巡视完院落周围,发现并无异常后,树杈便跟熊皮等人一起,去一间空的房间里剥麻。
秋季的时候,张洪从最早发现野生黄麻的附近,又发现了很多黄麻,在收割完大部分并保留了部分种子后,全部晒干并在靠近小溪边的池塘里沤,将里面的蛋白质等给沤完之后,剩下的只有麻杆和纤维,部落里的网、绳子都是用这样的方法获得的原材料。
剥麻不是一件很费力气的事情,但绝对考验耐心,所幸熊部落的族人都不是太缺乏耐心,而且对他们来说,一边剥一边跟人聊天,用学习到的语言和文字进行交流,时间过得飞快,也远比之前呆在山洞里睡觉有意思。
张洪需要大量的麻,不仅仅是制作绳子和网,更重要的是需要把麻布给做出来。
一直到宋代,中国人身上的衣服材料都是以麻布为主,可见麻在中国历史上的重要性。麻布跟兽皮相比,有天然的优势,麻是植物,种植与收获十分方便,而且处理起来也没有多大难度;
其次是麻可以再生,只要留好种子,来年还能继续收获;
最后就是麻制成的布料,裁剪起来也比较方便,而且天气炎热时穿,不会跟兽皮一样捂出一身痱子来。
麻纤维与麻杆分离后,麻皮需要再次晾晒,干燥后用手将麻皮撕成细细的麻线,再用手搓成一根根粗细大致相同的麻线,并将接头处给缠绕结实;之后再次浸水,使其软化,并把麻线搓好在短棍上绕成一捆,使其不松散,放置一段时间后,将绳卷解开,缠到工字架上,散开后进行晾晒。之后可以将绳子投入到草木灰水中煮,去除杂质和麻皮中残留物,搓洗晾晒后,就可以进行织麻了。
原料之前也收获不少,但如何织麻布却是一个很困难的事情。不是张洪不知道原理,织布是用麻线的经线和纬线互相交错而成,而布匹的好坏除了与原材料有关,还与技艺和织布机有关。现代化的织布机就不要想了,现在只能用最简单的办法来进行织布了。
张洪先是让人将麻线绕到一根根小木棍上,绕成两头细,中间粗的锭子之后,将一排排40个锭子固定在两根提前用火炭烧出洞的木棍中间,使锭子可以转动而不掉落。
织布机核心的地方在于三块一掌宽、长约半米的梳理板上,弄出这几块木板,张洪就花了好几天的时间,因为没有工具,只能用拼接的方式,在两根细木棍上打孔,并每隔一根绳子的宽度再打一个孔,用更细的木棍插在孔中,这样就做好了一块梳理板。
两块梳理板和一块压紧板同时穿线,两块梳理板用绳子连在一起,绕过织床上方的横杆,一块梳理板在向下的时候,另外一块就往上;将锭子上的麻绳以此穿过其中一块梳理板中间的缝和压紧板,随后固定在另一端的横杆上。
穿过两块梳理板的绳子分别是单数的锭子和双数的锭子。两根梳理板一前一后,而在侧面,则是一根两头细中间略宽的梭子,梭子上穿着一根麻绳,作为纬线,当其中一块梳理板向上移动时,穿过这个梳理板的麻线就与另外一块梳理板的麻线形成了一个夹角,用带着麻绳的梭子穿过这个夹角,再使两块梳理板的位置交换,用压紧板压实,重复以上动作,就能织出一块布了。
这个步骤需要多人进行配合,张洪为此将族中年轻的女子都给喊了过来,利用这种办法,4个人一组,半天可以织出宽在30公分、长约5米的麻布。布太窄,连做衣服都不合适,张洪也没有更好的办法,毕竟现在的部落,最缺的其实是各类工具,而最根本的原因就是没有合适的材料。
这种棉布也不是没有用处,让族中的女子用骨针给两块布缝好,这样就有了宽约60公分的麻布,多次缝制就能得到足够做衣服的布匹。
族中的女子很快就掌握了这样的技术,而随着经验的积累和问题的逐一解决,在一个多月以后,制造出来简易的织床能够一次性容纳更多的麻锭,布匹的宽度也达到了60公分,而且布的经纬线也越来越细,织出的布也越来越平整和柔软了。
当然,部落里存着的麻就算是全部织成麻布,也织不了多少布出来。但是张洪还是奢侈地用最早织出的布制作了一件衣服,穿在身上,偶尔会有断裂的纤维扎到皮肤上,其他的跟后世的衣服差不多。
穿上这件衣服后,族人们眼中满是好奇和羡慕的目光,虽然不知道族长做这个布出来有什么用,但眼看着一株黄麻从植物变成穿在身上的衣服,也足够让族人大呼神奇的了。
在众人都试过麻布衣服后,大家主动地或被动地知道了麻的用处,张洪要的就是这个效果,只有当族人知道一件事做了之后能带来什么好处,他们才会为了完成这件事主动地去思考,去尝试解决遇到的问题,而不是只等着张洪的解决。部落想要发展壮大,不能只靠一个人的努力,每个成员都要有这样的意识和行动。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在隔壁的一个房间,是部落的男人们工作的地方。
一群人手上握着大大小小、形态各异的石头,正在地上进行打磨。所采集的石头大部分来自后山,以花岗岩为主,花岗岩很硬,打磨起来很费力气。所打磨出来的石斧、石锤等作为生产工具很是合适;而用燧石等呈片状的石头,被制成石镰、石刀等工具。
工具的重要性,在张洪潜移默化的影响下,族人已经逐渐明白,在其他部落还在勉强维持不饿死,在寒风中哀嚎,现在部落里有充足的食物供他们一日两餐,有宽阔、暖和的房间供他们遮风避雪,都离不开手上的工具。
但是对张洪来说,手上的石制工具真的太不方便了,不说后世的各类合金金属,哪怕给个铁质菜刀或者铁锅也行啊,甚至铜也可以。想要这些金属,还是要靠自己的双手,煤炭张洪已经发现不少疑似金属矿的石头,足够部落的开采使用,铁矿石张洪也见到过并收集了一些,现在唯一欠缺的,就是炼铁的技术和设备。
在这个寒冷异常的冰河时代,冬日持续的时间很漫长,而据观测,张洪部落所在的纬度还比较高,在40多度左右,这就导致冬季更加寒冷,而白天更加短暂。
整日猫在房间里是舒服了,但对部落未来的发展绝无好处,趁着食物充足,张洪想把这快6个月的冬季给利用起来,在来年开春,让部落的发展和自己的生活迈上一个新的台阶。
首先就是工具,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拿最简单的例子来说,用手去掐粟穗跟用石镰去割,效率几乎差了十倍,如果用金属镰刀呢?那效率还要差多少?再比如,来年春天准备的大规模种植,需要翻地,用石头翻地快还是用金属翻地快,这个更没有可比性,要想发展农业,工具即生产资料就是很重要的因素,只有当土地上产出的食物能够承担生产力所要消耗的部分,有结余,那才是真正的发展农业。
其次是道路,要想富先修路,这个后世显而易见的道理,这里却没办法跟人细说。部落去周边的森林、草场、溪边,已经踩出了一条条宽仅供两人并排行走的小径,就这,还经常因为下雨重新被植被占据。张洪观察过,正常情况下,从部落走到小溪边经常打水的地方,大概有个500多米,普通族人需要耗费10分钟左右,而道路良好的情况下,差不多只要5-7分钟就行了,而且这条小径还算是比较平坦宽阔的,那如果明年种地呢?再去更远的地方打猎、探索呢?一天的大部分时间都用于赶路,对张洪来说完全无法接受。
接下来就是食物多样性,原始人类几乎什么都吃,也在漫长的生命演化过程中用生命的教训,知道了什么能吃,什么不能吃。而张洪可以利用后世的经验,将一些高产的、可以人工培育的给挑选出来,尝试培育,增加部落食物的种类和存量。比如夏天雨季时,张洪带人去采蘑菇和木耳,这些菌类都生长在避光潮湿的地方,比如倒下的树木上。张洪利用兽皮口袋,收集了不少长得成熟的木耳和蘑菇孢子,还有一些倒在树林里的树木,准备来年在部落进行人工培育。另外,还将一些果实的果核给收集起来,开春后专门开辟一块地方,用于种植、移栽果树。
剩下的,在明年,张洪没有打算去太远的地方探险、寻找新的动植物,一是目前部落周边的食物都还挺充足的,二是部落现在是要积累力量,不合适外出,还有一个就是张洪认为没有必要,把现在的地方经营好,再去考虑其他的事情。
在等到熊花他们将织麻布的流程熟练掌握后,张洪便放手交给他们去探索去研究,一个好的领导,不仅能够在专业知识上给下面的人予以帮助,更应该根据手下的人的特点和性格,去安排岗位。比如织布,交给熊花等部落女性,要比交给熊二他们要正确很多。
喜欢史前部落生存记请大家收藏:(www。aiquwx。com)史前部落生存记
https://www.cwzww.com https://www.du8.org https://www.shuhuangxs.com www.baquge.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