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如不假思索,我总以为我第一次到冶力关坐的是船。
冶木河穿过冶力关镇,带着大山里的寂静汇入日夜骚动的洮河。以前这条河常用于从山里运木材,故有此名。近些年水小了,加之禁伐,当然也与路好了车多了有关,冶木河里早已没有“木”,也没有船了。在冶力关,我只在冶海见过而且坐过船,有花船式的游船,也有快艇。冶海是封闭的堰塞湖,这与我认为坐船到冶力关毫无关系。那里的船只负责承载娱乐、撞击浪花,而我心中真正的船,是漂泊者的躯体。
稍稍梳理一下记忆,我就明白这是幻觉。但不能深思,否则,记忆深处的某些东西会彻底打败曾经的真实。那些从指尖滑去的岁月,渐行渐远,真实感也随之淡化。许多人和事,就这样消失得无影无踪,仿佛从未出现。而我们之于别人,同样如此。
从临潭县城去冶力关,最近的路,也是最险要之途。在海拔3000多米的山间,以心率测量海拔和山路的陡坡急弯。荒野一般的群山,如一头头随时要扑上来撕咬的野兽。人坐在车上,就像坐在被汹涌波涛随意把玩的小船上。即使不担心翻车什么的,海拔的高高低低,也让人头昏脑涨胸口发闷。都说紧张时,做做深呼吸,能缓解生理和心理的双重紧张。可在三四千米的高原上,越是深呼吸,越是感觉氧气不够。总算走进森林,路没刚才惊险,海拔也如流水一般下降,我紧张的心绪渐渐放松下来,生出回家的感觉。路尽头的最低处,就是冶力关。这里海拔仅2200米,在临潭县是最低的。还有一条路是经过羊沙乡的,由爬黄涧子替换成翻大岭山,区别只在于前半程在一座又一座山的脚下绕来绕去,不再那么惊险。
从临潭县城经合作市去冶力关,会经过美仁草原。美仁草原属于高原草甸型草原,忽略3600多米的海拔,这里的风景万分醉人。
当然,海拔是无法忽略的,正因为高海拔,美仁草原才有了独特的神奇和美妙。面对美景,我心跳加快,只是不知道是愉悦带来的激动,还是高海拔作用下的反应,或许二者都有。美仁草原两边的山很远,仿佛在低调地守护草原。往前走,山向中间挤来,直路变弯路,豁然开朗时,就到了冶力关。
从兰州到冶力关,在临洮下高速公路后,便在村庄里穿行。远处有山,并不高,山中的一个个乡村,没有太多的山村风貌,倒像中原地区的村庄。山很温厚,仿佛只是为了给大地增添一些层次感。说是山,多半似土丘,且常呈馒头状,柔和沉稳。稍稍将目光抛高些,这些山更像是偌大的土包,连绵不断的庄稼仿佛在低声轻语。有树的地方,尤其是有不少树的地方,树成群的是村庄,树成列的是山路。经过一个水库,经过一段峡谷,深深的峡谷,让这里的山显得更高大更陡峭。进入真正意义的群山之中,便抵达冶力关了。
连绵不断的高山,一望无际的草原,鸡鸣犬吠的村庄,三条路,三种意境,汇入冶力关这座高原低处的小镇。殊途同归,在这里得到最好的阐释。
二
据史料记载,“冶力关”的称谓,可追溯到公元400~432年(东晋南北朝时期)。早先,这里曾是吐谷浑(246~317)之孙冶利部落的领地。冶利之兄冶延即位后,封其弟冶利为搏虏将军,其帐下部落驻扎在白石山一带游牧狩猎,后逐渐定居于此。冶利部落最盛时有峡内上冶三部和峡外下冶四部,统称冶力七部。1368年,在河州、洮州、岷州等卫设立榷场,以马易茶,此地随之被开辟为茶马交易的古道关隘,始称冶门峡,又在大岭山、八角山一带连设数道关卡,查验过往茶队。关街一带渐被官军和商户开辟为集市,始有少量汉族定居,自称为关里。二者合一,冶力关之名逐渐形成。
同样是史料,《甘肃省临潭县地名志》中介绍,冶力关由“野林关”演变而来。而“野林关”相传是野外森林和关隘组合得名的。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也有过“冶泥关”和“冶林关”的书写和称呼。《洮州厅志》载为“冶泥关”,倒是藏语关于治泥关的称呼“拱郎囊”,没有争议。
我没有钻进故纸堆里查找冶力关的前世,只在现实中感受其今生。有意思的是,现如今多数人更倾向于由冶利部落而来的冶力关。一个地名两种出处,一个源于人,一个源于物。可能性比较大的是,这只是历史时间线上的两个节点。对于冶利部落而言,这地方是家园,而到了明朝来此驻扎的外地人,想得更多的是这里天高地远。如今小镇的人们早已与大自然亲密相处,对所谓的“野林”
熟悉得如自家的小院。在整个冶力关,除了“野林关大酒店”这招牌,有关野林关的存在似乎已经无可奈何地隐入历史。每次走过“野林关大酒店”那大大的招牌,我总能感受到某种倔强。
从热闹的广场,只需一个拐弯,便可见新城堡。这是冶力关众多堡子中最为重要的一个。在洮州诸堡中,新城堡被称为“拱卫洮州第一堡”,其有记载的历史可追溯至唐代。当年,如果贼寇欲攻取洮州府新城,必先攻取新城堡。如此重要的军事设施以及千百年的刀光剑影,已淡入历史深处。我登上城墙,左边的山为“十里睡佛”,也称“将军睡千年”,右边可见广场上悠然休闲的人们,新城堡成为一种隐喻,又是一种言不可尽的明示。有些城墙已经被修缮,而我喜欢注视那些如老人脸庞一样的破旧部分。没有了砖,只有裸露的土块,野草萋萋,另一种生命力在此重生,一年又一年。
时间是下午三四点钟,堡子里人很少。城门不远处,几位老人坐在墙根,表情从容,多数时间是各自的目光投向各处,如同老城墙一般缄默。偶尔的偶尔,谁和谁说上的一句话,也会迅速淹没在巨大的沉默里。或许,他们不再需要眼神的交流,也不再需要过多的言语掺杂其中,岁月已经将他们紧紧联系在一起,过多的交流反而会显得生分。我上前打听有关堡子的历史,其实更多的是想听听他们口中的新城堡。一位老人看了看我,说:肯定有故事啊,时间太久了,记不住了。另一位老人说:真要想知道,去书里查啊,现在这里就是个庄子。还有一位老人似乎从口音听出我是外地人,也看到了我浅浅的失望神情,笑着对我说:这堡子的年头太长太长了,我们说不好的,只知道过去这仗今天打过来明天打过去,现在太平了,不去想那些年月的事了。
有意思的是,堡子离镇中心广场几步远,但这里现在是个村子,名为堡子村。我在堡子里走过来转过去,每家每户独门独院,门楣上有对联有哈达,也有藏式的木雕刻。我寻觅不到历史的身影,可历史的气息又时刻萦绕着我。一条小巷的前面,没有路了,一户人家横在眼前,实木的大门,院墙贴着白白的瓷砖,里面屋子门窗上的铝合金亮得晃眼,越过房顶的红瓦,隐于野草中的土城墙像慈善的老人,又如顽皮的孩童。一座民宅一道土城墙,历史在这里交汇,文化在这里聚合。
就在这时,远处传来歌声。这是洮州花儿。以临潭为中心的一片区域古称洮州,在这里产生了集西部风情与江淮意韵于一体的洮州花儿。冶力关附近莲花山上的花儿会,已经延续数百年。我知道,到傍晚了,又有洮州花儿的爱好者在纵情放歌。他们有的身着尕娘娘的服饰,有的则是现代人的打扮,旋律的韵味有着历史的积淀,而许多歌词又是现编的,极富时代感。围观的,有来自四面八方的游客,也有小镇上的居民。有些居民,听着听着,就跟着哼唱起来,兴致高的,干脆走出人群,成为引人注目的演唱者。到了晚上,冶力关的中心广场会有文艺表演,以藏族歌舞为主,一展高原迷人之风。河对岸的莲花广场上,洮州花儿缠绵悠扬。河里倒映着大山和灯光,天上和人间流动在一起。
我走出堡子,走向广场,走进洮州花儿里。我不知道,这时的我,是离现实近些,还是离历史更近些。或许,冶木河日夜不息的水声可以为我作答。
三
历史在久远的岁月里,又在我们当下的日常里。大自然的山水养育了我们,我们又将文化的、精神的某些元素安放于山水之间,成为文明的载体和记忆的依据。而对于山水乃至物体的命名,则浓缩了巨大的张力。
治力关的冶海,便是极好的例证。冶海,或冶海天池,是汉族人的命名。南北朝时,北魏太武帝太平真君四年(443)置水池县,便与冶海有关。藏族人称之为阿玛周错,汉语之意是母亲湖。
冶力关是当年汉区进入藏区的重要门户,阿玛周错是安多藏区的三大圣湖之一,是藏族人过冶力关必来之地。直至如今,仍常有藏族百姓和喇嘛来此朝拜。每次去冶海,我都能见到着盛装的藏族百姓,他们或由喇嘛领队人数众多,或三五成群,也有独自一人的。
有的是慕名第一次来,有的一年会来上好几回。经幡飘飞,煨桑之烟缭绕,抛撒的“龙达”在空中,在树木上,在草丛里,那些沉于水中的五谷袋,是敬奉湖神的礼物,也是真诚的祈祷。
回族百姓对冶海的命名,则与明朝大将常遇春有关。在临潭,有信奉龙神之俗。龙神均为明朝十八位王侯将领,称十八龙神,散居不同地方的庙宇,男性叫“龙王”,女性一般叫“娘娘”,临潭人通称为湫神。常遇春为敕封总督三边常山盖国都大龙王,其庙就在冶海后面的庙花山上。常遇春是回民,被回族百姓尊称为常爷,他的庙名为常爷庙,而冶海自然也就被叫作常爷池。
后来当地百姓出于风水的考虑,在池沟新建了一座常遇春的庙,取名常山庙,当然在人们的日常话语中,仍称常爷庙。史料记载,1943年卓尼水磨川寺活佛金巴加木措(人称肋巴佛)组织了“草登草畦”(七部落组织),于3月28日齐集冶力关池沟常爷庙,杀牲祭旗后,在冶力关泉滩召开誓师大会,参加起义的有汉、藏、回、土等各族贫苦群众2000多人。起义军在肋巴佛(司令)的带领下,攻打了临潭县城新城,打开监狱释放犯人,开仓救济贫苦百姓,后与陇南各地起义军会师。“肋巴佛以宗教领袖活佛的身份,高举义旗,率领藏汉僧俗群众反抗国民党暴政,后又加入中国共产党,这在我国现代史上是很少见的。”以汉风为主的庙里供着回族大将,藏族的活佛在此起事,这本身就具有传奇意味。之于他们,常遇春是历史上的真实人物,也是他们心中共同的英雄和神。
我们难以还原当年他们祭旗仪式的细节,但可以想见,一定是汲取各民族的风俗精华聚合为同一个信念,他们的目光和心跳都凝结在那片鲜红的旗帜上。
庙的建筑基本上是明代的庙宇风格,门楼融合了藏汉之风,精致的木雕上,花绽放,鸟飞翔,黄色和白色的哈达挂在铜锁上。看得出,这庙又重建过,但步入其中,微小之地,仍能感受到岁月的悠远与宏大。现在许多地方,都在某些历史遗址上修建仿古建筑,还原某些场景,修复某些记忆。这其中,修旧如旧,是共同的思路。如果远离市场功利,以回到历史现场之心之艺的重修,确实可以延续我们的精神内容。许多时候,我们走进这些地方,或许不仅是借助物化的标志来唤醒那些或沉睡或麻木的心念和情怀,也需要倚仗某些氛围来净化、平和心境,让我们得以停下脚步,回到灵魂深处。
这座庙坐落在冶力关镇到池沟村的路上,两边高山相峙,虽然有一条水泥路,时有车辆经过,但依然能感受到浓郁的山野之气。
https://www.cwzww.com https://www.du8.org https://www.shuhuangxs.com www.baquge.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