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浪小说

子浪小说>作文三书Pdf > 第18部分(第1页)

第18部分(第1页)

生的事物,就像用大家都见过的扇面,比拟大家没有注意到的表面上画面的变化。

描 写(3)

想想看,钟表和人的生活多么密切,人人身上像是装上了自动开关,内通五脏六腑,时间一到,就站起来往外走,时间一到,就躺下去睡。

想想看,台北火车站临街装置的电钟,高高在上,万人仰望,夜晚有光照亮钟面,怕不像一轮明月?台北人可能没好好看过台北夜空的月亮,一定仔细看过这座钟。每天有多少人神定气闲地来到钟前,抬头一望,马上小碎步跑起来了;多少人急急忙忙来到钟前,抬头一望,站住,掏出一支香烟来,点上了。

想想看,每一个手表都不是孤立的。它们有一个庞大的家族,族长住在气象局,它们还有国际背景,跟格林威治天文台息息相通。它们有严密的指挥系统,每天中午十二时正,全族照例要向族长报到校正自己的错误。

比喻的基本句型是“像……一样”,为免呆板,可以变化。“语言的价值像银子一样,沉默的价值像金子一样”,可以简化为“语言是银,沉默是金”,不用“像……一样,”用“是”。“山是眉黛聚,水是眼波横”,这是一个变型。你可以做一个练习,把许多“像”型的比喻改为“是”型。

还有一个变型可以叫“想”型,“云想衣裳花想容。”“比喻”能发生功用本靠人的联想,由花想到她的容颜,是因为她的容颜像花。于是,“夜晚,我一看到火车站尖顶上的时钟,就想起中秋明月。”“我看见月亮,想起柠檬,”都可以作比喻用。但是“看见柠檬想起维他命C”就不是比喻了。试试看,找一些“像”型的句子改为“想”型。

还有一种变型可以叫“成”型,例如“雨水加上霓虹灯的倒影,柏油路面红成晚霞。”描写一个人十分忙碌而又完全不能自主,可以说他“忙成一具陀螺”。描写一个人化妆过度,可以说他“把自己的脸涂成一副面具”。这个句型的特点是,“成”字前面一定有一个词把“喻”和“被喻”的共同关系说出来,在“像”型的句子里,这个词通常在一句之末。例如:“她唱成一只百灵。”也就是

“她像百灵鸟一样爱唱”。

“他把自己炼成钢铁。”也就是

“他像钢铁一样经过锻炼”。以上几种句型不论怎样变化,“喻”和“被喻”都在句中并存。比喻最高的技巧是,被喻之物完全不见了,只有“喻”在发挥。“水深火热”说的不是水火,“金玉其外”说的也不是金玉。“在山泉水清,出山泉水浊”,如果只是说泉水,杜甫还能算是诗圣吗?这些都另有所指,都是比喻,“被喻”的部分隐藏不见,因此称为隐喻。

把钟表比成大家族的那段文字,说:“它们有一个庞大的家族,族长住在气象局。它们还有国际背景,跟格林威治天文台息息相通。它们有严密的指挥系统,每天中午十二时正,全族照例要向族长报到校正自己的错误。”这段文字里的家族、族长、国际背景、指挥系统、报到,都是隐喻。

当你学习一些生字生词时,你可能同时在学比喻。学过“兔脱”了吧?把“兔脱”,解释为“迅速逃走”是不够的,它是“像兔子一样逃走了”,只有农家出身的孩子,有过“猎兔”经验的,才知道这个比喻传神。同理,“学业荒废”并不是把功课忘记了而已,还带着田里没有庄稼只有野草的形象。“井井有条”,莫忘了有条不紊的井田制度。当我们说“罢了、罢了”的时候要想到,“罢”字是兽落在捕兽的网里,它完了!

于是可以发现,许多成语乃是变形的比喻。词语“借鉴”,好像很陈旧了,“找个镜子来照照看”就新鲜些,其实两者的意思还不一样?“穹苍”,天空像一个圆形的帐篷的篷顶。“耿介”,那人的脾气好像一身铠甲从来不换睡衣。“开张”,那人的商店像一张弓般地拉开了,(那人开了店,精神紧张得像一张拉足了的弓。)如此这般,也许能够“化腐朽为神奇”,找出许多比喻来用在我们的文章里。雄心——像公鸡一样充满了自信。

描 写(4)

暴躁——他成了在烈日下劈啪响的干柴。

驯至——像是你的心爱的小猫,慢慢地走过来,悄悄地挨近了。

唱名——他像唱歌一样念出那些人的名字。

倒霉——他好像一跤跌在一堆腐烂的垃圾上。

母金——那笔钱像一只母鸡,过一些日子就生出一枚金蛋来。

……

第二,暂时放下要写的景象,去写那景象周围事物的变化。就是烘托。烘托是“烘云托月”。画画儿的人通常是在纸上画个圆圈儿,当作月亮。他也可以不用线条画月亮的轮廓,他画一片云,在云里留一个圆形当作月亮。他没有直接去画月亮,而是用云把月亮衬托出来。作文写景也可以这么办。在画家口中,“烘托”和“白描”是两种不同的方法,但是在写文章的人嘴里,烘托仍然属于描写,他们把“描”的意义引申、扩大了。

作文怎样“烘托”呢?通常是不直接写我们要写的事物,去写那事物引起的反应。前面写钟,忽然离开了钟,说是有人看了钟以后神色紧张,有人看了钟以后从容不迫,那几句就离“烘托”不远,倘若没有钟,人们就不会有如此的动作表情;今竟如此,读者就会对钟之存在有深刻的印象。

有一次,一位画家为人画像,我们围在旁边看。被画的人和画家相向而坐,我们则站在画家背后,被画的人是看不见画的。十分钟左右,一张铅笔速写人像完成了,这时被画的人可以看见画了,可是他并不马上看画,他对我们说:“我知道他画得很好。刚才他作画的时候,我从你们的眼睛和神情知道他画得很精彩。”

“看脸色”的经验人人有,有时候,我们一步跨进办公室,看见大家的神色,就知道这里刚刚发生过一件可笑的事,或是令人忧虑的事,成语有“面面相觑”、“相顾失色”,我们用熟了,用惯了,习焉不察,忘了初创者的匠心。电影常在恐怖的事件发生时去特写许多人的脸,恶人把好人吊死,导演“不忍”把好人绝命的样子照出来,就去照在场目睹的人,照他们的脸,照出愤怒、恐惧、哀痛,或是痉挛抽搐。

烘托之法常用在不便直接描写或不易直接描写的地方。

夏季常有大雨,将雨之时,云暗天低,空气中有一种看不见的压力,想直接描写这种压力颇不容易。诗人说:“万木无声待雨来”,他拈出“万木无声”四字使我们感觉到压力之存在,俨然是三军肃静无哗,等候将帅出场。音乐的美也不容易直接描写,所以白居易描写秋夜江上的琵琶演奏,演奏完毕时的景象是“东船西舫悄无言,惟见江心秋月白”。附近有很多船,船上都没有声音,那些人当然不是睡着了,是被音乐陶醉了。音乐的美有时很庄严,使人也“万木无声”起来。江心秋月是美的,静的,好像音乐凝固在江里,好像没有那么美的音乐就没有这么美的江月。曹子建写洛神,形容她“增一分则太长,减一分则太短”,她的身材恰恰好。又形容她不必搽粉,倘若搽粉就太白了,也不必搽胭脂,搽胭脂就太红了,她的肤色也恰恰好。这几句描写太像是烘云托月了,他围着美人四周写“非美人”,留下空白,而空白就是美人。

我们日常使用的语言里充满了比喻。它有一定的句型,容易觉察。我们耳濡目染(你看,“濡”和“染”就是比喻),早有心得。日常语言里也有烘托,比较少,又往往被我们忽略了,一旦需要使用,不免生疏。其实烘托并不困难,只要养成一个习惯,那就是,如果描写不出来,或者觉得这一点儿描写还不够,你就放开你要描写的主体,围着它的四周打主意。

这得平时费些观察的功夫。“玉在山而石润”,我们没见过,但是我们走进一个人的住所,他结婚了没有,倒是看得出来。即使主人外出,室内无人,一个有主妇管理的家,和单身汉的家,应该有许多不同。我们总能“看见”主妇,一个勤俭的主妇,或是懒惰的主妇,或是大而化之的主妇。

描 写(5)

如果男主人和女主人都在家,他们有没有孩子呢?如果有两三个稚龄儿女,他家的客厅就很难保持原来的整洁,地板上可能有奶嘴、洋娃娃、积木,或者一只童鞋,或者白纸上用口红画了一张血盆大嘴,标题曰“妈妈”。后院有一辆婴儿车,前门则有邻家的黄狗痴痴等待。客厅里的茶几靠在墙边,沙发的扶手是包上海绵的。孩子没有出场,我们已“看见”孩子。

“我看见春神了!”这是一句惊讶赞叹的话,抒情的成分大于叙事。春神是看不见的。我们听见鸟叫的声音忽然清亮圆润起来了,唱得很兴奋。而且爱唱的鸟一天天增加。我们看见燕子以巧妙的姿势用他的尾巴剪开空气,空气里有青草的香味,和一些可以做燕子食物的小虫。雨比细丝还细,只有在这个季节才会有这样温柔的雨,能把田里的土块湿透了,土块还不破开。不久,那连绵的山陵都着上绿色的披风,由山上一直绿下来,绿色的地毯铺到江岸,一望无际………我们只能看见这些,这些都是烘托。用比喻描写;

用烘托描写;

再用想像描写。古诗人描写明月用“皓魄”——洁白的精灵,如果说这是比喻,谁见过皓魄什么样子?这就违反了“以熟悉之事物喻陌生之事物”,可是描写的效用仍然很大,因为事实上虽没有皓魄,想像中却可以有。

下面的例子可以说明想像的魔力。白居易用“大珠小珠落玉盘”、“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流泉水下滩”描写音乐,后来出现了“珠走玉盘、水行花底”的成语,用来形容美丽的声音。事实上,“珠走玉盘”的声音谁听见过?何以知道那声音很美?如果作一实验,珍珠在玉盘中跳动的声音可能并不悦耳。然而人们“甘愿”由珠玉之美去想像珠走玉盘的声音之美。西谚有“金苹果落在银网里”的说法,这句话在事实上只有视觉之美,想像中却兼有听觉之美。

再说“水行花底”。如果水流的声音不美,何以经过花底便美?如果水流的声音很美,何以经过花底更美?花影对流水的声音并不能增加或改变,只不过花是美的,人们“甘愿”水声也因之特别好听。这也是“想像”的作用。

由于文学欣赏者信任想像有时甚于信任事实,想像就跨出了比喻的范围。

https://www.cwzww.com https://www.du8.org https://www.shuhuangxs.com www.baquge.cc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