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浪小说

子浪小说>留住乡愁的原因 > 一位作家与一座古镇(第1页)

一位作家与一座古镇(第1页)

一座城市的文明靠的是文化传承。千年古镇蜀河,作为汉水文化的活标本,被公布为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得益于历史悠久的古镇文化和传承古镇文化的那些人。

文化是一座城市的灵魂。蜀河古镇在风雨飘摇中一路走来,灵魂不散,成为世人关注的热点,不知倾注了多少人的心血和汗水。这里我要讲的是一位作家与蜀河古镇的故事,可以说,如果没有这位作家的眷顾,不可能有蜀河古镇的今天。

这位作家叫陈长吟,他不仅是著名作家,而且是学者、书法家和摄影家。他是从汉水之滨的安康走出去的文化名人,虽然定居西安,但心系家乡。多少年来,这位汉水之子念念不忘生他养他的安康,倾情汉水文化的探寻和研究。他的脚步不知从汉水源头到汉口之间走过多少来回。他一直在寻觅,当来到蜀河古镇的时候,他激动了,从此一发而不可收,先后五次踏进蜀河这块热土。

记得那是一九九九年的春天,陈长吟老师沿汉江考察,到蜀河古镇时已是傍晚,住在一个叫“夜明珠”的小旅馆。第二天早上,去镇上观光,看到蜀河镇的石板巷道、连片成阵的坡地院落,他连连称奇。他联想到老家西路坝上的王彪店小镇,虽也有一排老房子,但短小多了,简单多了,并且逐年减少,正在被新厦替代。蜀河镇上的各种店铺,杂货小吃,居民生态,让他找回了逝去许久的童年光景。

当时,镇街上的古建筑“杨泗庙”和“黄州馆”都大门紧闭,铁锁高挂,无人问津。他通过小旅店的主人找到他们的熟人,才得以开锁进去。看到杨泗庙里是停产的地毯厂,蛛网罗布,尘灰飞扬,只有一个门楼昂然屹立,但砖墙残断;黄州馆里是粮食仓库,很高的屋顶,很厚的墙壁,飘散着一股粮食的霉味儿。

“鸣盛楼”雕梁画栋,舞台宽阔,楼顶一边是悬龙,一边是飞凤,相映生辉。可惜的是,悬龙没了尾,飞凤掉了一个翅膀,都摇摇欲坠……

他又去看了清真寺、三义庙。老居民告诉他一个过去的顺口溜:“杨泗庙一枝花,黄州馆赛过它,三义庙矮扑塌,火神庙红疙瘩。”描述了几大古建筑的特色盛景。但是,博彩已经消褪,只留下灰色的印痕。

此情此景,在作家内心激起层层涟漪。他被蜀河古镇的古街道、古民居、古建筑和历史文化古迹深深吸引。他觉得蜀河古镇浓缩了汉水文化的精髓,对研究汉水文化具有不可低估的重要作用。同时他也为杨泗庙、黄州馆等古迹的破败凋零景象所忧虑。一种惆怅情绪涌上心头,他随之萌生了要呼吁保护蜀河古镇的念想。

回到西安,他写下了《蜀河古镇》一文,除了对古镇风情和人文的描述之外,还对古镇的破败景象进行了真实的记录。通过这些文字,可以看出作家当时集兴奋和忧虑于一体的复杂心情和大爱情怀。这篇文章首先发在“古城热线”网站论坛的“游山玩水”栏目中。那时,自助旅行已风起,网友们得到信息,便乘火车、汽车或自驾车奔赴陕南。后来,这篇文章又发在全国公开发行的文化旅游性的刊物《丝绸之路》上,被外地更多的读者所看到。有一位法国画家与他的中国女友来西安,准备找一个古镇,买一套老房子定居下来,陈长吟老师就推荐了蜀河。

法国画家携女友专程去看了,回来说,镇子规模还可以,就是红砖新房太多。

二○○七年夏天,陈长吟老师以中国散文研究所所长和中国散文网总编的双重身份组织“太极城笔会”,从北京请来了王宗仁先生、陈亚军女士,还有西安的孔明、庞进、杨莹、新民、王春、史飞翔、李梅、田超、董雯等作家,前往蜀河古镇采风。看到有些古民居变成新砖房,有些古建筑日益残破,尤其是看到有名的杨泗庙和黄州馆的部分附属建筑多处出现脱落塌陷等情况后,他的心中十分焦急。在旬阳县城召开的座谈会上,陈长吟老师就蜀河古镇的保护问题,发表了写给时任旬阳县委书记马!的一封公开信,谈了自己的认识和看法。他认为,此事纯靠民间力量不行,还得政府出面,希望旬阳县委、县政府将蜀河古镇的保护和开发工作提上议事日程。县委书记要求把这封公开信发在政府网站上,让各个机构各级干部都能看到。我从旬阳政府网站看到的这封信的题目是《蜀河古镇,汉水文化的标本———致旬阳县委书记马!的一封信》,信中对蜀河古镇的保护和恢复提出了六条很好的建议,主要内容有:为保证古镇的纯粹风貌,禁止在老街上盖新房;对老街上的危房进行维修;增加服务设施,增加旅游景点;制定有效的安全、卫生措施;借助媒体宣传,扩大古镇知名度;制定切实可行的政策,欢迎外边的单位、企业、个人、一切有识志士来古镇进行有序的投资、经营、开发等。这些建议引起旬阳县委、县政府对蜀河古镇保护和开发工作的高度重视,安排相关部门指派专人对古镇文物进行调查摸底、编号登记、挂牌保护,并规划设计、争取项目、分期实施,取得实质性进展。这期间,陈长吟老师还有到蜀河古镇挂职深入生活的打算,马!书记表示大力支持,还叫来镇长做了交代。后因他西安那边的事情较多终未成行。

二○一三年夏天,陈长吟老师听到“蜀河古镇已被列为陕西历史文化名镇,陕西最美丽的小镇,准备申报中国历史文化名镇”的消息后,异常激动。他给我打电话说:“蜀河古镇迎来了千载难逢的机遇,作为当地的文化人,我们应该为蜀河做些事情。他建议再次邀请知名作家深入蜀河采风,组织编印《走进蜀河古镇》一书,以文学手法和图文并茂的形式推介蜀河,促进中国历史文化名镇的早日命名。听了陈长吟老师的想法,我茅塞顿开,非常高兴,举双手赞成。他还把北京的王宗仁、王培静,西安的韩红艳、刘宁等作家一并邀请过来,再次深入蜀河古镇采风。为了避免以往采风中出现的“时间紧、难成稿”等问题,这次陈长吟老师安排作家在蜀河古镇住三天,深入挖掘,细致采访,认真感受,并要求采访团每位作家必须撰写至少一篇以上的散文随笔。经过几天的采访、拍照、座谈、交流,作家们拍摄了大量的图片,收集了翔实的资料,记录了丰富的内容,为成文成书奠定了良好基础。之后,陈长吟老师精心策划,认真设计,严格审稿,反复修改,细致编辑,以最快的速度保证了《走进蜀河古镇》一书的出版发行。没想到的是,这本书的影响力那么大,出版不久就被抢购一空,随后又进行第二次印刷,还是供不应求。不少人打电话来索要此书,许多同行认为这种方式别出心裁,宣传效果很好,大加赞赏。正是,江山还需文人捧,酒好也要勤叫卖。陈长吟老师对蜀河情有独钟,他早已把宣传蜀河古镇作为一种自觉行为。用他自己的话说,五下蜀河,绝非功利因,全是因为它的滋味让我留恋不已。令人欣慰的是,在《走进蜀河古镇》出版发行之后,蜀河古镇申报“中国历史文化名镇”也顺利通过验收,并挂牌命名。不能说这本书的作用有多大,但其对申报命名工作无疑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一位作家与一座古镇》这篇文章要写的内容很多,因为陈长吟老师为蜀河古镇所做的事情远远不止这些,比如:陈长吟老师先后五次来到蜀河,我这里仅仅写了三次;还有陈长吟老师为蜀河写过不少精美的文章,我这里仅仅点到他写的第一篇文章《蜀河古镇》;还有他为蜀河留下了不少书法作品,拍摄了大量古镇的图片,这些作品对蜀河古镇所产生的宣传效应,无法一一枚举。

陈长吟老师对蜀河古镇的青睐,纯属一种汉水儿女对故乡的赤子情怀,一种中国文人对地域文化的责任和担当。这种精神和善举,蜀河会记住的,汉水会记住的,旬阳人民会记住的。

(原载于2015年8月17日《中国散文网》)

https://www.cwzww.com https://www.du8.org https://www.shuhuangxs.com www.baquge.cc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