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之北方乃吾友,无须防;南为方国珍,不足防;东西二方诚吾二敌。请为主公筹攻防之策,定征伐之计谋。”
几句话又将江南战略形势分析得明白透剔,朱元璋的心全被他扣住了,猴急地说:
“请先生赐教,请先生不吝赐教,请先生快点赐教。”
刘伯温又捋须一笑,电目一闪,说:
“陈友谅居西,张士诚居东。友谅包饶、信,跨荆、襄,领土几达天下之一半。而士诚仅有沿海之地,南不过会稽,北不过淮阳,且首鼠窜伏,暗地里反叛元朝,表面上则依附它。此乃守虏,胸无大志,不可能有甚作为。天下之强虽莫过于友谅,但他劫君而胁迫其下,名号不正,徐寿辉之部众皆敢怒而不敢言,离心离德。其人则剽悍轻死,野心勃勃,屡屡以其国尝人之锋,然四出征战已弄得人民疲困。下怨则离心,民疲则不附,故友谅虽强也易于打败。”
朱元璋从来未听见过有人能如此透辟地分析敌、我、友三方时局,听得入神,连头都不自觉地伸到了刘伯温的胸前。
刘伯温设计大破陈友谅。
“夫攫兽先猛,擒贼先强。今日之计莫若先伐友谅,伐友谅则士诚必袖手旁观,乐观虎斗,东方无虑。先图士诚,则友谅地据上游,其心无日忘我,必袭我侧背。我腹背受敌,则危矣。若先伐西,陈氏灭,张家势孤,一举可定。然后北向中原,王业可成也。”
。 最好的txt下载网
归了心的刘伯温夜献平陈策(2)
听了这番谋划,朱元璋疑似听了诸葛亮三分天下的隆中对,有茅塞顿开之感。
过去他采用了先近后远,避强打弱的方针,前四字当然是对的,但后四字施行起来却总感处处掣肘,费力而不讨好,百思不得其解,听了今日教言方恍然大悟,原来是战略方向选错了。
过去只看见下游富庶,张士诚势弱,陈友谅势强,故想打弱避强。没想到,友谅剽悍轻死,“其心无日忘我”,攻士诚,友谅必乘虚而入。故数次打士诚,西部都有战事,陷入腹背受敌境地。若先打友谅,守虏张士诚很可能按兵不动,可免却腹背受敌之困境。且陈友谅强中有弱,绝不是不可战胜的。灭了他,张士诚必闻风丧胆,天下不难荡平了。
朱元璋豁然开朗,不禁大喜,抚着刘伯温的背说:
“与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先生真吾之子房、孔明。吾有先生,如虎添翼,扫平天下如反掌耳!”
陈友谅一出手即斩了朱元璋一员猛将(1)
朱元璋采纳了刘伯温的建议,改“避强打弱”的方针为“打强防弱”,西线战事顿起。
他从种种情报中得知,斩杀了赵普胜之后的陈友谅将有袭取池州之意,便飞马晓谕徐达、常遇春春,指示攻防机宜:
“友谅有吞并天下祸心,故早晚会攻池州。尔等当以五千人守城,另遣万人伏于九华山,待彼兵一到,城上即鸣锣擂鼓,发伏兵往绝其后路,前后夹击,定能大破其兵。”
徐达、常遇春遵命而行。陈友谅果发兵而来,其势甚锐,直逼城下。可是伏兵缘山而下,城中兵掩杀而出,将其打得人仰马翻,斩首万余,俘虏三千。
常遇春在冲杀中知陈部悍勇,是股劲敌,不杀必为后患,想统统杀了。
他请示徐达,徐达说:
“万万使不得,主上再三申诫,不许杀降,认为杀降不祥,必遭天惩。要杀,亦得请示。”
常遇春说:
“若请示主上,必会令我放归。此等劲卒,放归即是放虎归山,下次再遇,徒增我部属伤亡,万万放他不得,不杀不足以平兵心。”
徐达仍不同意,飞马急报朱元璋。
果真不出所料,朱元璋坚决不同意杀降。他急令使者,飞速赶回池州,说:
“速传谕诸将,今战争方起,不可纵杀,以绝人望。三千降兵须立即释放,以为我用。”
使者星夜驰回,常遇春即已将三千降卒押至长江边,放肆砍杀,死者立即推入长江之中,漂流而去,那鲜血染红了半边大江,经久不散。
使者闻讯赶至江边,十去其九,只剩三百余人。再迟片刻,这三百人也会葬身鱼腹。
朱元璋闻讯,十分震怒,急令徐达,给三百人每人发放银子十两,统统放还,并放言斥责常遇春胆大妄为,给予记过处分。
陈友谅将失败之辱权忍于心,派使者到朱元璋处诡称此战非他原意,只不过是巡边者不慎而挑起的偶然事件?
https://www.cwzww.com https://www.du8.org https://www.shuhuangxs.com www.baquge.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