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博士等人自制了一个测试装置,该测试装置上安装有一个处在水平平面内的环形管道。
这个环形导管与一个泵相连,其作用就是让那奇特物质在管内高速循环,从而在运动状态下对其观测。
那一大份奇特物质过了这么长时间还处于液态,其吸收的能量并未流失多少。
杨博士又从中很轻易的取了一小部分用来做这次实验。
一切准备就绪后,便把处于七十多度的奇特物质加入到了测试装置上的圆环内。
该设备集成了力传感器,温度传感器,速度传感器器等等诸多监测设备。
还有能观察到微观粒子的扫描隧道显微镜监测着。
随后便启动了实验,在泵的工作下,圆环内奇特物质开始流动了起来并绕圆环顺时针高速循环。
此时在显微镜的观察下,能看到组成该物质的微粒行为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那些米粒状微粒竟然从混乱无章的运动瞬间变得有序了起来,并全部竖着,一颗颗的并列着排成线段状。
米粒与米粒之间要么平行要么共线,而它们所在的直线与圆环所处的平面完全处于垂直状态。
在实验过程中那些米粒状微粒有着靠近圆环一侧的趋势并对圆环这一侧有着一个力的作用。
这个力与微粒排成的线段共线同时也垂直于圆环所在的平面并竖直向上。
当工作人员把泵工作方向调了过来,让奇特液体在圆环内做逆时针循环。
这时这个力也突然调头,与原来的方向完全相反并竖直向下。
在微观层面上看看到这些米粒状微粒并无太大变化,还是一样的排布着。
与之前唯一的区别就是有着靠近管道下侧内壁的趋势,但仅仅只是趋势并没有向这一侧聚集。
运行一段时间后,奇特液体的活性和温度都降了下来,那些米粒状微粒也开始变得无序了起来。
奇特液体对圆环的作用力也下降了许多。
杨博士等人在微观层面上除此以外再无其它有用的收获后,便没在微观层面上过多浪费时间。
转而把研究方向放在了其作用力与那些因素有关上。
于是众人每天都在反反复复的做着实验。
时间过得很快转眼两年后。
经过这两年的反复测试,九号研究所的众人终于得出了一个结论。
奇特物质在环形导管中循环时自身并不会自转,且并不与导管内壁发生摩擦,似乎是因它纤尘不染的原因。
这种循环运动会产生某种特殊的“场”并与空间中不参与电磁相互作用的物质或者也是一个场有着力的作用。
因为同一个物体不可能即是施力物体又是受力物体,所以在空间中必定还存在某种物质或场,这两者之间发生了力的作用。
当然事实是否是这样还没有一个确定的结论,还得继续验证。
以上都只是杨博士等人的推断,而以下才是实实在在测试出来的结论。
所产生的这个场形成的作用力会反作用回这奇特物质上,从而间接的作用在环形导管上。
这个力的方向始终与环形导管所在的平面面垂直,具体指向由循环方向来决定。
作用力的大小与圆环中奇特物质循总量成正比,与循环流量也可以说成正比。
同时与奇特物质所吸收的能量多少也就是其活跃程度同样也是成正比的。
准确的来说,这个作用力与循环总量成正比。用循环流量来表示不太准确。
因为研究发现,不能通过一直增加循环速度来增大循环流量。
在循环速度达到一定上限后,这奇特物质会受到莫名的循环阻力。
https://www.cwzww.com https://www.du8.org https://www.shuhuangxs.com www.baquge.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