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费演化与经济增长——市场发展限度论
回顾新中国经济50多年来的发展变化历程,我们能够清晰的发现,中国经济的每一次巨大变化和推进,均导源于消费结构和层级的变化和提升。也就是说,经济的发展取决于消费市场的发展限度。未来中国的发展前景,主要取决于消费市场的发展变化。
早在几十年前西方经济学家马斯洛夫就提出了著名的需求理论,这个理论的基本点就是:人是有需求的;需求是有层次的,一种需求满足又产生另一种需求。美国著名经济学家
罗思托在他的《经济成长的阶段》一书中提出了著名的‘经济成长阶段论’。他认为,判断经济成长阶段的一个很重要的标准就是居民消费的成熟程度,消费成熟程度的最重要标志是消费的需求量和消费商品的货币等级。
从1949年建国到1992年实行市场经济取向的经济体制改革为止,中国经济一直处于科尔耐所谓的‘短缺经济’状态,消费商品的需求量和货币等级都很小很低,整个经济发展的进度是以居民的消费变化速度决定的。从最初的票证经济到逐步深化的货币经济,居民的消费品等级也在不断提升。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居民的消费品档次、消费品的需求量和货币等级有了很大变化,从而经济快速发展。
我们认为,按照消费的需求量和消费品的货币等级,建国以来,中国居民的消费大致走过了这样一个过程:(1)‘元级和十元级’阶段。这一阶段大体是从建国初期到60年代初。这一时期,中国经济属于恢复发展时期,从供给制到低工资制的实行,消费特点主要是人们的日常生活消费。由于经济处于自给和半自给状况,消费的货币等级大体属于‘元级和十元级’水平。
(2)‘百元级’阶段。大体是从60年代中到70年代后期。这一时期人们的收入有所增加,消费品的档次有所提高,比较时髦的消费品像人们说的‘三转一响’(手表、自行车、缝纫机、收音机),消费品的货币等级属于‘百元级’。
(3)‘千元级’阶段。大体是从80年代初期到90年代中期。这一时期随着改革开放进程的加快,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消费品档次大大提高,诸如电视机、电冰箱洗衣机等电子产品的消费逐步在消费品结构中占据突出地位。这一时期人们的收入大幅度增加,消费的需求量和消费品货币等级属于‘千元级’水平。
如果对中国建国以来50多年的发展历程有一个清晰了解的话,你就十分清楚消费变化的过程和诱导因素。撇开这些不说,我们认为,居民的消费层级大致在15年左右将有一次大的升级变化,而每一次变化都会带来经济的飞跃性发展,也就是经济增长高潮。
(4)‘万元级和十万元级’阶段。根据消费结构升级演化的规律和中国居民目前的消费状况,我们认为,中国人在‘吃’、‘穿’、‘用’等一般的消费需求得到基本满足,进入由吃穿用的一般消费为主向以‘用’、‘住’、‘行’消费的高级结构升级阶段。下一阶段具有代表性的消费品诸如房子、小汽车以及小、轻、薄和方便的电子信息产品等已粉墨登场,消费品的价格在万元、数万元甚至数十万元,消费等级属万元级或十万元级。中新网北京1月19日消息:最新统计表明,2001年中国汽车销售量突破200万辆,年增幅高达13%,其中个人购买量超过一半;商品房销售量与往年相比,也增加了30%。央视引用有关专家的话说,中国城镇居民的消费水平正从千元级向万元级台阶迈进。
随着不同时期消费层的变化,都会产生一批又一批的企业家、业界精英、经济风云人物。未来中国业界的领袖当属汽车行业的掌门人。
消费层级与收入水平
大道空空,不要轻看那些看似简单而有深涵的东西,马斯洛夫的需求理论、吃穿用住行,揭示了消费需求和消费演化的一般规律。如果进一步揭示消费层级的内涵,你就会深深感受到,当前中国经济处于低迷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经济处于消费层级的升级演化过程中。
在揭示了消费层级规律的变化以后,我们想进一步研究消费水平的层级与收入水平之间的关系,从而揭示相应的历史阶段消费达到一定的水平,而人们的收入也应该达到相应水
平这一内在的规律。
中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存在巨大的消费市场和消费空间,所以中国的经济问题根本不同于美国经济和日本经济,也不同于其它国家状况,我们始终对中国经济的未来前景表示乐观(尽管短期内有许多矛盾,甚至随时有爆发危机的可能)。但是1997年以来中国的消费需求的总态势一直处于疲软或低迷状态,1998年‘有效需求不足’成为社会生活的常态,1999年情况进一步恶化,近年来虽然国家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力度之大,但是市场需求的态势并未发生根本的变化。其实短期内根本不可能发生重大变化,并且还存在许多不稳定因素、存在危机,这一点先不去谈它,我们还是先来谈消费水平的层级与收入水平之间的关系。
中国消费需求总态势一直处于疲软或低迷状态的原因是因为消费需求的扩张受到了多重约束,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收入约束。消费是收入的函数,城乡居民的收入状况是制约消费需求量扩张及质的提高的基本因素,收入变动直接影响消费需求的变动。在相应的经济发展阶段,消费品货币等级应与人们的收入水平相一致。经济不断发展,收入不断增加,消费水平不断提高应该是一条规律。90年代中期以来,之所以消费需求总态势一直处于疲软或低迷是因为在消费层级需要升级时,收入水平没有‘加速度’升级,这是因为这次层级的变化属于‘万元级和十万元级’,不同于以往其它层级。
二是改革成本约束。近年来不断出台的一些社会保障制度的改革,诸如住房分配制度、失业保险制度、医疗制度等等,一方面这是社会发展的需要,人们社会福利保障的需要,另一方面它也涉及到人们的切身利益,甚至存量利益,要求居民支付改革成本。
此外,制度的不确定性会导致居民的储蓄倾向。有关专家研究发现,当制度具有明确性与稳定性的时候,人们才容易做出较长期的预期,从而做出长期行为的选择。制度的不确定性会导致短期行为。然而,中国的现实是制度的不确定性,它可能导致一种极端化的长期行为。当前中国社会中的储蓄倾向就是一个例子。现在中国社会正处于一个重要的制度转型时期。在这个时期,旧的制度开始失去效力,而新的制度又未能建立健全起来。这种状况,对人们行为预期和行为选择的影响是相当巨大的。
从日常生活中可以了解到,现在许多人在考虑:将来孩子上学,要花钱;养老要花钱;生病要花钱…;还有许多要花钱。出于这一系列考虑所形成的就是一种普遍的不安全感。这种不安全感,在中年以上的人口中更是强烈。原因就是没有一种明确而稳定的社会保障制度能够让他们做出预期。由于不能做出这样的预期,办法只能是尽可能地多存钱来获得〃安全感〃。如果明白了这个道理,也就会明白信用消费、信贷消费对于消费的刺激究竟会有多大。我们经常听到有人津津乐道西方的超前消费、贷款消费,要知道这种行为是在一种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之下发生的。敢于借贷消费,是因为他对以后的生活没有后顾之忧,至少是可以形成明确的预期。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到,社会保障制度在促成消费行为中的重要作用。实际上,西方社会中的福利国家制度,特别是社会保障制度,正是在由〃生产过剩〃造成的经济危机的背景下开始建立的。从这一点来说,建立健全社会保障制度,即使仅仅对于形成适应大规模耐用消费品生产的消费市场来说,也是势在必行。
三是市场约束。流通渠道的不畅和流通中存在的各种问题,假冒伪劣商品,种种欺诈和严重的违法乱纪行为,抑制着消费需求的合理增长。
四是结构约束。目前中国市场的供求结构扭曲,一方面由于低水平的重复建设、盲目生产,大量商品出现过剩;另一方面由于结构调整滞后,供给结构和需求结构存在着相当程度的脱节,直接影响了消费需求的增加和结构层次的提高。
此外收入结构决定常规性支付不足。在90年代中期之前,人们工资按时发放,意味着全部收入稳定。现在的情况是,由于收入分配上的畸形结构,加上‘下岗’、‘失业’、就业困难,从而收入不稳定,造成人们支付能力有以下两个特征。1)一次性支付能力很强。2)常规性支付能力不足。人们能够一次性拿出10万、20万元来,并不意味着人们可以轻松地在日常生活之外支付每个月几百元或者上千元的消费。确切地说,人们对于一次性支出与常规性支付的实际和心理承受能力是不同的。你也许会咬咬牙一次性地支出一笔较大数目的钱,但如果让每个月固定地拿出一笔支出,则会很困难。更重要的是,人们会感到后者的压力更大。原因就在于收入结构。一次性支出,使用的是收入的积累,而常规性支出,意味着要以稳定收入为基础。这就导致目前消费市场中普遍存在的一种现象,即〃买起用不起〃的现象。最典型的就是汽车。〃买得起,养不起〃,这是许多人对于汽车、住房消费的感慨。也就是说,几万元的价格,对于城市中的相当一部分家庭来说,是可以支付得起的。但每年几千元上万元的费用,又使得人们望而却步。在国家目前的产业政策中,住宅和私人汽车是两个重点项目,或称之为经济增长点,但通过分析,我们可以发现,对于这两种产品的消费,恰恰需要以较高的个人常规性收入为基础。而现实的情况是,中国居民的收入结构恰恰与这种要求相矛盾。
进一步说,在这种收入结构的基础上,贷款消费、信用消费、分期付款,能够刺激的消费需求也会是相当有限的。本来连存在银行中的钱都不敢花掉,让他去贷款买汽车和住房,而且以后还要固定按时间支付一项相当数目的款项,这是很难接受的。
有经济学家认为,内需不足的原因之一,是人们的收入水平太低。我们基本赞成这种说法,但这种说法过于笼统和含糊。真正的问题是,人们的常规性收入太少。就整个社会而言,是社会收入分配中存在的一个严重问题,即大部分收入是通过非常规性的渠道分配的,而不是通过常规性的渠道分配的,甚至有的是通过不正当的渠道得到。现在看来,这不仅导致了收入分配的不规范,而且制约了市场需求的形成,甚至引起社会的不满。
中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社会整体的收入水平还很低,合理的收入阶层结构还没有形成,一旦这种结构形成,中国经济就发展到了一个相当高的阶段。一条看似简单实际又很重要的法则:在转型时期,经济不断增长,收入不断提高,价格适时上涨。
有没有‘价格规律’?
经典政治经济学认为,价值规律是商品生产的一般规律。价值规律的客观要求是: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要按照价值量进行交换。价格是价值的货币表现,价值规律要求商品实行等价交换。然而,在商品交换中,价格往往同价值相背离。这是因为,价格虽然以价值为基础,但要受到多种因素影响,特别是受到市场供求关系的影响。当商品供不应求时,价格就会涨到价值以上;反之,当供过于求时,价格就会跌到价值以下。
正如水平是水的基本属性,水总是以水平为本原呈现波浪万变,这样才能是大海充满生机,进而使自然界充满生机,科学研究表明:海浪的变化成‘正态分布’。从较长期和全社会来看,商品的总价格水平和总价值水平是一致的,但价格总是以价值为本原上下波动,正是这样才是社会经济充满活力。过去,人们着重于价值的研究,却忽视价格围绕价值波动的变化规律——我们称它为‘价格规律’,或者说是着重于用政治的观点来看待这个变化的规律。
我们没有对价格波动变化做量化分析,从中找出‘价格波动的规律’,但我们认为,在高度发达的市场经济条件下,市场机制健全,价格受价值规律自发调节,不但商品的总价格水平和总价值水平是一致的,而且一般不会出现单体商品的价格离奇的背离价值。在计划经济体制下,价值规律基本被固化,尽管处于短缺经济阶段,但价格的波动始终被约束或者被固化。
从‘短缺经济’到‘过剩经济’,生产不断增长,消费趋缓,竞争激烈。食品大战、电子产品大战、汽车大战…,价格大战烽火连天。我们认为在这一时期,价格有两个特点:一是经常偏离价值,甚至远远偏离,并且应该经常远远偏离;二是价格经常低于价值。一般地,在私有的情况下,价格低于价值、企业入不出敷,企业就要破产。在公有的条件下,企业由于竞争,竟相降价,价格低于价值,企业会把亏损转嫁。
市场竞争是抑制价格上涨的重要力量。除了一些垄断行业,中国大多数行业的市场竞争都十分激烈,削价大战此起彼伏。并且随着中国市场与国际市场融合的程度不断提高,进入中国的跨国公司依托其全球配置资源和先进的技术管理,更是以优质优价加剧了国内市场的竞争,在加入WTO后,关税的进一步降低会进一步增强国际产品在价格方面的竞争力,将促使原先高于国际市场价格的部分农产品、家电产品、汽车的价格逐渐走低。
在传统的计划体制下,由于需求缺乏市场的约束,防止需求膨胀的问题困绕了几十年,但是当前中国市场存在显著的抑制通货膨胀因素,而通货紧缩的趋势尚未得到有效遏制。因此,经济工作的重点应继续放在治理通货紧缩上。
消费层级与收入水平、价格变化
中国真的富起来了吗?中国真的经济过剩了吗?许多人在思考,更多的人是欢歌载舞,这是因为沉睡了几百年的东方巨龙已经觉醒,中国大地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另一方面也说明中国人对苦难的承受力太强,落后了几百年的中国人太容易满足。
前面我们已经讨论了消费层级的不断升级,标志着经济水平的不断提升,消费层级从千元级到万元级或者十万元级的升级,这是一个很大的台阶,这是一个很高的台阶。期间,一是人们的收入应该不断提高,达到相应的收入水平;二是价格应该不断远远背离价值、高于价值,或者说不断的‘通货膨胀’。这是因为登上这个台阶需要越来越多的人有越来越高的收入。而越来越多的人有越来越高的收入需要的是大量的投资、大量的货币——。我们认为,当前中国城镇居民年人均收入应该在1。5万元以上,这样才能适应相应的消费层级。但是这
个水平目前全国只有在几个城市才能达到,绝大多数的中国城镇居民还只有不到7000元的年均收入,而占全国近70%的农民年人均收入才2000多元。
另外,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政府、企业、居民三者收入分配格局也在发生变化,三者收入分配关系总的变化趋势是,由20世纪80年代的大幅度调整和显著变动转变为90年代以来的小幅调整和相对稳定。经过20余年的调整、变化,
https://www.cwzww.com https://www.du8.org https://www.shuhuangxs.com www.baquge.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