵伴侣和性感女郎集于一身,于是他们就迟迟不与现任女友结婚。
人们对待婚姻的态度发生了重大变化,但我们不应该把这种文化变革的原因完全归结于男性贪图外表。女性也受到消费文化的影响。今天,男性和女性都不将婚姻视作“塑造品格和造福社会”的途径,而是“追求个人生活目标”的途径。男性和女性都在寻找理想伴侣,可以“满足自己的情感、性爱和精神欲求”。而这导致了一种极端的理想主义心态,这种心态反过来又导致深刻的悲观思想,让人觉得自己永远找不到正确的对象。这就是为什么许多人迟迟不结婚,那些本来可能成为不错配偶的异性,他们根本看不上眼,理由仅仅是对方“不够好”。
这真是讽刺。人们以为传统的婚姻观是死板的,是压迫人的,而新的“以我为本的婚姻”观似乎是解放人性的,是非常自由的。可是,正是这种新的观念反而导致婚姻现实急转直下,让人感到绝望和压迫。“以我为本的婚姻”需要两个理想化的人:双方都具有完美的适应能力,幸福快乐,对情感的需求很少,而且几乎没有性格缺陷。问题在于:几乎没有这种单身者待嫁候娶!“婚姻是为了实现自我”这种新观念已经把我们放在这样的位置:我们想要从婚姻中得到太多的东西,但同时又要得远远不够。
蒂尔尼(Johntierney)在经典的幽默作品《挑、眺、跳》(picky,picky,picky)里,用优雅的笔调让我们看到自己可笑的文化处境。他列举了单身朋友最近说分手的许多理由:
“她把‘歌德’这个词都读错了。”
“我看到他书架上有一本《少有人走的路》,叫我怎么还能尊重他?”
“要是她能减七磅体重就好了。”
“当然,他是个不错的伴儿,但他公司不够大。而且他穿那种短黑袜。”
“嗯,开始很不错……长得很漂亮,身材也好,笑起来很可爱。一切都很好。可是她一转身,”一个不祥的停顿之后,他摇摇头,“……她胳膊肘儿颜色太深了。”
蒂尔尼扫描完那些荒唐得离谱的个人征婚广告(他们“欲觅”的对象根本不存在)之后,认定当代年轻人受困于一种机制,他称之为“自动挑错机制”(Flaw-o-matic)。这是一种“内心的声音,是头脑内部不停运转的自动装置,可以立刻发现潜在配偶身上的致命缺点”。“自动挑错机制”有什么作用呢?他认为,这个机制来自于有些人“下定决心要得到他们所不配得的东西——并且拒绝任何与他们相近的东西,哪怕有一丝相似都不行”。但蒂尔尼总结说,这是一种给自己找借口的机制,它让我们有理由保持单身并因此保持安全状态。“在他们心里,他们知道自己为什么需要‘自动挑错机制’……承认这点并不容易,尤其在情人节更是如此。他们在这些征婚广告里所说的其实是:欲觅独身。”
换句话说,当代文化中一些人向婚姻伴侣索取太多。他们不把婚姻视为两个有缺点的人在一起创造一个稳定、友爱、相互安慰的空间——如拉什(christopherLasch)所言:一个“残酷世界”中的避难所。相反,他们在寻找一个理想化的人:这个人愿意接纳自己的本相,补足自己的能力,并且满足自己的性欲和情感需求。男人实际上是要找这样一个女人:“做过时装模特的小说家或宇航员。”女人对男人的期望也是一样不切实际。不是基于“舍己”,而是基于“自我满足”的婚姻,需要一个“容易维护保养”或“免于维护保养”的配偶,对方可以满足你的一切需要,却对你几乎一无所求。简而言之,今天人们对配偶的要求实在是太过分了。
然而,还有一些人,虽然他们对婚姻的要求不太高,但很怕结婚。蒂尔尼相信,有很多人恐惧婚姻;至少他在纽约的那些朋友里面,这种人不少。比起“梦想完美配偶”的人,“根本不想结婚”的人其实更多,尽管后者不一定承认这点。毕竟,我们的文化非常重视个人自由、个人自治和自我实现,我们认为这三样东西具有至高无上的价值;而且,凡有头脑的人都深知,爱的关系就意味着丧失这三样东西。你可以说,“我想找一个愿意完全接纳我的人”,但你内心深处知道自己是不完美的,你知道自己有很多东西需要改变,也知道任何深入了解你的人都希望你改变。你还知道,对方也会有各种需要,而且是一种深刻的需要,以及各种缺点。这一切听起来都很令人痛苦,而且事实就是这样,所以你不想面对这一切,而你又很难向别人和自己承认你不想结婚。于是,你就打开“自动挑错机制”,把敏感度调高,这样就能远离婚姻了。
但是,如果你仅仅因为不想失去自由就逃避婚姻,那就是在伤害自己的感情,而且是一种最深的伤害。路易斯形象地说:
若爱,心或如刀搅,或竟至破碎。若要将自己的心完全保护好,就不可将心付与他人,连爱动物都不行。用无伤大雅的嗜好将心包裹起来吧,避免一切纠葛。把心锁在自私的棺材里,它必安然无恙。但是,在那个棺材里,在那个安全、幽暗、静止、沉闷之处,它会变。它不会破碎;它会变得无法破碎、无法进入、无法救赎。若想避免悲剧,至少避免悲剧的危险,只有下地狱。
所以,在我们的社会里,我们对一夫一妻制的前景过于悲观,这是因为我们对婚姻伴侣的要求过于理想化,并且这一切完全出于我们的无知:我们误解了婚姻本身的目的。
§总是找错人
那怎么办呢?我们要来看看圣经是怎么讲婚姻的。圣经不仅解释了我们咎由自取的文化困境,而且提供了解决办法。
圣经解释了为什么人不可能找到“完全合得来”的伴侣。作为牧师,我向上千对夫妇讲过婚姻之道,他们当中有些在努力寻求婚姻,有些在努力维持婚姻,有些在努力挽救婚姻。我听见许多人反复说:“爱不应当这么别扭;爱应当自然而然。”我总是这样回应:“你为什么相信‘爱应当自然而然’呢?难道一个打职业棒球的人会说‘打快球不应该这么难’?一个作家想写出当代最伟大的美国小说,难道他会说‘塑造生动可信的角色和设计引人入胜的情节不应该这么难’?”可以想象,他们会振振有词:“但是,爱不是打棒球,也不是文学创作。爱就是爱。如果两个人合得来,如果两个人是真正的心灵伴侣,爱就应当自然而然。”
基督徒对此的回答是:没有哪两个人是完全合得来的。杜克大学伦理学教授侯活士(Stanleyhauerwas)讲得很透彻:
“自我实现”这种伦理观会破坏婚姻。这种伦理观认为,婚姻和家庭体制的目的,主要是为了实现个人成就,为了让我们变得“完整”和幸福。这种理论假设:有一个人是最适合我们的,如果我们仔细去找,就能找到那个人。但这种伦理假设是错误的,它忽视了婚姻的一个关键方面:我们实际上总是和错的人结婚。
我们从来不认识我们的配偶;我们只是自以为认识。即便我们当初找对了人,过不了多久,对方会变。因为婚姻这件人生大事意味着:我们一走进去,就不再是原来那个人。其实,婚姻的要点是……学习如何关爱自己所嫁(娶)的那个陌生人。
侯活士告诉我们,寻找完全合得来的心灵伴侣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婚姻让你特别密切地接触另一个人,这种亲密关系超越任何其他关系。所以,一结婚,你和配偶就开始发生深刻的改变,并且你无法预知会发生哪些变化。所以,你不知道,也不可能知道,你的配偶以后到底会变成什么样子。
https://www.cwzww.com https://www.du8.org https://www.shuhuangxs.com www.baquge.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