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了几句玩笑,赵广也有点动心了,“元登,你看我去怎么样?”
“恐怕不行啦!我去报名的时候,去报名的人就已经不少了,听管幼安的意思,在最初的时候,用不了多少讲师的……”
赵广仔细打量了李进好半天,“别开玩笑了,元登,你是不是给我报名了?”
“啊?你不是说不去吗?”
“切!此一时,彼一时!”
李进脸色一变,很不好意思,扭捏道,“子阔兄,我有件事对不住你,你不会生气吧?”
“不会!”赵广暗道,不会吧?
“真的?”
“真地!”赵广悄悄在李进看不到的地方握紧了拳头。
“子阔兄,我报完名一高兴,就忘了你了……停!君子动口不动手!”
打闹了一会儿,李进才接下去,他的声音断断续续的,“不过,我一看,人多,又想起,这事了,就又,重新排了遍,队……”
“士子们游学不其,是为了求学,但能拜入大儒门下学习地,终究是少数。我们虽然效仿太学,开办了几门古文经和今文经的讲解,不过,自学仍然是学习的主要方式……”
郑玄的主意就是这么简单。反正都是自学,要借阅,那就准许长期借阅;有疑问,就来信询问:需要听讲,就把讲义等都印刷成册,人手一册——印刷不是问题,藏书庄有自己的印刷作坊典籍坊。
藏书庄所在的不其城,只是东莱郡治下的一个侯国,原本属于琅邪国管辖,近百年来才归属东莱郢。不其是座不大的土城,俗称里罗城,城墙高不到两丈,城周不多十余里。不其城池虽小,却为富裕之地,向西濒临胶州湾,向南三十里则是不其山,中间均为肥沃的平原之地。
郑玄便客耕于不其山脚下,不其山气候宜人,风景优美,山上有古井不竭。当初,郑玄与弟子们隐居于此,过着清贫而安谧的生活。时人将其居所称为郑庄,藏书庄位于郑庄略北,与郑庄紧挨着。
自光和光和三年(180年)起,张涵将东观藏书抄本之一,源源不断地送到了郑庄临近的藏书庄里。由于藏书庄丰富的藏书和郑玄来者不拒的态度,不其吸引了越来越多人的注意,来此读书的士人们也迅速增长。如今,东观的典籍已经抄写完毕,藏书庄俨然就是一处对所有人开放的东观。来此读书求学的士子,以藏书庄和郑庄为中心,散居开来,形成了另一个类似太学的所在——学乡。
不过,学乡与太学相比之下,也有许多不同之处。其中最大的差别,就是学乡的商业服务了。学乡不仅有典籍坊,还拥有自己的纸坊、高低档酒肆饭庄、粮店、杂货锗……甚至还有一家专门的药铺。士子们毋须离开学乡半步,就能够得到所需的一切,没有现货,也可以订购到。这些都要归功于张涵,更准确地说,是归功于项奉。
张涵看到了学乡的重要意义,但他不方便出面,也没有那么多时间参与。学乡的管理,向来是郑玄负责——重要的事情,他会与孙嵩、王烈、申屠嗜、乐隐、高诱等人共同商议后,再作出决定。但是,张涵不方便公开出面,却可以为学乡提供便利。项奉是张涵的财务总管,除了纺织作坊外,并没多少事,这花钱的事自然交给了他负责。
项奉对数字和商业非常敏感。一到不其,项奉立刻看到了无限商机。要知道,能读书的人再穷,也比普通人家要一些。何况,相当一部分人家里条件非常好。这样一批人聚在一起,消费水平远远超过了普通城市。项奉立刻用高价买,用更多的土地换,拜托郑玄出面……想方设法把周围的田地买下了大半。然后,项奉在这里住了下来,五年时间过去了,学乡就有了旅店、有了出租的房屋院落,有了杂货铺、酒肆、粮店、纸坊、典籍坊……项奉是个好商人,知道细水常流的道理,又有张涵的叮嘱,货物的价格随行就市,通常会稍微低一点,并尽可能保持稳定。即便此次黄巾之乱,商铺物价的涨幅,也要比其他的方要少一些儿。这样一来,学乡商铺深受士子们的好评,附近地区的乡民也都愿意和他打交道。仅此一地经营的收益,便足以供给学乡的所有支出,尚略有富余。
“不行!不行!”
听完了管宁的讲述,项奉连连摇头,“幼安兄,不是我推拖。郑君这个主意是好主意。可是,他只知道其一,不知道其二。
印刷书籍里面,最赚钱的要算印刷典籍,比如说,朝烃正定过的六经一一这个绝对不会亏本。
因为,六经的印刷数量多,多少年都不会改变,版是不会作废的,到时候印就是了。所以,怎么样都不会赔本。今年不赚钱,可以来年接著印。到了不其来的士子,但有能力,没有不买上一两本的。哪怕印的多了,不其卖不掉,也可以卖到外地去。”
管宁点点头,项奉一说,他就明白了,《诗经》、《尚书》,《周易》、《春秋》……这些典籍,读书人都要学习,始终是经久不衰,历时常新的,他自己都买了一套,别人想来也不例外。见管宁点头,项奉说的愈加起劲。
“其次,是给大儒们出书——这个可能赚钱,也可能亏本。”
学乡有个规矩,大儒们只要留下来讲学一年,就免费给他印一本书,待满四年还可以另印一本。当然,要印的书,必须是学术性书籍。并取得委员会的同意——七个人里只要有三人同意即可。不少大儒就是冲着这一条,才愿意留下来讲学的。
“但是。”项奉狡领地笑笑,“一般说来。给大儒们出书,典籍坊是不会亏本的。出书的大儒本人,会得到三百册印本;藏书庄会得到五十册印本。此外,作坊还会多印一些。
印刷一本书籍是很昂贵的,成本非常高。刻版、纸张、墨和人工等等,印一本书成本通常都要在一到两百万钱之间。
大儒们出地书多是其一生所学。大儒自己也很有名气,一本书卖上两三百钱,卖出个三五千册。还是差不多能做到的。过一两年以后。还可以印一些继续卖,很少有赔钱的时候,万一赔本了。也不会太多。
可若是印这些讲稿和讲义的话,又能卖给谁呢?会有人愿意花数百钱买典籍,买某家之学说,会有人买这些吗?
郑君的意思,是为了那些不能待在不其的士子准备的,其余估计还能卖出去几百本,也许有上千册,然而,绝对不会很多。
百分之百会赔本!还会大赔特赌!”
https://www.cwzww.com https://www.du8.org https://www.shuhuangxs.com www.baquge.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