着倒V字形石子地的边缘向上,却长出了二条矮小的松木林,右边的一条格外茂盛些,到下面一点就与右侧山体上的松树连成了一片松树林了;倒V字的碎石子地带中,也稀疏地长出了些矮小的松树;山体脚下茂盛的松树林又与右侧山体上松树林连成了一片,苍翠欲滴。屹立在拉什莫尔山顶部突出位置上的总统巨像,头顶一片蓝天,飘动、变化的白云,像一朵朵祥云一样环绕在四周;四位总统的雕像,神采奕奕,目光炯炯,栩栩如生,眺望着远方,似乎与我们同在关注着美国和世界的发展,历史的进步!
四位总统,华盛顿,是联军总司令,亲手缔造了自由民主、充满活力的美国,以后就任美国第一任总统,被美国人尊之为“国父”;杰斐逊,是举世闻名的“独立宣言”的起草人之一,美国第三任总统,在任期间向法国购得了路易斯安那地区,使美国当时的领土面积增加了将近一倍;林肯,是美国第十六任总统,在任期内,1861年通过发动为期4年的美国南北战争,捍卫了美国联邦政府的统一。同时,从根本上废除了奴隶制;罗斯福(或称老罗斯福,以区别于二战期间任职的小罗斯福总统),他是第二十六任美国总统,一般人对他都不很熟悉,在任期间促成了巴拿马运河的建设,推动了劳工保护和一系列经济改革措施的实施,并获得过1906年度的诺贝尔和平奖。美国人很欣赏罗斯福总统,在1986年的大规模总统排名民意测验中,他名列第五;博格勒姆对他更是情有独钟。他当总统不像总统,在任期内,照样参加拳击比赛,甚至为此左眼受伤,视网膜脱落;卸任后,也不甘寂寞,又赴非洲、巴西进行探险旅行。为了整个画面的协调,他的雕像被安排在杰斐逊和林肯二位总统之间。四位总统的雕像,只有华盛顿的雕像是带胸像的,而且头部是圆雕,从衣领部分逐渐向浮雕过渡;其余三位总统的浮雕像,颈部以下的横线是连贯的,隐去了三个人的胸肩,彼此融为一体,加强了雕像之间艺术意蕴的联系。
四位总统巨像的布局,不但要考虑形象搭配的艺术效果,更多是受制于山石内部暗藏的裂纹和瑕疵。石雕的构图,往往要根据随时发现的岩石内部结构问题,不断地调整。据悉1930年7月4日,即美国国庆节那天,华盛顿的雕像首先完成了;以后,杰斐逊的雕像,因岩层的内部问题,一变再变,直到1936年8月30日才告结束;林肯和罗斯福的雕像,分别完成于1937年和1939年;4座雕像完成后,雕像整体的艺术处理,以加强雕像彼此间的联系,使这组雕像更加协调统一,也颇费周折。工程未竟,格曾。博格勒姆于1941年3月仙逝人间,以后,小博格勒姆继承父亲的遗志,于同年10月份最终完成了这项举世瞩目的伟大工程。
总统巨像工程的艰辛和复杂,毋容置疑,明眼人一看便知:首先,这必须是露天的高空作业;其次,雕像的尺寸很大,面孔高度18米,鼻长6米,比埃及狮身人面像的面部还要大一倍;再者,拉什莫尔山的哈尼峰花岗岩特别坚硬,雕琢起来很困难,山体岩石内部看不见摸不到的内在裂纹和瑕疵,还造成雕像总体方案迫不得已地不断变动,使工程的施工难度,更是难上加难。但凡观赏过总统巨像的人,无不为之惊叹不已,景仰之至!
总统巨像的雕刻过程,凝聚着博格勒姆毕生的精力和心血。为了做到形神兼备,还原每一位总统活生生的精神风貌,制作石膏模型,他查阅了所有相关的绘画、摄影照片和介绍;在此基础上,再融合进自己的感悟和理解,活化了拉什莫尔山的四座总统雕像,将花岗岩雕像变成了真正赋有生命力的艺术品。
同时,巨像的雕刻过程,也无处不渗透着科学技术的力量。首先,山体巨像的制作,是按模型以1比12的比例,用仪器依照立体几何的计算方式放大施工的。其次,也是最主要的一点:对雕刻家来说,唯一可采用的造形技术,就是分割、清理石头,但是,分割下来的碎片是绝对无法还原的。对此不容败笔的雕刻艺术,博格勒姆曾考虑过放弃爆破技术;但面对坚硬得难以啃动的哈尼峰花冈岩,精湛的定向爆破技术又是唯一可取的实际操作方法。按当时的技术水平,经过精心的计算,爆破后的岩石较成品可做到只相差厘米。就是说,巨像的雕刻毛坯,可做到只留厘米的加工余量,以后再高空悬吊工作,精雕细琢,蚂蚁啃骨头,逐步完成巨像的雕刻工程。据悉整个工程曾经有过9次大的改动,采用爆破技术,移动、清理石头10余万吨。因此,有人称总统巨像是用炸药炸出来的,是科学与雕刻相结合的艺术杰作!真是谈何容易!
屹立在拉什莫尔山巅的总统巨像,托博格勒姆大师的手笔,灵气十足;顶天立地,风餐露宿,得日月之精华,真可以与日月争辉,与天地比寿!总统巨像,就是一部石刻的美国历史,一段因鉴赏必然会回顾到的光辉历程,把4位总统的丰功伟绩深深地铭刻在了每个来访客人的内心深处、历史的深处。瞻仰总统巨像,我们情不自禁地浮想联翩、心潮澎湃,缅怀过去,憧憬未来!
总统巨像可谓大了,但比起算不上大的拉什莫尔山来说,也还是小的,小得可怜;更不用提与大自然去相比了。巨像的雕刻制作,可以堪称是“前无古人”了,但决不会是“后无来者”的!恰恰相反,能人辈出,后来者必居上!
总统巨像,本身就是拉什莫尔山山体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是从山体中雕刻出来的,拉什莫尔山以总统巨像而名扬天下;同样,总统巨像依托拉什莫尔山山体而永存,自然而壮美!
2007年10月3日(星期三)
黄石国家公园
黄石国家公园
黄石国家公园是一个可以从来自世界各国的旅行者心中唤起敬畏情绪的大自然无尽藏的宝库。新西兰和冰岛以富有间歇泉而闻名于世,但相比黄石公园,自然就相形见拙,小巫见大巫了。黄石公园内,过去、现在和将来都活跃着火山现象和活动。大约2百万年前,再就是130万年前和64万年前,这里都发生过巨大的火山爆发。最后一次,即是距今最近的一次,喷发出将近240立方英里的碎石。公园现在的中心部分已经坍陷,形成了一个30X40英里面积的火山口或者说盆地。过去曾经引发过火山爆发的地下岩浆的热量,现在仍然是公园里的间歇泉、热泉、气洞和泥泉取之不竭的动力源泉。
黄石公园1872年3月1日建立,因为黄石河两岸岩壁俱为黄石,因而得名,是美国第一,也是世界最早设置的国家公园。它地处怀俄明州的西北部,并与蒙大拿州和爱达荷州接壤。园区面积3472平方英里,大于美国二个小的州,特拉华州和罗得岛州面积之和。黄石湖海拔2345公尺,是美国最大的高山湖。湖区面积352平方公里:宽23公里,长32公里,平均深度42公尺,最深处可达120多公尺。湖中盛产切喉鳟鱼。沿湖道路长达177公里,可以随兴观赏周边的湖光山色,宁静而开阔,气象万千。黄石湖的湖水通过黄石河流向南方,经墨西哥湾入大西洋。
7月17日下午4点钟,我们由东进口处进入黄石公园。途中沿着黄石湖的北岸行驶,望眼中湖水浩渺辽阔,横无际涯。天公不作美的是,竟然下起了小雨,阴沉下来。到钓鱼桥景点下车观光时,才下午5点钟,光线已经很暗,更兼毛毛细雨,摄影效果极差,大家游兴锐减,10分钟不到就都回到了车上。再说钓鱼桥现在已是名存实亡了:以往它是游客聚集垂钓的地方,而现在已明令禁止钓鱼。黄石河由此流向峡谷,每到夏天来临时,切喉鳟鱼总是会奋力游过钓鱼桥,回到黄石湖去产卵繁殖的,这也是游客们争相一睹的一个自然奇观。不过,阴天下雨的气候,人们自然也就没有这个兴致了。
高原地带的气候变化,也真是叫人捉摸不透,到下一个泥火山、硫磺洞景点时,天气又转晴朗了。过了钓鱼桥,路两边就可看到有着成片绿草成茵草坪的沼泽和湿地,并且随处可以看到团团袅袅升起的蒸汽;路旁山坡的绿草地上数十头牦牛,三五成群地在草地上吃草、游荡,对观光的游客视而不见、旁若无人。若是一头牦牛离群走到行车道上来,这可就是让驾驶员们最头痛、无奈的事了:不可撵、不可赶、只能停车任其悠哉悠哉地自行离去。偶尔,也可在草场中看到几头麋鹿。
在泥火山、硫磺洞景区,但见周围一汪汪泥沼般的煮沸泥浆,上面弥漫着腾起的热气,下面泥泡泡直翻,此起彼落,活跃的甚至跃向空中;也有些失去了活力的,不冒气、不翻泡了,俨然一个泥淖般的泥沼,但周围还是可以看到团团升起的蒸汽的。这一带地方,游客行走的观光路线都铺设了木制的栈道,以确保大家不会误入歧途,踩着“地雷”。在一条栈道的拐角处,有一个直径1米多的“黑龙洞”,洞里的“龙口热泉”吐气仿若活龙。据说1994年12月以后,已略转趋安静,但洞口隆隆的骚动声仍是不绝于耳的,热气棉絮云般地直往上冒,升腾3、4米高后才逐渐漫衍开去;而且,像是在积蓄力量一般,隆隆骚动的气喘声,由小而缓慢,逐步变得大而急促,以致于最后发出一阵短暂的龙吼般的啸叫声,然后再循环,周而复始。事实上,从黄石湖畔开始,我们就已经进入了黄石公园的火山口区域,“陷阱”、“地雷”多多!
接着,我们去了峡谷区的下瀑布,只见水由旁边的峡谷中,80度急拐弯奔涌而来,又向前方跌宕而下,一落千丈,雷声轰鸣,在空中翻起一片棉絮云似的急浪和水花。瀑布水量充沛,水质清洌,透明而泛着淡淡的绿色。遗憾的是,导游选择的观赏点很差,不是仰视的角度,不能观赏到瀑布“飞流直下三千尺”的壮观场面和气势;而是平视和贴身俯视的角度,毫无观赏瀑布的意境和感觉,充其量是观水而已。据悉下瀑布落差93米,如果观赏点合适,应还是一个不错的自然风景画面和镜头。
最后观赏的是大阶泉景区。它位于公园的西北角,紧邻北进口处。虽然时间已是下午6点半钟了,光线依然很好,天空亮堂,能见度高,真是极佳的摄影环境。一进该景区,首先看到的就是一滩色彩斑驳、已近干枯的泥沼,石灰白、土黄色、棕色、棕红色的色带杂乱地交错在一起,像煞是一个大的露天化学反应池;有些地方表面还汪着点水,衬着光亮,色彩就亮丽、斑斓多了。再往前走一点,泥沼里的水多起来了,倒又变成了一个彩色的五色沼了:淡绿色的底色上,杂乱、斑驳地点缀了些碎花般的淡蓝色、灰土色和中间色,周围还镶了一段棕红色和乳白色的边;泥沼边上生长的松树和灌木,早已是形容枯槁了,但发黑的枯干朽枝依然亭立着,并倒影在水中,别有风味。紧接着就到了大阶泉的中心地段:邻近道路的一段石灰岩热台阶,不规则、梯田般地向下坡下去,阶面呈现出以棕色为主色调的彩色画面:阶面像浇满糖霜的平台,而附着的不同藻类植物给分别抹上了薄荷绿、奶油黄、巧克力和橘子酱的色泽,色彩斑斓,同时阶面上还淌着潺潺的流水;阶泉靠近路边的坡路上,彩色画面地毯般地铺张开来,但粒度较大,有些绒面画的质感,坡路上亭立的几根枯树枝干,也使画面增添了点韵味;阶泉的另一边,则是一片乳白色石灰膏般不平坦的坡路。这样的景致,更衬着蓝天白云,远方青黛色连绵的山,很是绮丽!难道这也是美?大自然破败、萧条的美!火山爆发,人力所不可抗拒的自然灾害、从天而降的天灾人祸,在短期内给人们造成巨大的损失,肯定不会是件好事。但是,就历史的滚滚长河而言,又未必是件坏事!夏威夷大岛的火山爆发,使大岛的造地运动日以继夜地进行着,缓慢地改变着地球的生态环境,到底是件好事还是坏事?!人们拭目以待!月有阴晴圆缺,“盈虚者若彼,而卒莫消长也”,此之谓乎!
大约8点钟光景,我们又返回到公园中心地带的峡谷村就宿。
18日凌晨6点半钟出发,先在峡谷区观看了上瀑布。上瀑布落差仅33公尺,水势远逊于下瀑布。观望时虽也是俯视,但居高临下,俯视远方,上瀑布尽收眼底,少了些观赏瀑布应有的雄浑气势,如观“井底之蛙”,多了些袖珍的感觉。
以后,驱车向西南方向去间歇泉区。间歇泉区是地热奇景密集的地方,自南至北分为上、中、下盆地和诺瑞斯盆地。其中老忠实泉所在的上盆地最精彩;中盆地热泉色彩缤纷。参观时,行走在木制的栈道上,四处可以看到形形色色奇特、美丽的景致。
下盆地的彩颜盆是一个浓稠的泥泉,像一个特大的露天石灰膏池子,中间部分还在化着残存的岩石,冒着热气泡和泥泡,周边的泥膏已有些干裂,呈现出无数条的裂纹;当然,因为岩石中还会分解出其他不同的矿物质来,因而色泽各有差异,不是单一的乳白色,也有淡粉色的和青蓝色的。似乎好像是地热调制了多种颜料,可随时供艺术家们挥洒。至于气洞,就更是随处可见了。有间歇泉、热泉、泥泉的地方,同时都会有气洞来凑趣的:到处可见一团团袅袅升起的蒸汽。不过,观赏气洞,以远视为宜。漫步在间歇泉区的步行栈道上,周围色泽斑斓的泥沼似的地面,近处稀疏亭立着几株焦黑的枯树枝干,中间地带一圈狭小的绿洲似的草地上,疏密有致地生长着一些低矮的松树,远处腾起一缕缕炊烟般的热气:好一幅田家乐的景象,“墟里孤烟直”。
中盆地的七彩泉,笼罩在一片蒙蒙的热雾里,透过雾气可以看得见热泉绿得有些发蓝的色彩。据说热泉和它周边的色彩,都是靠细菌和藻类来装点、打扮的。水越热,则藻类颜色越淡。水温在摄氏75度时,黄色是主调;随着水温降低,橙、绿、棕色藻类便活跃起来。七彩泉最能鲜明地显示热泉与藻类互动的生命,不但池边地上五颜六色,就连上升的热烟,也会渲染藻类的红、橙、蓝和棕的色调,色彩缤纷。七彩泉后面的地面,则是大片棕黄色的泥沼。
上午11点钟,是当天推算上盆地老忠实泉喷发的一个大约时间。我们当然是提前20分钟就赶到了现场,先找位子坐下来,“守株待兔”。老忠实泉是上盆地最负盛名、名闻遐迩的一个间歇泉,它的水柱不是顶高,水量也不是最大;但自1870年被发现后,历年来,每天它喷发18—22次,从不教游客败兴而归,因而名之为老忠实。据说1947年后,老忠实泉似乎日趋老迈,喷发次数逐渐减少。现在它每间隔40……126分钟喷发一次,水柱106……184英尺高,时间一分半到五分钟。相比之下,上盆地的其他许多间歇泉,诸如名为城堡、雏菊、洞窟、河滨和巨泉等的,它们喷发的时间就不很稳定,难于估算,不敢保万无一失。因此,通常导游都是将游客带到老忠实泉去一睹为快,既靠得住,又省事,何乐而不为。更主要的是,时间的关系,其他的间歇泉通常就不做安排了。据说城堡泉喷射的园锥体最大;巨泉,1959年地震以后就已沉寂,一年难得喷发一次,但一旦喷发,水柱冲天76米,甚为壮观,等等。至于游客,对于间歇泉也就是点到为止,不会面面俱到地去一一观赏了。
老忠实泉是黄石公园地热奇景中的明星,几乎是所
https://www.cwzww.com https://www.du8.org https://www.shuhuangxs.com www.baquge.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