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的时候,我有一个江西的朋友来西安求学。火车一路向西,他安静地望着窗外倏忽而过的一排排树木,穿过一座座黑黢黢的山洞,挨过硬座车厢吵吵嚷嚷的喧哗,激动地梦想着终于可以看到“春风得意马蹄疾”的长安城,并且能在这座城市求学,或许有一天,他也能“雁塔题名”,千古流芳。年少轻狂,而这份轻狂一定要一座包容力强大的城市才收服得住。他选择了西安。
一下火车,他被眼前的景象震惊得说不出话来,站在火车站外,默立良久。眼前的西安与他心目中的长安差距太大了!他对我说,自己像是一个带着滚烫的心飞奔到暗恋的姑娘眼前的痴汉,结果情人近在眼前,他才发现,爱情最好的距离是远观,是想象。他对我形容:第一眼见到西安的颜色,是灰色。一切都是灰色的:灰蒙蒙的天,灰蒙蒙的地,灰蒙蒙的雨,灰蒙蒙的兵马俑,还有灰蒙蒙的人。他的心在见到火车站的“西安”两个字时,瞬间跌到谷底。
这番曲折的心路是我的朋友四年后才告诉我的。其实,不要说他从江南春城一路向西,乍见黄土古城,这番南北自然景象的对比足以令他惊讶,就是我这个土生土长的关中人,在“为赋新词强说愁”的年纪,也不免讨厌西安城单调的色彩和日日年年吹得人灰头土脸的西北风。我的朋友对西安的情感逐渐深厚,是在他遍访古迹,尤其是当他的双脚实实在在地踏上史书中记载的人物生活过的宫殿遗址后,才对这座城市有了深入的理解与深沉的爱。
长乐宫的欲望与纠缠
西安这座城的历史从哪里说起呢?严格说来,作为都城的西安,应该从西周定都镐京开始,然而中国历史上第一个规模完整宏大、奠定了后世都城典范的遗址,当属汉长安城。以城墙建筑作为参照,汉长安城城墙完工于公元前190年,“面积是公元300年建造的罗马城的2。5倍,是公元447年建造的拜占庭的2。87倍,是公元800年建造的巴格达的1。13倍”。城内最重要的两座宫殿,长乐宫与未央宫,是整个汉长安城的中枢,也是当时整个中国的心脏。
长乐宫是在秦兴乐宫的基础上改建而成的。始皇横扫六国,一统四方,创不世之丰功伟业,渭河北岸的咸阳都城已经容纳不下千古一帝肆意膨胀的欲望与野心。“表南山以为阙,引渭川以为池”,何等气魄!恐怕也只有登上南山峰顶,眺望无限江山,才能让始皇在过眼云烟般的虚荣幻象中认定人间值得留恋,想要摆脱生生死死,长生不老。兴乐宫跨河而建,与渭河北岸的咸阳宫遥遥相望,中有横桥,连通南北。秦二世亡后,又经历了四年楚汉战争,天下纷纷扰扰,秦国的宫殿几乎毁坏殆尽,刘邦接手过来的一摊事业,东墙破西墙漏,百姓流离失所,且因秦大兴土木、徭役苛重而至亡国的历史教训如警钟长鸣,时时醒人。故此,当娄敬建议刘邦定都长安,谋士张良也极力赞同后,高祖决定定都关中。
渭河南岸的兴乐宫在历年的战火纷飞中也破坏严重,但比起秦朝的其他宫殿来说,尚可修复。汉高祖五年(前202),丞相萧何主持营修兴乐宫,建成后,更名为长乐宫。高祖七年(前200),长乐宫建成后,西汉王朝的中枢机构才从栎阳迁都长安,在未央宫建成之前,它成为西汉令出权重的唯一宫殿。尽管未央宫在刘邦生前就已经建成,但是直到汉惠帝以后,皇帝们的起居之所才移往未央宫,所以汉高祖时期,长乐宫对时局的演变至关重要。
第一女主吕后
中国历史上的几位重要女性,刘邦的结发妻子吕雉可拔得头筹。在吕雉呼风唤雨的后半生里,长乐宫的一草一木默默见证了她的果敢、她的阴鸷、她的荒唐和她的恐惧。
关于吕后和戚夫人的恩恩怨怨,史书诗文历载不绝。
也许当吕后擅作主张,将汉初三杰之一的韩信谋杀于长乐宫以后,刘邦对这个糟糠之妻已经突破了“贤内助”的认识,惊异于吕后手段的强硬果敢和阴险狠毒,故此,在废太子一事上失败后,刘邦隐隐对戚氏母子的性命前途感到担忧,千方百计地为心爱的女人和儿子安排退路,希望他们不会落在吕后的手中。刘邦命建平侯周昌任赵地相国,要他拼了命保全赵王刘如意。千算万算的刘邦怎么也算计不到,他死后才没多久,吕后就轻而易举地绕过周昌,将戚氏母子毒杀、虐杀。
想来,吕后对刘邦是极度怨恨的。她在青春貌美的时候嫁给年纪长她许多、只是个泗水亭长的流氓无赖,只共同生活了几年时间,刘邦就落草芒砀山,之后两人的生活轨迹便很少有交集。吕后为刘邦经历了战争离散、入狱为质、差点被项羽烹为肉羹的艰辛,再度回到丈夫身边时,却发现他的周围早已莺莺燕燕环绕。从史书记载来看,吕后是一个隐忍但阴鸷的女人。所谓“君子报仇,十年不晚”,吕后的清醒在于,她知道只要刘邦在世,她就只能依附刘邦,保住来之不易的人生富贵。所以她可以忍受任何一个美女在刘邦面前晃悠,只要不动摇她的皇后之位,不动摇太子地位,她都可以忍。其实,吕后和刘邦共同生活的时间并不长,俗语说“见面三分情”,所以再次共同生活的刘邦和吕雉,与其说他们之间还有爱情,毋宁说两人是政治伙伴的关系更为恰当。这也可以解释为什么吕后在刘邦在世时能容忍他身边的女人,而当戚夫人立意夺储,吕后立刻调动朝中重臣功臣,迅速扑灭了刘邦刚刚萌生的换储心思。《史记》记载“吕后最怨戚夫人及其子赵王”,一个“最”字恰恰说明了吕后对戚夫人的怨恨不仅仅是女人间的夺夫之争,更牵涉到夺位之争。刘邦死后,戚夫人立刻被吕后囚禁在长乐宫的永巷。戚氏舂米而歌:子为王,母为虏,终日舂薄暮,常与死为伍。相离三千里,谁使告女。
吕后大怒,即召赵王刘如意,相国周昌竟无力阻挠,连惠帝万般谨慎守护也保护不了同父异母的弟弟,致使十几岁的赵王被吕后灌下一杯毒酒,死于非命。吕后的嚣张可见一斑!毒杀了刘如意,吕后变本加厉,又导演了一出惨无人道的人间悲剧。
太后遂断戚夫人手足,去眼,辉耳,饮瘖(暗)药,使居厕中,命曰“人彘”。
这种虐杀手段不仅闻所未闻,而且让人极度不适。
《史记》中对戚夫人被虐杀的记载仅仅二十四个字,《汉书》二十五个字,然而这短短数十字读起来却似有千斤重砣压在胸口,让人无法呼吸,更不敢去想象一个美貌如花、能歌善舞的女子竟是这样的人生收场。虽说红颜薄命,可是薄命至被人凌虐惨死,却是任何人也猜不中的结局。而处置戚夫人后,吕后的行为就难以用“正常”二字来形容了:
居数日,迺(乃)召孝惠帝观人彘,孝惠见,问,迺知其戚夫人,迺大哭,因病,岁余不能起。使人请太后曰:“此非人所为。臣为太后子,终不能治天下。”孝惠以此日饮为淫乐,不听政,故有病也。
这简直让人匪夷所思。以平常人之心度之,吕后已经完胜戚夫人,自己的后位、儿子的帝位,已经不能被这个人不人鬼不鬼的女人夺走了,为何不一刀杀了她,好让这可怜的女人早日脱离苦海?为何还要让儿子亲眼来观看戚夫人的下场?这一点我无论如何也想不通。天下万千母亲都心疼子女,不忍子女眼见世间悲伤,可是吕后却高兴地让儿子来看“人彘”!难道她认为惠帝秉性太过柔弱,想以此刺激儿子,让儿子多见识见识惨绝人寰的悲剧,好做一个“类高祖”的皇帝?可是惠帝幼年时是经历过战争和离乱的人,他对人间的痛苦和悲伤不可能没有体验,即使摆在他面前再多惨剧,他的秉性只会让他痛苦到无以复加,并不能“坚强”他的内心。不知彼时召惠帝来见戚夫人的吕后如何作想?又不知惠帝因此而病后,她作为母亲的心会不会痛?
拿戚夫人开了刀,朝野上下噤若寒蝉,皇帝不敢过问,这让吕后更加肆无忌惮。她就像一匹疯狂的野马,脱离了刘邦的驾驭,开始在西汉的疆场上任性驰骋。永巷里高祖的嫔妃夫人们都被处死,刘邦的儿子们也几乎被赶尽杀绝。到了这个时候,吕后才把前半生所有的怨恨一股脑地倾倒出来。诛杀刘邦的儿子们,或许可以认为是她谋求吕氏家族掌权的政治策略,但幽禁残杀高祖妃嫔,让刘邦身边的女人全都从自己眼前消失,则生发于一个女人内心最隐秘的嫉妒和幽怨。此时此刻,一手遮天的吕后才终于长出一口恶气,一辈子所有的隐忍仿佛都只是为了体验这一刻报复性宣泄带来的痛快酣畅之感。
如今,陪伴在刘邦身边的女人只有吕后。五陵原上,长陵占据最高点,高祖陵与吕后陵东西分立,共享祭祀。
千百年来,在这荒凉的土地上,只有吕后陪伴刘邦经受着寂寂黄土原上的风霜雨雪、西风残照,如同他们在世时那样,同风雨、共患难。那些和刘邦享受风花雪月的女人,早已零落在乱坟堆的荒草中,化作春泥护了花。不知道长眠地下的刘邦如果得知身后结局是如此,他是该无奈长叹,还是也会畏惧于吕后的阴毒?
吕后以极端的方式,守住了与丈夫共同打拼的家业,也守住了丈夫这个人——哪怕是死,也只能由我来陪着你的尸骨。
笑到最后的薄太后
吕后去世,西汉朝廷经历了一番乱哄哄的宫廷政变,刘邦的第四子、代王刘恒意外地继承帝业。于是,新皇帝带着母亲薄太后和妻子窦氏,由高陵经横桥入横门,来到长安。薄氏顺理成章地成为长乐宫的第二位女主人。
薄氏和她的儿子、儿媳是被命运垂青的幸运儿。在吕后对刘邦后妃及子嗣的疯狂迫害下,薄氏和刘恒是硕果仅存的母子。薄姬本来是魏王豹的妾室,魏豹叛汉被杀后,她以俘虏身份被送入汉宫织室织布。刘邦见她稍有姿色,就纳入了后宫。然而,纳入后宫的薄姬却一直没有得到新任丈夫的注意,可见,她的姿色在美女如云的后宫并不特别出众。史书记载,薄姬与刘邦仅有一次激情之欢,后再无记录。这仅有的一夜情还是承靠了其他两位美人在刘邦面前的戏语才得到的机会。这次宠幸后,薄姬马上有了身孕,汉高祖四年(前203),她在河南宫内成皋台生下儿子刘恒。刘邦去世后,吕后幽禁后宫嫔妃,残杀刘姓子孙,薄姬因为非常少见刘邦的面,在刘邦跟前从不魅惑邀宠,吕后便准许她出宫,随儿子前往封国代。薄氏幸运地摆脱了吕后的监视和掌控,在代地过着较为随心的生活。
因为薄氏的“仁厚”,朝臣们在铲除诸吕后,考虑新皇帝的继任者时,才会倾向代王刘恒。薄氏的聪慧和无争,为儿子荣登大宝的命运铺垫了坚实的道路。刘恒继位,薄氏跟着儿子再次回到阔别多年的长安。这一次,她名正言顺地以大汉太后的身份入主长乐宫,真正享受了长久快乐的日子。
薄姬一生命运起伏离奇。这个在后宫众多佳丽中并不起眼的女人,却拥有超然于戚夫人等辈的大智慧,使得幸运之神不得不倍加眷顾。现在很难去揣度薄姬嫁给魏王豹时,有没有真心爱过这个男人,也更难猜测她对刘邦到底有几分真情。即便对刘邦有过真心,但刘邦万花丛中过,不曾留意过薄姬,我想,再真的心恐怕也凉了吧。我总觉得薄姬的薄姓,也许正体现了她对待刘邦的态度,甚至是她一生为人处世的态度。从史书记载看,薄氏每临大事时,自有一种冷静态度,不卑不亢,得理得体,这是一种大智慧,亦是凉薄之人独有的薄态。想及此,那么刘邦爱不爱她,于她而言其实便不是那么重要,如何在乱世中为自己谋得生存之道,大概才是这个女人最大的心思。在情与理的选择中,这个于乱世而生的女人,毫不犹豫地选择了为自己而生、为自己而活。在长乐宫里这场不见硝烟的战争中,看起来与世无争、毫不起眼的薄氏才是那个笑到最后的女人。
薄姬去世后,没有葬入高祖长陵,常伴刘邦。她也不可能葬入儿子的霸陵,这不合规制。薄姬是西汉唯一一位另起陵墓入葬的太后。薄姬的南陵位于白鹿原上,北边可见长陵,遥望高祖;南面就是霸陵,儿子近在眼前。长眠南陵对薄氏来说,应是最完美的安排,也是她一生的写照:不与吕后争锋芒,只与高祖隔河望。一生倾尽为文帝,死后长眠有子伴。
https://www.cwzww.com https://www.du8.org https://www.shuhuangxs.com www.baquge.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