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浪小说

子浪小说>瓦房店的历史记录 > 茶马古道之陕南紫阳(第1页)

茶马古道之陕南紫阳(第1页)

紫阳历史悠久,文化积蕴厚重。很早以前就有人类在这里活动,新石器、商周、两汉时期都在这里留下了很多遗址。紫阳商代属庸国,春秋属巴国,战国后期属楚国汉中郡,秦时属益州汉中郡西城县,东晋至南北朝时在今县境内先后置宁都、广城、汉阳三县,唐初并入山南东道金州西城郡,明正德七年(1512)始设紫阳县。

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使紫阳生物资源异常丰富,尤其是茶叶、蚕桑、柑橘、杜仲、桐油等在全国久负盛名。这里是中国最古老的茶叶种植区之一,产生了中国最早的贡茶。《华阳国志·巴志》对紫阳茶区、茶叶有了准确的记载:“其地东至鱼复,西至僰道,北接汉中,南极黔涪。土植五谷,牲具六畜。

桑蚕、麻苎、鱼、盐、铜、铁、丹、漆、荼、蜜、灵龟、巨犀、山鸡、白雉、黄润鲜粉,皆纳贡之。其果实之珍者,树有荔枝,蔓有辛蒟,园有芳蒻、香茗。”这是关于茶的最早记载,其中荼和香茗即指茶叶。陕南汉江中上游曾是古代巴人生活的地方。

千年茶事绵绵不绝。唐宋至清,紫阳茶年年入贡遂成天下名茶。《新唐书》记载的金州土贡有麸金、茶芽、椒、干漆、麝香、杜仲等。茶芽就是被称为“山南茶”的紫阳贡茶。陕西省档案馆珍藏的《大清征茶令》因是记录紫阳贡茶的历史物证,而成了镇馆之宝。

传说神农氏日尝百草,中七十余毒,得茶乃解。原本用作药物的茶叶在东汉佛教传入紫阳期间,由僧人坐禅兴起了饮茶之风。一片神奇的叶子竟然影响到了国家政治、经济乃至文化的发展,让人惊叹不已。从大唐帝国的茶文化、茶马互市催生的中国第一条茶马古道,也在湮没千年后的发掘中重现辉煌。

始于唐代的茶马贸易,宋、明两代的“茶马法”同紫阳茶的发展和远销有着密切的关系。自西汉至唐中叶近千年时间,茶树的栽培和茶的饮用已风靡全国,并传入大西北少数民族地区。唐贞元末年开始的中原与西北少数民族的茶马贸易,“时回纥入朝,始驱马市茶”。唐大和九年(835),正式施行榷茶。以紫阳为代表所产的“山南茶”源源不断地进入长安市场,更多远销到大西北(包括今天的甘肃、宁夏、青海、新疆等地),甚至伴随着丝绸之路走出国门到达中亚、西亚、欧洲和北非等地。茶叶从产地出发的旅程演变成今天闻名于世的茶马古道。紫阳作为陕南茶主产地成为陕甘茶马古道的发源地。

明初,“茶马法”成为关乎国计民生的基本国策。茶马贸易达到全盛。陕甘茶马古道主要路线为:从紫阳、汉阴、石泉到西乡,再过洋县、城固、汉中,然后分为两路,一路从勉县到略阳,进入甘肃徽县,然后到古河州临夏;一路走留坝、凤县,经甘肃两当,到天水后,又分两线,一线上临夏,一线经清水到达庄浪等地。到临夏的茶叶,一线到兰州,上丝绸之路;一线上“唐蕃古道”,即青藏线茶马古道,入藏。

茶马古道带动了沿途各地的商业繁荣。每年农历二月半后,紫阳各茶区开始采摘茶芽,云雾氤氲的茶山之上茶歌飞扬。紫阳民歌中的《顺采茶》《倒采茶》就生动地反映了男女老少的劳动场景。紫阳茶的传统制法为晒青,根据采茶先后,可分为“雨前毛尖”“惊蛰蔓芽”“春分雀舌”以及清明前后的“细蔓子”和“粗蔓子”。“雨前毛尖”产量最少且弥足珍贵。

紫阳全县都产茶,以汉江和任河谷地的焕古(宦姑滩)、瓦房店、蒿坪河三个茶区产量最多,为重要的茶叶集散地。因宦姑滩所产茶叶品质出众,茶色既艳,茶味亦美,故民国以前,紫阳县向外销售的茶叶包装桶上均印有“紫邑宦镇”四字。

紫阳县城西南十里的瓦房店,是任河和渚河的交汇之地,上通巴蜀,下接荆湘。便利的交通条件和繁忙的茶叶贸易,使之成为商旅辐辏的繁华市井。民国时期有西北五省六馆共计十七家会馆云集于此,追逐由茶叶等山货带来的惊人利润。保留至今的有北五省会馆(山陕会馆)和江西馆。其中山陕会馆主要经销茶叶,会馆建筑雕梁画栋,豪华气象彰显了雄厚的经济实力,也反映了茶叶经销的巨大规模。茶叶在经过采摘、制作、收购、挑拣、包装等工序后,一袋袋麻制茶包、一桶桶麻纸茶篓等待从水路或陆路起程。

陆路从瓦房店出发,用马驮或人挑篓背,经关垭子进入红椿坝,翻罗家店子进入尚坝,过羁马庄进入汉中镇巴县的巴庙、碾子垭,再进入西乡县腊西坝、茶镇,最后到达南郑县十八里铺。这条路径大致十日可到达,且比较稳当,不至于有损失或因潮湿而毁坏,但运费较水运高出不止一倍。水路则溯汉水经石泉、洋县,船运至十八里铺。水路时间较长,上水最少要二十日以上,沿途险滩较多,易生危险,且茶叶容易受潮变质。所以,紫阳新茶上市为获高价多从陆路运销。运输茶叶使沿途每三四十里形成一个集镇,“其民昼夜治茶不休”,已经达到“男废耕,女废织”的程度。尤其是十八里铺这一水陆码头已成为明清陕南最大的茶盐互市市场。

茶马古道促进了紫阳和外界的经济文化交流。流传久远的紫阳民歌中有大量的反映茶事活动的内容。“幺妹子生得嫩花花哟,好像一棵清明茶哟”歌颂的就是这种在劳动中产生的美妙爱情。明清两代,以鄂、川、湘、皖为主的大量移民迁入陕南垦荒,带来了先进的茶叶种植和制作技术。人口迁徙所带来的文化融合和地域特色,决定了紫阳不仅有秦楚文化的沉淀,也有巴蜀文化的烙印,反映到紫阳民歌当中,形成了紫阳民歌北地南腔、南北融会的特点。其中大量移民是从茶马古道进出紫阳的。2009年,前来紫阳寻根的甘肃朱氏家族,极有可能就是明朝万历年间经茶马古道走出的紫阳先民后裔,如今已繁衍至四五千人之众。

紫阳茶在种植、制作、运销、饮用过程中,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茶文化。1988年,紫阳被发现是全国第二个富硒区,紫阳茶也因为天然富硒而身价倍增。紫阳槠叶种是全国名茶种,现代的茶叶制作由晒青法发展到炒青,开发出“紫阳毛尖”“紫阳银针”“紫阳翠峰”“紫阳碧螺春”等多个品牌,获得多个国内国际大奖。2009年在农业部举办的“首届中国产品区域公用品牌建设论坛”上,“紫阳富硒茶”公用品牌,以7。04亿元人民币的身价名列中国茶叶类公用品牌第九位、西部地区茶叶类公用品牌价值第一名,从而再次奠定了紫阳茶的名茶地位。历代文人墨客题咏的千年紫阳茶,如今在造福全人类的宏伟愿望中书写着盛世华章,而记载紫阳茶乃至紫阳发展历史的茶马古道,也将揭开神秘的面纱,展现在世人面前,以缅怀那流逝的峥嵘岁月。

https://www.cwzww.com https://www.du8.org https://www.shuhuangxs.com www.baquge.cc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