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浪小说

子浪小说>中华优秀文化包含 > 第9章 五代两宋时期的绘画艺术(第4页)

第9章 五代两宋时期的绘画艺术(第4页)

-文化内涵丰富:借锦鸡的形象和题诗,表达了儒家的儒家观念,如“鸡有五德”(文、武、勇、仁、信),体现了当时社会的文化价值观和审美取向,丰富了作品的文化内涵。

-审美感染力强:画面精美细腻,色彩鲜艳和谐,所营造出的生动场景和意境能够迅速吸引观者的目光,引发情感共鸣,给人以美的享受和强烈的审美冲击。

影响

-对花鸟画发展的推动:代表了北宋时期工笔画的巅峰水平,其创作手法和风格为后世花鸟画画家提供了重要的借鉴和范例,促进了工笔花鸟画的不断发展和创新,如南宋的林椿、林椿等李迪深受其影响,在构图、造型、设色等方面都继承和发展了北宋花鸟画的传统。

-对文人画的影响:诗书画印的结合方式为文人画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后世文人画家更加注重在作品中融入自己的诗文、书法和印章,以表达个人的情感和思想,丰富了绘画的表现形式和文化内涵。

-文化传承的意义:作为中国绘画艺术的瑰宝,《芙蓉锦鸡图》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它的流传和传承对于研究宋代的社会文化、艺术审美以及绘画发展历程都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以下是对《雪竹图》(传为五代南唐徐熙创作)的具体解析:

创作背景

-画家风格与选材偏好:徐熙以花鸟画着称,多画江湖乡野之物,野逸味浓。他的作品常以寻常的花木、禽鱼、蝉蝶、蔬果等为主体,甚至汀花野竹、蒲藻药苗等不为人所注意的题材,都是他绘画的好素材。《雪竹图》以雪后高寒中的枯木竹石入画,体现了他对自然景物的独特观察和选材视角。

-思想情操的隐喻:竹在中国文化中具有淡雅高洁的象征意义,被称为“岁寒三友”之一。徐熙通过此图以竹入画,可能隐喻着作者“豪爽旷达,志节高迈”的思想情操,是其个性人格的表达。

-时代的艺术氛围:五代时期是中国绘画发展的一个重要阶段,花鸟画逐渐走向成熟。当时的绘画注重对自然的观察和表现,追求写实与意境的营造。徐熙在这样的艺术环境中,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绘画风格和创作理念,《雪竹图》是其艺术风格的典型体现。

创作手法

-独特的墨法运用:此画独特的表现技巧打破了花鸟画勾线晕染的一贯传统。先用接近于水的淡墨写出竹子的干、枝、叶,以及杂树和石头的大概形态;然后用浓浓淡淡的墨笔和水笔以尽可能少的遍数在一个较浅的调子里画其层次关系;待墨干后,用较重的墨沿物象轮廓晕染物象之外的部分,浅色的物象在深色背景的衬托下显得格外地白,以此表现积雪。竹叶和竹枝用极淡的墨笔写出,再用浓墨提结构处;竹干先用淡墨画出外形,再用浓墨粗笔点竹节处,再用水笔向下晕染。

-巧妙的衬托手法:对于石头的处理,并没有用线勾轮廓及结构的痕迹,也没有常用皴法的影子,而是靠压深背景底色来衬托出其外轮廓。石头内部先用水把绢稍稍打湿,再用极淡墨皴,再用稍淡墨皴,再用微浓墨皴,层层加笔皴成,有皴痕而无笔迹,水墨交融,生动地表现出了积雪的效果。树干的表现方法和石头大致相同,只是后面几遍的皴笔墨色更枯更浓,呈现出苍润而古雅的质感。树叶则是用淡墨染出大概,再用秀劲的笔法勾勒其叶筋,破笔点其虫洞,极尽冬日残叶的形态之美。

特点

-写实与提炼的融合:给观者的第一感觉是无比的写实,好像是对客观自然的再现。然而,仔细观察会发现所有物象造型都是经过艺术家高度提炼出来的,洋溢着外形之美,极尽形态之变。例如,画面中竹子的形态各异,有长有短、有粗有细、有曲有直,包括断竹的各种形态,都是画家从大自然中提炼创造出来的。

-独特的构图方式:

-运用三角形稳定性构图:前景的立石位居正中虽呈“S”形向上,但左右靠着的较小石与大石形成等腰等边的正三角形,起到了基石性的稳定作用,同时石头的大小错落和外形起伏变化又使整组三角形稳中求险,富有生动的变化。

-局部取景法:所描绘的是雪日的竹子,只截取了竹子的一个局部,却把竹子表现得栩栩如生。一棵弯曲的枯树也只取下半部分,树的势态往画外冲,又靠上方的树叶把势收回于画面之中,使画里画外产生了微妙的联系,让人产生无限遐想。

-对称性构图:从前面的斜坡与石头,左边外弧形的树干与右边外弧形的竹干,以及中间高耸挺立的竹子等都能看出对称性的特点,但这种对称是很微妙的,如竹子的直而不直,对称而不对称;外弧形的对称中有内弧形的对称等,其妙在物象之间充满着势态的呼应传情,折射出画家心性的流露。

-强烈的视觉冲击力:从势态上看,画面势态由下方地面开始,以由下往上冲出画面之势取得强烈的动感势态效果。中间三棵竹子冲出画外稳住大势态的发展趋势,其他物象以此为核心顺势往上,加强了势态的视觉冲击力。尤其是杂树、石头和最高的一株秃头竹子都呈“S”曲线形,充满动感与力度,在曲与直的对比中产生无限美感。所有物象都保持向上生长的态势,就连没有生命的石头都有一种昂首挺胸竭力向上生长的气势,赋予了顽强的生命力。从疏密上看,画面中的物象被划分为上下两大块面,下面一块面积最大且最密,上面一块次之,形成大疏大密的对比关系。密的地方又由大小不等的块面组成,有条不紊,密而不乱。大疏大密里面又包含有小的疏密关系,如画面左上方的几片树叶也有着明显的疏密对比,中间的三株大竹子左边两株聚,右边一株分散,这些微妙的疏密对比是画家精心提炼的结果。物象密的地方背景墨色压得最深,显得密不透风;中间是整幅画面最疏的地方,只有草草几根竹干把画面分成几个大小不等的空当,疏的地方物体少且背景墨色也用得很淡,大密大疏的处理使画面变得更加空灵与幽深。

优点

-艺术创新:在绘画技法和构图上都有创新之处,突破了当时花鸟画的传统模式,为后世花鸟画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例如其独特的墨法运用和构图方式,展现了画家对绘画语言的独特探索和创新精神。

-意境营造:成功地营造出了一种雪后严寒中枯木竹石的独特意境,既体现出大自然的严酷之美,又展现了生命的顽强与坚韧。这种意境能够引发观者的情感共鸣,使人们在欣赏画作时仿佛身临其境,感受到那种寒冷与生机交织的氛围。

-情感表达:通过对雪竹等景物的描绘,含蓄地表达了画家的思想情感和人格追求。画家将自己的心境融入到作品中,使作品不仅仅是对自然景物的简单描摹,更是情感和精神的寄托,体现了中国传统绘画中“以物抒情”“借景寓意”的特点。

影响

-对花鸟画发展的推动:徐熙的《雪竹图》对后世花鸟画的创作产生了深远影响。他的“落墨为格”的创作理念,促使很多传统画家在画雪竹时将以前偏重工笔设色顺利过渡到利用水墨淡彩,丰富了花鸟画的表现手法和艺术风格。其独特的构图和墨法技巧,也为后世画家所借鉴和学习,推动了花鸟画在技法和形式上的不断发展与创新。

-对文人画思潮的启发:徐熙的绘画风格和艺术主张对文人画思潮的兴起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他的作品中所体现的对自然的观察、对笔墨情趣的追求以及对自我情感的表达,与文人画的理念相契合。受徐熙野逸画派的启发,文人画思潮在花鸟画领域率先兴起,后来又影响到山水画领域,对中国绘画的整体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后世的模仿与传承:元初,许多文人士大夫继承和发扬了徐熙“师法自然”的写实精神,认可了他的画风以及艺术主张,出现了争相模仿徐熙画风的现象。如赵孟頫《兰竹石图轴》“用笔纤细,赋色浓郁”的绘画风格就有徐熙侧重“心境美”的影响痕迹,这一画风在元代绘画领域里得到了广泛推广。徐熙的《雪竹图》作为其艺术风格的代表作品,成为了后世画家学习和研究的重要范本,其影响在数百年间持续发酵,对中国绘画的传承与发展起到了重要的纽带作用。

《朝元仙仗图》是北宋初年道教壁画的稿本,以卷轴画形式流传至今。以下是对其创作背景、创作手法、特点、优点、影响的具体解析:

创作背景

-社会崇道氛围浓厚:北宋时期,统治者对道教较为推崇,宋真宗赵恒在位时大力提倡道教,大兴土木建筑道院。例如在汴京(开封)所建的“玉清昭应宫”,规模宏大,制度宏丽,耗费巨资且历时七年才完工,还设立了如“会灵观”等道教宫观,并在全国范围内改道观、立官职,给年老退职的侍从大臣授予道教官衔和俸禄。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道教题材的绘画作品大量涌现,《朝元仙仗图》便是在此时期为玉清昭应宫创作寺观壁画所绘制的小样。

-画家道释画专长:作者武宗元擅画道释人物,他出生于河南白波(今河南孟津),家世业儒,以荫得太庙斋郎,官至虞部员外郎。他曾为开封、洛阳各寺观作大量壁画,在当时的画坛颇具声誉。如他在洛阳上清宫画36天帝,将赤明阳和天帝画成太宗赵光义的形象,曾使得宋真宗焚香礼拜;在嵩山天封观也有他与王兼济对画的出队、入队图等,其作品气势非凡,得到众人称赞。

创作手法

-精准的线条运用:画家运用长垂流畅的线条来描绘人物的形态和服饰。线条严谨、简练且流畅,有的线长达几米,能够细腻地表现出人物的轮廓、衣褶以及各种细节。例如对于人物稠密而重叠的衣褶的描写,通过线条的组织和穿插,既展现出衣物的层次感和质感,又能体现出人物的动态和姿态。

-面部表情的细腻刻画:能用各种不同的线来表现面部表情,对于眉眼的描绘尤为有神,皱眉肌的变化以及眼睛与其他各部的关系都处理得准确巧妙,从而使同样严肃的面孔上能显示出各种不同的个性特征,让人物形象更加鲜活生动。

-人物布局与构图:人物安排参差有致,繁而不乱。画面中人物众多,但通过巧妙的布局,使他们相互之间既有呼应又有变化。例如在人物动态一致、服饰大致相似的人群中,通过微小的转侧和顾盼等动作,让人物之间产生互动和联系,增强了画面的整体感和节奏感。同时,在构图上注重整体的整齐与局部的变化,避免了单调和呆板。

https://www.cwzww.com https://www.du8.org https://www.shuhuangxs.com www.baquge.cc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