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在前面已经说过,倘若防御方在敌人一进入己方防守战区就攻击敌人,那么他就能在防御中进行一次从战术上来看纯粹是进攻的会战。但他也可以选择在敌人来到自己的阵地前面之后再发动进攻。在这样的情况下所进行的会战,从战术角度上看依旧是进攻会战,尽管它已带有某种条件。
此外,防御方还可以选择在自己的阵地上等待敌人发起冲锋,这时他可以选择用一部分兵力扼守本地区的防御,用另外一部分兵力反击敌人,抵御敌人的进攻。
在这里,我们当然可以假设,在防御中,因为积极还击因素和扼守地区的因素的变化,从而存在着不同程度与不同等级的防御。
对此,我们无法说明积极还击与扼守地区这两个因素会在什么样的比例下最有利于取得决定性的胜利,也无法说明防御究竟能够区分为多少等级。但是我们认为,要在防御会战中获得决定性的胜利,绝不能完全没有攻击计划。我们确信,攻击部分与战术上单纯的进攻会战相同,可以而且必然会带来决定胜利的一切效果。
从战略上看,战场只是一个点,而一次会战的时间也不过是一瞬间。在战略上产生作用的因素不是会战的过程,而是会战的结果。由此可见,如果任何防御会战包含攻击要素的确能够带来胜利,那么从战略运用的进攻会战与防御会战的角度来看,则几乎没有多大差别。我们认为确实是这样,不过,如果单纯从表面上看,则完全不是这个样子。
为了搞明白这个问题,为了阐明我们的论点,为了透过现象看本质,我们不妨设想一下防御交战的情景。
防御方在阵地上等待进攻方,为此,他选择了适当的地方并做了各种准备,他熟悉地形并在极为重要的地点构筑了坚固的工事,开辟修整交通线,部署火炮,在周围一些村庄修筑防御工事,为自己的部队找到了隐蔽的场所。
如果防御方在阵地的正面构筑一条或者几道平行的壕沟,设有障碍物,或者可以控制周围地区的制高点,从而让敌人难以接近,那么在双方为争夺核心阵地之前的各个作战阶段,在敌我双方在接触点上短兵交接消耗兵力时,防御方便能够利用这些阵地,以少量兵力杀伤敌军大量的兵力。
防御方两翼的依托点,能够有效地保证主力不受到敌军从数个方向发起的突然袭击。防御方所选择的隐蔽地形让敌军行动极为谨慎,甚至裹足不前,而防御方则能够凭借若干次成功的小规模攻击,给部队向新阵地且战且退的后撤运动争取时间。
防御方满怀满意的心情关注着在他面前正在进行的战斗。当然,防御方不会认为己方正面阵地上的抵抗力是无休止的,也不会相信己方的侧翼是牢不可破的,同时,防御方也不会奢望单凭几个步兵营或者几个骑兵连的成功的攻击就让整个会战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
防御方的阵地是纵深的,因为属于战斗队形的每个部分,从师到营,都配置预备队,以便应对突发状况和恢复战斗。
其在距离会战地区较远的地方,根本不会受到敌方火力攻击的地方,还配置了占总兵力四分之一到三分之一的一支强大的部队。有可能,防御方会将预备队布署在进攻方的迂回线以外(他有可能对我们配置阵地的这一翼或者那一翼进行包围)。
很明显,防御方打算用这支部队掩护自己的侧翼,防止自己遭到敌人深远的迂回攻击,而在会战的最后阶段,当进攻方的作战计划全部暴露出来,绝大部分兵力也已参与战斗,防御方便可以调用预备队来攻击进攻方的部分部队,对进攻方展开小规模的攻击战。在决定会战胜负的重要时刻,防御方的预备队往往会使用攻击、奇袭、迂回等战术,迫使进攻方选择放弃进攻。
这就是我们经常想象的防御会战,它建立在现代战术水平之上。在这种会战中,防御方往往会采取局部包围来应对进攻方的全面包围(这是进攻方用来增大进攻成功的可能性和使战果更辉煌的手段),即用己方的部队前去包围进攻方进行迂回运动的那部分部队。
然而,这种局部包围无法发展成进攻方所采取的全面包围,而只能达到让进攻方的包围不能产生作用的目的。所以,这两种包围的军队运动的形式往往是各不相同的。在进攻会战中,包围敌军时是向敌军的中心点行动,而在防御会战中,包围敌军则多少是从圆心沿半径往圆周运动。
在战场范围内与在追击的起始阶段,包围往往被当成比较有效的形式。然而包围之所以能够发挥作用,主要原因并不在于它具有这种形式,而在于只有进行最严密的包围,即在会战中可以极大地限制敌军的撤退时,它才有效。
但是,防御方的积极的反包围的目的就是要应对进攻方严密的包围。在许多情况下,这种反包围虽然不足以促使防御方获得胜利,但却足以保证防御方不会遭到严密的包围。
但是我们要承认,在防御会战中,这种危险(即撤退时受到极大限制的危险)是主要的危险。如果防御方无法摆脱这种危险,那么进攻方在会战中和追击的起始阶段中所获得的战果将会大幅度地增加。可是,这种情况往往只出现在追击的起始阶段,也就是到天黑之前这段时间。因为第二天包围就完成了,作战双方在这方面又恢复了均势。
不错,防御方有可能丧失最好的撤退路线,所以,他在战略上将继续处于不利的状态。不过,除了少数特殊的情况外,包围活动总是会结束的,因为它最初就只打算在战场范围内进行,因此,它不会也不能远离战场很远。
不过,如果说防御方最终获得了胜利,那么进攻方的情况又会如何呢?战败方的兵力将被分成数部,这在起始阶段是有利于撤退的,但是第二天敌情的紧迫会让战败方不得不集中兵力。
如果防御方获得了具有决定性的重大胜利并对敌军展开猛烈的追击,那么战败方便又面临着这样的问题——他无法将兵力集中起来,他将兵力分成数个部分的举动有可能会造成严重后果,部队会趋于崩溃。
以拿破仑为例,如果拿破仑赢得了莱比锡战役的胜利,那么分成数部的联军会导致联军的战略地位一落千丈。尽管拿破仑在德累斯顿并未进行真正的防御会战,但是他的进攻却具有由圆心指向圆周的形式。
谁都清楚,当时联军因为兵力分散而处境极为困难,联军是在获得卡次巴赫河畔的胜利后才摆脱了这种困难(因为拿破仑收到这个消息,就率领近卫军回德累斯顿去了)。
卡次巴赫河畔会战就是这样的战例:防御方在最后时刻转入进攻,采取了我们所说的离心方向的行动。因为联军的这一军事行动,造成了法国军队四处溃散,会战没几天,庇托指挥的师便成为联军的阶下囚了。
因此,我们得出结论,进攻方可以采用在性质上同进攻相适应的向心形式作为扩大胜利的手段。同样地,防御方也能够将在性质上和防御相适应的离心形式作为扩大胜利成果的利用手段(防御方所采用的这种手段,比防御方的军队与敌人的军队成平行配置时向敌人正面进行垂直攻击所取得的成果要大得多)。而且我们认为,上述这两种手段的价值起码是一样的。
就算我们在浩瀚的战史中很少看到防御会战所获得的胜利不如进攻会战所能取得的胜利那样巨大,但也无法证明关于防御会战同样能够取得巨大胜利的观点是错误的。
防御会战之所以没有取得像进攻会战那般大的胜利,是因为防御方和进攻方二者所处的情况并不一样。防御方不但兵力弱小,而且从总的情况来看,实力是较为弱小的。在大多数情况下,他无法这样认为:让胜利扩大为巨大的战果。所以,防御方只好满足于消除危险与挽救军队的荣誉。
因为实力弱小和进攻条件不利,防御方只能受到极大的限制。不过,有人却喜欢将这种因为防御本身带来的不利条件所造成的结果当成采取防御这种形式所造成的结果。于是,他们便对防御产生了误解,即防御会战只以抵抗为目的,而不以消灭敌人为目的。
我们认为,这种想法的坏处很多,它完全混淆了形式和内容本身。我们认为,采取防御这种作战形式获胜不但较为可靠,而且胜利的规模与效果可以同进攻时所取得的效果相同。只要拥有充足的力量与决心,那么,不但在构成战局的所有战斗的总的成果中是这样,在单个会战中也是如此。
https://www.cwzww.com https://www.du8.org https://www.shuhuangxs.com www.baquge.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