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我们在上一章所说,美国大选期间,大公司都是脚踩两只船,给共和党和民主党的捐助同样多,以避免选错支持对象的尴尬,可同样是大公司的媒体为什么要选择一方予以支持呢?兰斯?蒂姆说,这和传统有关,发展到现在,读者希望这样。“现在读者都很忙,很难从繁杂的事实中做出判断,我们帮助大家做出判断。”他说,在市一级的选举中,大家对许多候选人不了解,因此需要报纸帮助他们,这是报纸的一种服务。“当然,有时候我们反对的人当选后也有些尴尬,这时候我们就会给他做一个采访,慢慢双方关系就逐渐润滑了。”他告诉我,2003年他们在市长选举中站错了队,他们点名批评反对的人登上市长宝座。我问他后来怎么样了,这位大胡子的老兄耸耸肩说,还能怎么样,开始拒绝理会我们的记者。后来我们发表文章,说了他几句好话,双方握手言欢。
不过,话说回来,社论作者好歹也算文人,有着自己的独立见解,老板从支持共和党转向支持民主党,让社论作者转而写支持民主党的文章,他们难道会心甘情愿、言听计从?兰斯?蒂凯告诉我,通常情况下社论作者会听从,因为这是他们的工作。但在具体问题上,作者偶尔也会拒绝写和自己看法相左的文章。对此,社论组也有考虑,他们一般不会安排人写有悖于自己立场的文章,而是找其他人。
另外,关键一点是,物以类聚,人以群分,自由派的记者,一般不会跑到极端保守派阵营的媒体去自讨没趣。
老板控制社论,这在美国媒体是行规,但是,对于新闻,老板通常不加以干涉,在《芝加哥论坛报》采访时,政治新闻主编鲍勃?赛格特说:“我们的老板支持共和党,报纸的态度反映在社论版,但我们的报道是中立的,反映双方观点。在报道和社论中间,有一道隔离墙,大家彼此互不干涉。”
如果媒体越轨,在新闻报道中出现偏见,就会出现麻烦。底特律公共电台助理新闻主任杰罗姆?沃根接受我采访时说:“尽管努力保持平衡,我们还是经常接到读者的电话,批评我们偏袒某一政党。我们这家电台以前就曾经因为偏袒某一党派被人烧毁。”
经过多年的发展和磨合,美国媒体对大选的报道通常是客观的,至少表面看上去如此。然而,他们的倾向性也是尽人皆知的。《西雅图时报》的兰斯?蒂姆认为,美国媒体整体来说是“略带自由倾向的保守主义者。”著名记者艾瑞克?奥特曼在他的著作《什么自由媒体?偏见和新闻真相》中解读了美国媒体。奥特曼认为,美国的媒体总体而言实际上是保守和“右倾”的。右翼保守派把任何不符合保守教条的观点和言论,包括温和派和中间派的,都一概标为偏向左翼或自由主义并予以贬低,其结果是,媒体实际上主要反映的是保守右翼的观点,而且这种趋势越来越多地主宰着美国的政治生活。
对此,兰斯?蒂姆认为,“9?11”后,大家都感觉美国处于战争状态,一般在战争时,媒体都支持政府的行为,后来随着事态的发展,会出现独立的批评声音。他补充说,20世纪90年代,自由派在媒体处于领先,许多人也曾非常担心。
媒体有政治倾向,人们就选择符合自己兴趣的媒体。共和党人看倾向共和党的福克斯电视台,而不看支持民主党的电视节目。乔治华盛顿大学的学生和我聊天时说,许多年轻人的新闻来源不是传统的新闻节目,而是MTV。于是,一个悖论出现了:媒体娱乐化,对于过分娱乐化的媒体人们又不信任。
也许是因为媒体的倾向性,美国人在保持对政党不信任的同时,对媒体的信任度也出现明显降低。据2004年度的美国新闻媒体状况报告显示:从1985年到2002年,美国人认为新闻机构很专业的人从72%降到了49%,认为媒体讲究伦理的人从54%降到了39%,认为媒体有政治偏见的从45%提高到了59%。与之相对应的是新闻媒体的垄断性加强:22家公司控制了美国报纸70%的发行量,10家电视公司控制了30%的电视台,触角延伸到80%的家庭中,有线电视的拥有者也都是大公司。
书 包 网 txt小说上传分享
2008美国大选党内初选风云录(1)
“我要把华盛顿的政客赶出去”
——变革是2008年大选基调
“入主白宫的目的之一,就是要将现在把持华盛顿的政客赶出去。”美国总统大选民主党候选人巴拉克?奥巴马以改革的姿态一登场便博得满堂喝彩。2008年1月3日,美国总统大选初选在艾奥瓦州拉开大幕,奥巴马一路领先,在该州取胜。《华盛顿邮报》随即发表评论文章称,初选结果意味着变革已经开始。
奥巴马一出马就得到了许多人的回应,从东岸的华尔街投资人到西岸的好莱坞明星都纷纷捐款。美国年轻人热心拥护,显示出奥巴马的改革理念有众多的认同者。而3日的初选结果显示,这种认同感在选民中的确有一定基础。奥巴马的获胜,向政坛、向美国乃至向全世界传递了这样一个信息:人心思变,改革将成为美国未来的主流意识。而在过去8年主导政坛主流意识的国家安全议题将退居其次。
新加坡《联合早报》刊登一篇经济分析师的文章指出,奥巴马以政坛新人出马角逐民主党的总统提名,一开始就摆出改革的姿态。他向选民表示,美国问题重重,必须改革才有出路。而现在与他一争高低的政治人物,与现状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其实都是问题的一部分,由他们来管理美国,解决不了问题。
奥巴马年轻有为,但弱点十分明显,就是从政经验不足,在内政、外交上均为新手。他得到支持的潜台词是:改革的立场胜过了经验。美国民主党全国委员会主席迪恩指出,艾奥瓦州初选结果表明,“美国人民在接受共和党7年领导后人心思变”。
民主党另一位热门候选人希拉里在新罕布什尔州获胜后,信心十足地向新闻界透露了改革的设想。她直言不讳地表示对布什总统的经济理念感到失望,并警告说美国正在迈向经济衰退。“我将做一切能做的事情来刺激经济发展。”她说。
民主党第三位候选人约翰?爱德华兹也不甘示弱,在改革方面毫不含糊。在他个人竞选主页最明显的位置写着“参加选举,改变美国”,求变的姿态毋庸置疑。面对民众的改革意愿,保守阵营的共和党候选人也从善如流,祭出改革的旗帜。共和党候选人麦凯恩提出了三个大胆的设想:第一,取得对###极端主义者的胜利;第二,为所有美国人改革医疗系统;第三,改革政府。这三个主张,两个涉及内政,改革一词也出现两次,无论是真心实意还是迎合民众,都说明改革已是大势所趋。
以改革的口号来争取选民支持,成了2008年美国总统大选的一个亮点。之所以两党都用此招,和美国内政、外交的困局息息相关。
对外的困局自从伊拉克战争后就已非常明显。在伊拉克,美国的战争费用到2010年将达到5000亿美元,这一数字超过美国在越南战争以及朝鲜战争的费用,使伊拉克战争成为美国历史上第二昂贵的海外军事行动。据美国国会预算办公室公布的报告,美国的每一个公民,无论是成年男子、女性,还是儿童,为伊拉克战争的平均付出超过了1000美元。布什面对来自国会和民众的压力拒不撤军,给民主党提供了一个绝好的靶子。
除了伊拉克困局,布什政府在整个中东地区也斩获不多。2007年年底的中东和会看似热闹,实际上成果有限。和俄罗斯的“新冷战”也只能给自己增加敌人。唯一的亮点来自东亚,在中国的帮助下,朝核问题取得进展,好歹也算是布什政府外交的一大功绩,但在大选期间生出变化也并非不可能。
相比外交,内政更糟。2000年网络泡沫破灭后,双赤字(财政赤字和贸易赤字)一直困扰美国,2007年爆发的次贷危机更是让美国经济雪上加霜,并辐射震荡全球。《今日美国报》直接把“谁之错”的问题抛给了美国政府:“那些据说以遏制不良行为、保护消费者利益为己任的市场管理者哪去了?答案相当简单:他们基本上在观望,碌碌无为。”
医疗问题也在折磨美国人。数据显示,2004年美国医疗费用达到万亿美元,相当于国内生产总值的16%。美国比世界上其他任何一个国家的人均医疗支出都要多,达到人均5300美元。具体到每个家庭,用于医疗保险的费用也飞速攀升。2000年到2006年,美国有就业者的家庭的医疗保险费用上升84%,而同比个人收入仅增20%。65岁以下的美国人中,没有医疗保险的人数在上升:2000年只有600万人左右,2005年至少已达4600万人。 。。
https://www.cwzww.com https://www.du8.org https://www.shuhuangxs.com www.baquge.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