跑进了大堂,加上她和她奶杨吕氏,一家十七口人都在。
爷爷奶奶:杨绣荣(54)吕伶芳(52)
大伯一家:杨忠诚(35),大伯母江杏娘(32),杨清风(16),杨清宏(13),杨清语(12,女)。
二伯一家:杨忠孝(33),二伯母吴玉花(32),杨清宁(15),杨清岳(13)。
抱玉一家:父亲杨忠义(32),母亲柳芸娘(30),杨清幽(14),杨清尘(12),杨清铭(12),杨善玉(6,女)。
杨家一门人口众多,子孙共七郎二女,以岁数排列则为:大郎杨清风(16),二郎杨清宁(15),三郎杨清幽(14),四郎杨清宏(13),五郎杨清岳(13),六郎杨清尘(12),七郎杨清铭(12),八妹杨清语(12,女),九妹杨善玉(6,女)。
在燕国,10岁以下的孩子只有姓没有名,因此村里人都喊小名或者排行,杨家大郎、杨家八妹、杨八妹这样喊。10岁以后,考中了童生亦或者功名在身的方可取名,但在二十年前燕皇颁布法令取缔了这一条,改为十岁后取名。
抱玉出生被视作了福娃,因此老杨家特地请了族长取名。
后来的日子也证明了抱玉的确是个福娃。
在她出生之前,杨家的日子其实并不好,住的是泥巴石块堆砌起来的房子,屋顶盖的是茅草,院子就用一圈木条篱笆围着,稍微一扒拉,就能钻进来,被偷了都不知道怎么回事,因此家里总会留一个人看家。
院门是木柴做的,就是许多树枝并排捆紧的木排,立起来,系上绳子,插上两个活木锁就成了门。
南方是没有坑的,只有地坑,就是在堂屋的最中央挖出一个60*60厘米正方形坑,里面铺上厚厚的草木灰,再挖一条手掌大小的地道出烟,铺上石块后盖上泥土,就可以烧火了。
再在地坑四周砌上30厘米高的石块,然后对插上树杈,树杈上横上一根树枝,将锅吊着,煮饭烧水什么的就可以做了,这是冬天的时候用,同时也能暖和整个屋子。
夏天的时候地炕不用,都用石板盖着,烧水饭菜都是在厨房做。
家里的家具也没有多少,床都是用木板搭的。几块石头垫在四角,隔出一个四十厘米高的空间放木箱,然后放上一块木板,铺上一床不知什么年月的棉碎就是一张床了。
地面是用泥巴夯实的地面,不能泡水,一泡就是稀泥一块。
墙是大石块和木头支立的,因此缝隙很多,漏风,夏天凉快,冬天却是睡着打哆嗦。修补的方式,都是用黄泥巴敷上,至于窗户,则是用不要的衣服或者布头遮挡着。
大人们心疼孩子,可家里穷,没办法也只能忍着。
除此之外,衣柜只有杨吕氏有一个老旧的,其他人是没有的,衣服都是折叠起来放在床上靠脚的那一头,或者放在床底下的木箱里。
梳妆台梳妆桌这些奢侈品更是不敢奢望的,唯一的桌子都是堂屋里用来供饭吃饭的大桌。
哪怕是厨房,仅有的大件也就一个装米的大缸,放在最靠里的墙角,旁边就是柴禾,皆都远离灶台1。5米。
剩下的财产,也就十张小木凳和四张长凳了。
这就是老杨家的所有,穷得一塌糊涂。
此外,燕国在农户方面采取的是两税法,即户税和地税。
户税是按户等高低征钱,户等高的出钱多,户等低的出钱少。划分户等,是依据财产的多寡。
户税在征收时大部分钱要折算成绢帛,征钱只是很少一部分。
地税按亩征收谷物。纳税的土地,以燕国十四年的垦田数为准,即开五纳一。
老杨家户等低且财产寡,不需要缴纳户税;但她家有三亩地,两亩水田,地税则需要上缴一亩产量,其余归自家,老杨家十七口人,粮食根本就不够。
可即使是这样,老杨家也没有分桌分家,吃食不够就去挖野菜,上山遛遛,或许还能找到野=鸡蛋,山水果;运气好点儿,说不定还能捉到野兔什么的。
幸好的是这么大的一家子,都不懒,勒紧裤腰带也还能过得去。
https://www.cwzww.com https://www.du8.org https://www.shuhuangxs.com www.baquge.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