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设计概况
进入21世纪,世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几个重大事件结束了20世纪下半叶的格局,改变了世界发展方向。2001年9月11日,一批极端恐怖主义分子用自杀攻击方式撞击纽约世界贸易中心大楼,造成数千人死亡的“9。11”事件;之后美国以国际反恐名义发动了伊拉克、阿富汗战争;继而又提出向亚太地区东移的新战略,战略格局有巨大的新调整。2008年爆发了国际金融危机,继而是长期的经济衰退,美国世界强权地位动摇。1998年和2008年两次严重的金融危机爆发,对欧盟、美国、日本均造成巨大冲击。欧盟国家内经济发展水平差异很大,2000年欧盟内部形成“欧元区”之后,各国经济水准和金融政策的差异仍一直存在。2008年以来欧盟国家的经济剧烈动荡,一些国家出现了严重的金融危机,冰岛、希腊、葡萄牙、爱尔兰、意大利、西班牙等国经济形势严峻。除了德国这样少数的国家之外,欧盟国家整体的经济发展缓慢,失业率高,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逐步形成的社会福利系统和庞大的公务员体系,已经成为经济复兴的障碍。然而民众已习惯了社会福利的优渥条件,不愿缩减;公务员队伍长年养成了严重的官僚主义,效率低下。欧洲大部分国家面临的是一个体制性的问题,面对一个沿用了半个世纪的现行福利国家制度,各国改革举步维艰。
中国、印度、俄罗斯、巴西、南非的经济在21世纪都发展得比较快,其中中国和印度尤为迅速。从经济总量来看,2009年中国第一次超越日本,成为按国内生产总值(GDP)计算的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中国市场经济和国有垄断型经济混合,形成了一种世界历史从未有过的强势型市场经济,对外以劳动密集型制造业产品出口为中心,对内以扩大国内经济市场的内部需求为核心,由国家对基本建设项目大规模投资,房地产开发成为国家经济构成的重要部分。城市化加快,汽车文化日益成为生活的重要内容,对住宅、卫生医疗、公共教育、社会保障系统进行具有市场化特点的改革。由于对外部能源的依赖,加上经济实力增强而导致对外政策的变化,中国和西方国家在各方面的利益冲突日渐增多。21世纪的开始,是以中国、印度等国家崛起,西方衰落为特征的。
现代设计的出现,是伴随着由工业革命、城市化、消费主义发展而促成的,而现代设计本身又推动了工业化、城市化、消费化、全球化的进程。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后由少数欧洲设计家进行的理想主义试验,具有浓厚社会主义色彩,逐步形成现代主义思想体系和设计体系。出现了构成主义运动,荷兰的“风格派”运动和德国的包豪斯设计学院,勒·柯布西耶在法国推动的“新建筑”,这几个试验中心,带动了整个欧洲的现代主义建筑运动的兴起和发展。但是,这个朝气蓬勃的设计运动,却在1930年代遭到法西斯主义的封杀,从而使欧洲的现代主义建筑被迫迁移到美国来发展,现代主义建筑思想和方法在新大陆落户,与美国强劲的经济实力、开放的社会意识、对新鲜事物宽容的社会氛围相结合,造成了现代主义在美国的全面发展。
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形成的“国际主义”风格运动,影响了整个西方,乃至世界。在这个运动基础上,又出现了一系列派生的现代设计流派,在建筑上有包括强调现代建筑技术和材料本身表现力的粗野主义,强调有机形式的有机功能主义,追求在“国际主义”风格基础上发展典雅形式的典雅主义等等。而在产品设计上也形成了以具体民族国家为中心的流派,比如德国的理性主义、日本和北欧的地域风格的现代设计等等。“国际主义”风格和现代主义形式席卷西方,影响城市面貌,成为1950年代、1960年代期间具有垄断性的风格。然而,这一风格过于同质化、过于单调、缺乏人情味、缺乏装饰色彩的弊端,也逐步引起设计界的反感,到1960年代终于促使部分建筑家、设计家提出用历史风格、通俗文化的折中方式来改变“国际主义”风格,“后现代主义”潮流因而兴起,出现了1970年代以“后现代主义”方式对现代主义、“国际主义”风格进行的大规模调整。产品设计上更加出现了意大利“孟菲斯”集团这样的前卫设计群体,从各方面挑战现代主义的垄断地位。
后现代主义在1970年代成为流行风格,延续整个1980年代,到1990年代初才开始出现衰退迹象。在此期间内,以“后现代主义”为总称谓的各种类型的装饰主义,名目繁多的使用古典建筑、家具、平面符号,使用通俗文化符号的折中运动接踵而至,令人目不暇接,大有要完全取代现代主义之势。然而,到1990年代上半期,出现了“后现代主义”总体的衰退趋向,部分在“后现代主义”时期发展起来的其他类型的设计和建筑流派,比如建筑和产品设计上的“高科技”派、“解构主义”、产品的调侃“高科派”(trans-high-tech)等等,仅在很有限的范围维持发展,或者有所改良而向现代主义靠拢。现代主义的合理内涵被重新认识,出现了重新肯定和发展现代主义设计的大趋势。随着苹果公司极为纯粹的现代主义、极限主义(Minimalism)设计的风行又推动了现代主义设计的另一波兴起,设计走了一个“否定之否定”的圈,走上了一个更高级的阶段。
21世纪的设计情况和20世纪有很大的不同,20世纪比较多的设计考虑的还是以满足需求为目的,而21世纪因为世界总体经济水准的提高,很多国家已经进入发达国家水平,不少发展中国家在经济上发展非常快,也正在赶上发达国家的水平。而现代工程技术、数码和电脑技术、通信技术、生态技术等的发展,使得建筑、产品进入了一个崭新的阶段。全球化、中产阶级不断扩大和成为社会消费的主流也已经成为国际现象,有足够的市场支撑,有足够的资金投入建筑、高端产品研发,品牌意识不断加强和品牌策略在消费上攻城略地,使得设计上一向提倡的“形式追随功能”(formfollowsfunction)已经不是必须要遵循的设计原则了,建筑和产品设计因而已经跨越了简单功能为主的阶段。
另外,由于经济发展造成对能源的巨大需求,很多在20世纪还被视为成功的发展现象,比如拥挤的交通、高楼林立的城市化,到了21世纪都逐渐成了发展中的问题,可持续、环保概念在建筑设计、产品设计中显得越来越重要,加上环保技术水平得到迅速提高,在这些因素的刺激下,环保型、技术综合型设计越来越突出。
21世纪是设计、建筑术语泛滥的时代,即便在严肃的建筑文章中,一些未经规范的、比较随意的术语也经常出现,比如涉及互联网设计的“体验设计”(experiencedesign)、“偶然建筑”(accidentalarchitecture)、“道德建筑”(themoralarchitecture)等等,在许多语境下,这里的“建筑”其实更多的是指一种体系和构架。设计理论上经常见到的“新唯物主义”(theNewMaterialism)、“后结构主义”(Post-Structuralism)、现象学理论(Phenomenology)、后马克思主义建筑理论(Post-Marxisttheory)、“文脉主义”(contextualism)、女权主义(Feminist)、“酷儿理论”(Queertheory)等等,层出不穷,这既与21世纪表述方式的多元性有关,也和媒体的过火炒作、设计理论商业化有关,大众化消费现象对语言本身就具有很大的消费化推动。语言、概念、思想表述和设计之间的关系越来越复杂,而媒体、数码技术的发达,也使得这些概念、术语的传播极为迅速。设计理论研究正面临一个在和爆炸性发展的媒体对话时,保持自身独立性空间的挑战。
高速的经济发展、以GDP为中心的发展政策,通过产品、建筑设计而导致21世纪的城市蔓延、过度消费、污染环境的恶劣状况出现。城市发展原来是工业化以来的一个社会进步的现象,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更被视为经济恢复的一种体现;1980年代、1990年代,远东地区经济发展有突出的表现,中国在经济改革开放以来,更加显示出摆脱了中央计划经济束缚,朝市场化发展的成功结果。但是,到了21世纪,大城市的过度发展已经出现了严重的后果,对环境、资源、生态、社会、经济都造成了越来越严重的问题。城市蔓延(Urbansprawl)到郊区,郊区再蔓延(suburbansprawl)到农村地区,城市内部拥挤不堪、交通恶性堵塞、空气严重污染;郊区虽然密度低,但是却在很短的时间里耗竭了农业用地,造成土地资源的枯竭,也造成了水资源、能源的耗竭,环境严重污染已经达到危害身体健康的地步了。由于对私人小汽车的依赖性越来越强,很多国家和地区已经走向了洛杉矶的模式:没有小汽车简直无法生存了。大量的土地用以建造高速公路,资源、环境继续恶化,成为21世纪的一个恶性循环圈。城市蔓延,特别是这种恶性蔓延如何解决,已经成为好多国家面临的大问题。建筑师基本无能为力,需要政府部门、决策者、规划部门、立法部门共同来解决。城市蔓延、过度消费、环境污染的情况日益严重,除了国际合作、各国和地区政府采用一系列行政手段控制之外,设计界也需要积极地投入到协助解决这个问题的过程中来。
设计界现在面临的巨大挑战包括:整个社会过度依赖汽车,造成对资源的严重依赖;文化、医疗、教育、保健、急救等设施严重不足,和城市人口的急剧膨胀无法匹配;民众普遍对于城市无限制的蔓延、对于奢侈消费感到厌恶、反对,人均城市消耗费用过高,包括住房、就医、教育、交通、娱乐、消费、社会保障等方方面面;道路严重不足,特别是无法承受巨大的汽车流量;日益严重的贫富分化,社会不稳定;快餐食品日益成为主要食品,人口肥胖率越来越高;普遍人口的审美价值水平急剧下降。在这个背景下,追求简洁、朴实、极限主义形式的新现代主义,探索性很强的解构主义,出于环境保护、可持续性生态设计(eco-design)、“绿色设计”(greendesign)的,讲究为所有人服务的“全设计”都提到议事日程上来了。
https://www.cwzww.com https://www.du8.org https://www.shuhuangxs.com www.baquge.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