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个星系的中心天体是一颗型红矮星,光度和表面温度远比黄、橙矮星更低,有的甚至可能低于太阳的万分之一。
在这样的星系里,宜居行星与中心天体的距离相当接近,唯其如此,才能获得足够多的热量,避免被冰冻的命运。
也正因如此,这些行星往往会由于引力作用被潮汐锁定,朝向恒星的一面永远是白天,背向恒星的一面永远是黑夜。
最极端的情况就是形成“眼球行星”。永昼区域的液态水完全蒸发,惟余黄沙莽莽,或者岩浆海洋;永夜区域连大气都会被冰冻,形成一片苍白冰川;只有白昼与黑夜的过渡地带既不太冷也不太热。但即便是过渡地带,也很难形成生命。
故乡1星曾经是一颗死寂的眼球行星,不知过了多久,中心天体稳定下来,行星也形成了合适的大气,能够保有液态水,永昼半球形成广阔的海洋,永夜地区冰川融化,生命方才降临。
永昼区域,有机分子在海洋里漫无目的地漂浮着,偶然结合,意外形成了能够复制自身的rna分子、蛋白质,而后是dna分子。
经过漫长的演化,一种海陆两栖的软体动物走上了该区域食物链的顶端,后来被逻各斯命名为波尼拉。
自从来到这个世界,波尼拉就开始了苦难之旅。
在它们眼里,巨大的红矮星永远高悬于天际,天地暗红,由于受到恒星强大引力的拉扯,滚烫的海洋高高隆起如同山丘,强烈的辐射、极高的温度反复折磨着它们。
一旦红矮星耀斑爆发,变为深蓝色,强烈的紫外辐射就会瞬间杀死几乎所有生命。
波尼拉得以在这个暗红地狱立足,坚韧又变化多端的猩红细胞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那是一种耐高温高压和强烈辐射的细胞,同时具有超级活性,特殊的结构使之能够经受快速剧烈的改变而不受损伤。
原始波尼拉呈暗红色,像脏兮兮的泥团,体型不等,虽然拥有三只眼睛,但在光线昏暗的环境中,它们的视力并不好,主要依靠居中的那一只眼睛感应红外辐射。
它们的神经网络结构很简单,主要通过一个名为原核的神经核团调控自身行为、储存信息。
原核容量有限,主要用来储存自身生物信息和部分重要记忆,余下的记忆会被定期消除,这使得它们的智能相当低下。
因为机体具有可分化性,不同个体可以相互融合重组,它们的自我意识也非常淡薄。
那个时期,原始波尼拉最厉害的技能就是拟态,并且已经发展出了真假两种拟态模式。
不过,拟态的过程格外缓慢,失败的风险也很高,即便有幸成功,也可能导致认知失衡、精神错乱,是一种较为极端的保命措施。
次厉害的技能是非语言交流。它们既可以使用原核信息素进行直接、简单的信息交换,也能够通过物理接触建立神经网络连接,从而完成无损信息传递。
繁殖能力也算是它们的强项。该时期,它们雌雄同体,可以通过异体受精或自体受精产卵繁殖。
“原始的波尼拉像是某种海洋凝胶,生命力极其顽强,智能极其简单,附着在海底,被海浪冲上陆地,经年累月都没什么变化,生存艰难,充满痛苦,又乏味至极。”周不渡总结道。
越千江:“逻各斯探险家忽略了它们的智能,要么认为它们是自然的一部分,类似于苔藓砂石,要么认为它们是一种病菌,但也没什么特别之处,毕竟,在充满水元素的环境里,几乎样样东西都能要了逻各斯的命。”
没错,数十万年后,逻各斯最先发展壮大,开始向外探索,与波尼拉发生了接触。
·
逻各斯诞生于故乡1星的永夜区域。
天空放电、酸性蚀刻溶液、重元素衰变产生放射性能量,一系列偶然的过程构成链式反应,促使地表多晶硅奇迹般形成了能够复制自身的pn结。
pn结是半导体器件最基本的结构单元,能够复制自身的pn结构建出最简单原始的硅基生命,就像dna——dna转录成rna、rna翻译成蛋白质、蛋白质帮助dna自我复制,无生命的物质组合成生命信息的物质载体,奇迹般获得自我制造的能力,生命因而形成;这个过程并不需要主观意志、智慧或者别的什么。
最初,原始逻各斯是长条环节状半透明含杂质的晶体,首尾均呈三角状,一端顶部长嘴,内有坚硬的牙齿,除此之外再没有任何器官,唯有体内电流,发出微弱的淡绿色荧光。
在这种条件下,它们只能通过体表皮肤感知声波,通过体内发出的电磁波交换信息,思维“透明”,新陈代谢缓慢,不能感光,没有时间概念。
它们的繁殖方式很单一,就是用牙齿对矿石进行打磨,完全复刻自身机体,因此,母体和后代具有完全相同的结构。由于感觉迟钝、行动缓慢,生殖效率极其低下,必须从成年开始就不停繁殖,直到牙齿磨损、自然死亡。
由于繁殖过程中的雕刻错误,它们意外创造出了信息中枢,可以对收集到的信息进行整合、分析,并通过天生高强的运算能力完成推演。
自此,复杂的智能成为原始逻各斯生存于世最大的优势。
它们开始带着目的设计、改造自身的感觉器官。
通过首尾互换,让原来的进食腔成为排泄腔,在头部生成新的进食腔、发声系统,能够感光、识别红外辐射的顶端单眼。
https://www.cwzww.com https://www.du8.org https://www.shuhuangxs.com www.baquge.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