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浪小说

子浪小说>印光法师白语解释 > 第4章 五戒心法(第1页)

第4章 五戒心法(第1页)

心杀的罪恶,在孔子和孟子的教导中被称为不仁,没有同情心。在耶稣和墨子的教义中被认为是不能忍耐,不是博爱。在佛教的教义中认为是不慈悲,制造恶的因果。这种罪恶带来的祸患可以导致人们之间的爱减少,社会风气变得淡薄,国家的凝聚力减弱,甚至引发各种战争和屠杀。因此,修身养性之道,不仅要禁止身体上的杀戮,更要重视心灵上的不杀。

《五戒心法》

周秉清居士着

第一戒:心不杀

第二戒:心不盗

第三戒:心不淫

第四戒:不起妄念

第五戒:不饮酒

第一戒:心不杀

什么是杀?凡是直接或间接地伤害人的生命、损伤人的身体、或者断绝人的生存机会的行为都称为杀。如果能够做到不对人和物伤害其生命,不损伤其身体,不断绝其生存机会,无论是直接还是间接都不做这些事情,这才叫做不杀。

然而,有时候虽然对人和物还没有实际的杀戮行为,但在内心深处、独自一人时、在片刻之间,一个念头突然出现,想要伤害人或物,或者想要对人或物不利,或者是想要报复人或物,即使那时杀戮的行为还没有形成,但杀戮的念头已经隐藏在那里。将来对于人和物之所以敢于发动攻击,轻易采取行动,忍心伤害,其实都是从那一刻的一个念头开始的。因此,当这个念头产生的时候,虽然没有实际行动上的杀戮,但实际上已经构成了心理上的杀戮。

身体上的杀戮罪恶发生在后,心理上的杀戮罪恶发生在前。身体上的杀戮罪恶明显,心理上的杀戮罪恶隐蔽。身体上的杀戮罪恶容易防范,心理上的杀戮罪恶难以控制。身体上的杀戮罪恶有限,心理上的杀戮罪恶无限。

心理上的杀戮罪恶,在孔子和孟子的教诲中认为是不仁,没有同情心。在基督教和墨家的教义中认为是不能忍耐,不是博爱。在佛教的教义中认为是不慈悲,制造恶的因果。这种罪恶带来的祸患可以使人们之间的爱心减少,社会风气变得淡薄,国家的凝聚力减弱,甚至引发各种战争和屠杀。因此,修身养性之道,不仅要禁止身体上的杀戮,更要重视心灵上的不杀。

遵守心不杀的人应该如何处理自己的心态呢?遇到不如意的人和物,应当宽容并原谅他们。遇到敢于违背我的人和物,应当忍受而不过分计较。应当想到人和物的行为,可能是由于无知而陷入错误,而我自己也有偏见,不一定完全合理。如果能够随时思考这些问题,那么愤怒的念头就会消失,杀戮的心思也会平息。

遵守心不杀的人应当明白杀戮的念头确实有因果关系。因为爱别人的人会受到别人的爱,尊敬别人的人会受到别人的尊敬。如果相反,那么伤害别人的人也会被别人伤害。伤害别人是因,被别人伤害是果。因果相随,迅速产生影响。这是比较明显的、容易看到的结果。遵守心不杀的人应当知道,杀戮的行为不一定都需要用刀枪棍棒,往往一句话、一个小动作,在当时可能只是为了满足自己的心意,或者只是随声附和,原本并没有想到会伤害到别人的生命,但是因为自己的一言一行的影响,最终导致对方的生活破败,生机断绝,最终走向衰败。因此,造成这种祸害的主要原因,以及随之而来的报应,都应当归咎于自己。

另外,遵守心不杀的人应当明白,残忍杀戮的痛苦并不因对象的不同而有区别。我爱生命,动物也爱生命。我知道痛苦,动物也知道痛苦。我渴望安全,动物也渴望安全。为什么现在放纵自己的欲望,随自己的意思,发泄自己的怒气,给它们带来伤害和痛苦,甚至毁灭性的打击呢?要知道,动物之所以愚笨弱小,容易被人控制和伤害,实际上是由于它们在过去无数世中造作了大量的罪恶,因此智慧逐渐消失,福报逐渐减少,最终堕入畜生道,遭受无尽的痛苦。如果我们现在再犯这样的罪恶——最大的杀戮行为,那么未来的堕落和沉沦也将降临到我们身上。因此,遵守心不杀的人,对于人和物的生命,应当随时随地抱有保护之心,产生同情之心,升起怜悯之心,发起慈悲之心,让这种情感充满整个世界。由此推广开来,才能爱护大众,造福民众,惠及万物。所有爱护人和物的美好行为,都应该用心去做,这样仁慈的政策就能遍及宇宙万物,有什么杀戮的命运是无法逆转的,人心的不良善呢?

有人说:司法系统需要通过惩罚一个人来警示其他人,不可能完全不杀。怎么办?回答说:这里有两个前提条件:一是不完善的法律必须寻求改进,使其符合天理人情。二是执政者应当努力教育和养育人民,使人民不至于陷入犯罪。这两点是管理人民的基本职责。如果能做到这一点,而人民仍然违法,那么司法人员当然应该依法执行,但如果了解情况,应当悲悯而不高兴。如果能够有这样的态度,就已经接近于不杀的理念了。

又有人说:军事将领的重要任务是铲除暴乱,保护良民,更是不可能完全不杀。怎么办?回答说:制作武器的人唯恐武器不伤人,所以在选择职业之初就应该谨慎。一旦成为军人,每一个命令、每一次指挥都与许多人的生命息息相关,怎能不格外小心?关键是以不随意伤害任何一个人、动物、植物为原则。只要将领们慎重选择士兵,严格明确纪律,平时多加训导,战时多加约束,无论战争胜利与否,都要禁止骚扰和残暴行为。如果能有这样的态度,即使执行杀人的任务,其消除残暴、停止杀戮的心愿也能被天地所见证。从前邓禹率领百万大军,自己说每时每刻都在注意,不敢随意杀人,天道好轮回,他的后代一定会有兴盛的人。果然,邓禹的子孙世代显赫,有30人被封为公侯,16人担任大将军以下的职位,14人担任中二千石的官职,22人担任列校,州郡的牧守更是数不胜数,孙女和曾孙女都成为了皇后,延续了十几代不断,积累的善行带来了吉祥,难道会错吗?

还有人说:人类饮食,世俗宴会,长久以来都有宰杀烹饪的习惯,似乎也不能完全避免杀戮。怎么办?回答说:不杀小生命,不踩踏昆虫蚂蚁,通过吃素食来保持健康,近世那些根基深厚、智慧超群的人已经很好地做到了这一点,当然可以作为榜样学习。暂时做不到的人,所需的肉类等食物,应首先禁止在家里杀生,除此之外,因为个人特别要求而杀的不吃,亲眼见到被杀的不吃,听到被杀的不吃,这样做在饮食健康、朋友交往、工作生活等方面都不会有障碍。如果能够这样做,也可以暂时培养不杀生的心态,稍微减少一些杀业。

第二戒:心不盗

什么是盗?凡是物品,哪怕是一点点微不足道的东西,如果不是我应该拿的,而我却拿走了,这就叫盗。什么是不盗?凡是对于物品,哪怕是一点点微不足道的东西,如果不是我应该拿的,而我从来都不拿,这才叫不盗。

然而,人们在公开场合不敢做出偷盗的行为,有时却会在私下里偷偷进行,以为没有人看见,稍不克制,偷盗的行为就在私底下形成了。一旦习惯了在私底下偷盗,时间久了,也会敢在公共场合偷盗。

偷盗的行为有时并不是故意的,而是无意间形成的,人们常说这是无意之过。如果不经常自我检查,偷盗的行为就会在无意中频繁发生。一旦习惯了无意中的偷盗,时间久了,就会变成有意的偷盗。另外,偷盗的行为有时还没有付诸实践,只是停留在思想上。人们认为这只是偶尔想到而已。然而,如果不加以克制,偷盗的念头就会深深扎根于思想中。一旦思想上的偷盗成了习惯,时间久了,就难免会付诸行动。而且,偷盗的行为往往大的被认为是可耻的,而小的则被忽视,人们认为小事无妨。然而,如果不经常自我检查,偷盗的范围就会从小变大。既然偷盗的行为都是从小变大的,那么小的偷盗行为怎么能轻视呢?

由此可见,偷盗的罪恶虽然最终表现为大的行为,但实际上是从小的行为开始的;虽然表现在身体上,但实际上是源于内心的。因此,身体上的偷盗是结果,心理上的偷盗是原因。如果造下了偷盗的原因,必然会结出偷盗的果。身体上的偷盗是果实,心理上的偷盗是种子。如果留下了不良的种子,必然会长出不良的果实。身体上的偷盗是明显的罪恶,心理上的偷盗是最初的恶念。如果不从一开始就铲除恶念,最终一定会受到明显的惩罚。因此,修身养性之道,不仅要禁止身体上的偷盗,更要重视心理上的不盗。

心理上的偷盗应当戒除,理由有四:一、凡是不属于自己的东西而拿走,就是不义。多行不义就会引起争斗,争斗会导致家国的祸乱。二、凡是不属于自己的东西而拿走,就是无耻。无耻的人会无所不为,而正直的事情却什么都不做,必然会丧失廉耻,败坏道德,败坏风俗,对社会风气和国家政治造成严重的危害。三、凡是认为物品微不足道,且别人不知道,而产生偷盗的念头,就是在暗处丧失品行,欺骗自己。自甘丧失名节的人,不会珍惜他人的名节,也不会培养他人的名节。能够容忍欺骗自己的人,也会容忍欺骗他人、家庭、朋友,乃至全国的人民,为了自己的私利,即使祸及百姓也不知羞耻。四、凡是产生偷盗念头的人,大多是因为贪图身外之物,认为这些东西可爱。宫殿、车辆、音乐、美色、财物,得不到就追求得到,得到了还想更多。一旦有机会获取,就会见利忘义。其实,人的生活需求只是为了维持生存,粗糙的食物可以抵御饥饿寒冷,过度追求反而会损害福报。如果能知足常乐,即使贫穷低贱,身心也会安宁。如果一味贪婪,即使富有显贵,梦中也会劳心妄想。况且,号称百年之身,不过几十个寒暑,生命短暂,死后一切财物都会归于他人,尸体埋葬在泥土中,骨头也不是自己的。贪多务得,过去的都已成空,取精用宏,现在又在哪里?回想几十年,万事皆成泡影,所遗留的不过是将清净的本心扰乱,使精神疲惫,最终精竭气衰,神尽命丧,只能带着不安的魂魄和贪盗的意识离开,再次在生死轮回中漂泊,多么可怕,多么悲哀!这些都是贪欲对本心的侵害,心理上的偷盗的危害是无穷的!

因此,戒除心理上的偷盗,应当知道即使是微不足道的不义之财也是可耻的。如果能认识到这一点,就会更加觉得大额的不义之财更加可耻。这样,就能与世无争,争斗就不会兴起,混乱也就无从谈起。

戒除心理上的偷盗,应当知道取非己有的念头,虽然看似不被人察觉,但一旦根深蒂固,未来的一切偷盗行为都会从中萌芽。如果能意识到这一念头的不义并及时铲除,就能更加清晰地认识到其他行为的不义而避免犯错。另外,戒除心理上的偷盗,应当知道一个念头的偷盗,就是一个念头的罪业。这种罪业障碍很深,报应很远。心理上的偷盗,即使白天没有行动,梦中也可能出现。虽然现在看似消失了,但将来仍可能重新出现。今生可能忘记了,来世可能会显现。如果能认识到心理上的偷盗如此可怕,怎么敢轻易放纵一个不义的念头呢?

戒除心理上的偷盗,应当如何处理?当偷盗的念头刚一产生,就应当意识到这是心毒,立即感到羞愧并制止。即使非常需要,如果不是义所应取,也要誓死不为。物品哪怕是一点点微不足道的东西,一旦产生了贪爱之心,就应当立即舍弃,要用勇气断绝,用毅力坚持。

https://www.cwzww.com https://www.du8.org https://www.shuhuangxs.com www.baquge.cc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