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
感觉一下,心情是不是好多了?
2。你微笑,世界也微笑
一位在一家发行量很大的杂志社任主编的朋友,名片上除了姓名和联系方式,没有任何头衔,只印有一行字:你微笑,世界也微笑。每当他递出名片的时候,都能看到对方会心的微笑,他便快乐地大笑。
微笑,是人类传达亲和态度的表情,在心情好的时候,人们才会经常微笑;只有会微笑的人,才能在人际交往中更受欢迎。
建议你每天多微笑几次,对亲人、对朋友、对同事,也可以对陌生人;这样,你就必然经常收获人们友好的笑容。人类微笑的时候样子很好看,不信你对着镜子照照看!当你对别人微笑时,人们也对你微笑;当你由衷地微笑时,你会发现整个世界都在微笑。
3。寻找快乐之门的钥匙
古罗马哲学家厄匹特泰斯认为:〃有人要是不快乐,那一定是他自己的过错,因为上天是要让所有的人快乐。〃而另一位大师尼古拉申富特则说:〃快乐不是容易的事,在我们自身之中很难找到,在别处更不可能找到。〃
让自己快乐,看起来容易,做起来却很难。尽管我们每个人都不会跟自己过不去,但是,实际上人们的许多坏心情都是自己给自己造成的。
有人可能会说:〃心情不好,不是我的错,而是受到客观事物的影响。比如上班乘公交车,有人不排队、加塞,引起我的不满;单位领导行事不公平,想提意见又怕被报复,所以不愉快。〃总之,自己心情不好都是由于他人的行为所致。
问题恰恰就出在这里:在日常生活中,烦恼也罢、失望也罢、不平衡也罢,几乎所有的〃刺激源〃都来自外界,所以,每当我们遇到不开心的事,总是习惯于从外界找原因,很少冷静下来从自身找找原因;我们在强调外因的时候,往往忽略了自己的内心世界,忽略了自身存在的问题。
比如,你有没有认真分析一下自己:期望值是不是过高?希望是不是不切实际?所了解的信息是否不够全面、准确?与对方是否缺少必要的沟通?或者沟通的技巧是否不够艺术?也许自身的问题解决了,导致负面情绪的原因就消散了,你的心情也就晴朗了。
学会测量心情、管理心情、营造良好的内心环境,无疑会提升你的精神生活质量。那把开启快乐之门的钥匙,其实就在你自己手中。幸福生活从〃心〃开始,祝你天天都有好心情。
团结起来到明天
2003年春光明媚的3月,北京和一种叫做SARS的疫病遭遇。
从两位数向四位数迅速攀升的确诊和疑似病例,为这个姹紫嫣红的季节蒙上了一层厚厚的阴云。
谈“非典”变色,人们纷纷把嘴脸藏在口罩后面,惶恐万分地在生人面前屏住呼吸,远离医院,躲开医生,视所有的“非典”为当前大敌。
在这生死攸关的时刻,北京十六万医务工作者,责无旁贷地站到了与SARS决战的前沿。
而就在SARS爆发前一个时期,整个医务行业正面对着从来没有过的社会公愤,强烈的舆论抨击给这群被诅咒为“白狼”的人们身上留下累累伤痕,揭一下伤口淌血,触一下心灵刺痛。
灾难临头,当SARS向世界露出狰狞面孔的时候,人们突然发现,那些身穿白衣的身影——曾经被刻意或不经意伤害过的人,正勇敢地扑向灾难。
临危履职,责无旁贷。只要人类的健康受到威胁,我们依然会轻而易举地被感动、被激励、被召唤!我们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倍受珍宠;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暖至心灵;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直面危难;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感知神圣。
平时,我们需要的其实很少;只要些许理解,只要些许尊重,只要些许鼓励;给一滴雨露就滋润,给一缕阳光就灿烂,给一片绿叶就葱茏,给一袭轻风就扬帆。
得到的曾经那样吝啬,付出的却如此昂贵:除了血汗、劳累和健康,有时候还可能是生命!不知道熬到夏天——当气温升高的时候,“非典”会不会烟消云散,归还我们从前的生活
瘟疫是自然对人类的惩罚。
自从过上与“SARS”相持的“非典”生活,大家都以是否被“非典”占领来衡量一个医院的硬度。
两天前同事们还为自己人没有发生感染而庆幸,现在人人脸上都罩了阴云。五名医护人员感染非典,七十多人接受医学观察,住进隔离区。
过去每天四五千人的门诊量,现在已经不足五分之一;那些专靠倒专家号生财的号贩子也不知哪里去了。人们好像就剩下了一件事——对付“非典”。
一个多月来,全院上下就像打仗,凡执业医师和执业护士,50岁以下都要进入“预备役”;所有人员必须参加防治“非典”的培训,随时准备奔赴一线;现在已有四支队伍,近百人进入防治非典定点医院,而医疗队还在继续组建。
院长发下话来:每个人上班来的时候都要做好回不去的准备,带着必须的生活用品。因为说不定什么时候,你就得去一线,或者被“隔离”。
昨天又走了五十多人。送行场面十分悲壮,我相信任何一个人都会被这种气氛感染。车队开往定点医院的路上,市民们隔窗看见里面人的白衣、鲜花,纷纷用食指和中指做出象征胜利的V字,令医疗队员大为感动。
我虽然不用像年轻人那样上一线,但是一样加班,一样劳累,一样过着度日如年、令人心焦的非典型生活。
医者父母心,善待每一个生命。无论面对“典型”还是“非典型”,我们一如既往地热爱我们的专业,始终不渝地恪守我们的誓言。
这是最后的斗争,团结起来到明天!
有话直说
这篇文章写于几年前,是我为自己的中篇小说《洗手》写的后记,曾在一个网站上发表过,激起一层小小的涟漪。
偶尔写小说,纯粹是发烧。就像喜欢吼两嗓子京戏的票友和蹲在胡同口摆棋阵的老头,水平如何单说,好的就是这口儿。
在《洗手》之前,我没想起过要写点医院的什么故事,尽管我连胎教都是被消毒水浸泡过的,母亲身上医生特有的气息更是伴随我的成长。也许是对它太熟悉了,熟悉到说什么都多余的地步。
讲述“白色系列”的念头萌生在数年前一个寒冷的周末。那天早晨下夜班,披着刚冲过的湿漉漉的头发,回到空无一人的办公室,想起一夜的辛苦和不被理解,突然就有要流泪的感觉。那些我熟悉的医生、护士和管理者,好像在我眼前沉默无语,又呼之欲出。站在他们中间,我想,难道我不该为他们,或者说为自己写几句话吗?
讲医院的故事好像不难,于是,我在一张打印作废的A4纸背面,一连写下三个题目:《洗手》、《大光明》、《期前收缩》,命名为〃白色系列〃,《洗手》是第一篇。
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全国服务行业名声最差的好像是公交系统,司售人员甩站、恶语伤人、用门夹乘客的恶劣行径,不断遭到公众的口诛笔伐。但是声讨的结果是公交服务每况愈下,直到作家刘心武挺身而出,一篇《公共汽车咏叹调》,道出他们不为人知的苦衷,才唤起舆论的同情。
https://www.cwzww.com https://www.du8.org https://www.shuhuangxs.com www.baquge.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