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到李儒旧事重提,并且还是在这个时候提出,刘协纵然想不好奇也不可能了。Ω文学』ΩΩΔ迷WwW.WenXUEMi.COM
纵观王允此人的一生,他在刺杀董卓和随后被执政不过三十八天的时间内,便被凉州诸部攻入长安,这前后之间的变化可谓有如云泥、判若两人,尤其是在他杀蔡邕一事上,更是历史上的一件悬案。
按照刘协或者是曹操之类的人物,遇到蔡邕此事,非但不会如王允这般赶尽杀绝,反而会温和勉励两句。这种做法惠而不费,却一举便可满足士人情操的需求和安抚凉州之人惶恐之心。可王允却偏偏做出了最愚不可及的决定,为此,他甚至付出了不能朝堂众臣不以他马是瞻的代价。
这样的短肋,在他随后与刘协的斗法当中,后果不可谓不严重。可以说,刘协每次之所以能赢过王允,都是因为刘协拉来了朝臣的助力,才将王允摁倒在墙角强吻的。
王允这样弱智的转变,让史书的编写者也觉得疑窦丛生,因此他们给出了一个牵强的理由。《后汉书?王允传》上说:允性刚棱疾恶,初惧董卓豺狼,故折节图之。卓既歼灭,自谓无复患难,及在际会,每乏温润之色,杖正持重,不循权宜之计,是以群下不甚附之。说的是王允在刺杀董卓之后,以为可以高枕无忧了,于是变得独断专横,不讲策略,这造成了他对待董卓旧部上的处置失当。
这个理由北宋司马光在编写《资治通鉴》时也采用了,只不过他觉得仍然不够充分,因此他做了两点补充:一是在这段话里的“卓既歼灭,自谓无复患难”后面补充了四个字——“颇自骄傲”,用来说明王允后面那些“愚蠢”的行为都是因为骄傲自满造成的。
另外一点就是司马光补充了王允非要杀蔡邕一事,举证王允性格骄傲到了极点,甚至不惜杀蔡邕使编撰国史的大典荒废这等灭纪废典之事,以此证明王允之后的失败都是他自己性格缺陷种下的败因。
很显然,这种解释根本不符合现实,直到刘协真正融入这个世界,在钟繇的解惑下,明白王允的转变不过是传统士人集团政治意志和利益体现而已后,才对王允有了一层明晰的了解——王允他要做的,不过想用他们坚信的‘仁义’来治天下,期望不着痕迹解决凉州诸部,引关东诸侯入朝拜奉,进而汉室一统,开创他们儒家士人尊崇的礼治之邦而已。
但这用来解释对于王允非要蔡邕来说,还是有些牵强。因为蔡邕毕竟是士林中人,就算王允想撇清与董卓之前的所有联系,可蔡邕一人的生死根本证明不了这点,他的罪责也远到不了非要被杀头的地步。反而王允为此还要付出惨痛的代价,这中间若说没有个人因素,刘协是打死也不相信的。
这些时日刘协焦头烂额,凉州诸部和凉州羌胡这座大山死死压在他的心头,使得刘协没功夫搭理蔡邕这个腐儒。可李儒这个时候提出来就不由得他不重视了,因为,李儒从来不是无的放矢之人。
“文优,你知道的,朕现在没有心情让你这样吊胃口。”刘协用精致的剪刀剪断鱼肠线,继续与王越缝合另一道伤口,但阴冷的语气表明他的耐心很有限。
李儒不疾不徐,确认了刘协的怒气后,才语破石惊道:“王允杀蔡邕,只不过为了确定蔡邕日后不能在《汉书》当中写出,他这位亲自谋划刺董主谋的英雄,亲手出卖刺董义士这等龌龊之事罢了!”
刘协浑身一震,这个答案远在他意料之外,他怎么也想象不到这其中还有如此秘辛。也更想不到王允竟然是这等贪生怕死、出卖同僚的小人,脸色不由更凝重了几分:“文优,说话可要讲证据的。”
可李儒却丝毫不惧刘协此时散出的龙威,反而坦言道:“就是因为没有证据,所以我才会这个时候告诉你。不过,我可以确定的是,蔡邕手中必然有证据。可惜这个腐儒死到临头,仍旧不肯将此事坦明。”
“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刘协停下了手中的工作,在这样的秘辛震惊下,他已不可能安心平稳地与王越施治,便让那个一旁那个犹如木雕一般的铁鹰剑士替他施为。
“陛下可还曾记得,伍孚刺董之事?”李儒的话犹如一把锋利的手术刀,将刘协不愿回的尘封记忆挑开,鲜血淋漓。
刘协自然记得那件事,在那段提心吊胆的日子里,就是因为有伍孚这样的汉室忠臣存在,刘协才有一丝信念与董卓斗争到底。随后伍孚当场被董卓戮死,且株连九族,参与这次密谋事件的荀攸、何颙入狱,郑泰出逃,最后何颙惨死狱中,而荀攸虽侥幸保得一命,却也形销骨铄,备受折磨。
但这件事之后,随着董卓授意朝廷遣使关东之事,尤其是五位使臣因为沾着董卓的名头,被关东群雄杀得只有一个韩融回到朝廷,且时逢何颙入狱之后。满朝大臣对董卓的愤慨之意已冲霄云汉,董卓迫于压力才没有继续追查下去,最后不了了之。
“陛下,您那是身居宫中,外无耳目、内无谋臣,说是一眼疾耳聋之人丝毫不为过。”李儒讥讽了一下刘协的天真和健忘,阴森森地提醒了刘协一句:“不过,陛下纵然再健忘,总还记得这中间还生了卫尉张温被杀一事吧?更记得,也就是在张温被杀之后,董卓才放弃了对此事的调查吧?”
“你,你是说?……”刘协这下彻底明白李儒究竟是什么意思了。张温被杀一事,同样是困扰刘协心头的一个难解之谜,当初吕布说他收到了一份密信,言张温勾结袁术要加害董卓,结果那封信投错了他的府邸,董卓才借用这个简直荒谬的理由,诛杀了张温。
之前刘协一时认为,董卓杀张温,不过是因为那时两人之间的关系已处在了冰点。董卓想借用杀鸡儆猴之计,恫吓一番自己。可现在李儒却突然指出这点,其用意不言而明——董卓之所以要杀张温,不是因为自己,而是因为董卓以为张温才是指使伍孚刺杀自己的主谋!
所以,他才会用那么拙劣的理由,无论如何也要杀了张温。当然,顺带着可以恫吓一番天子,更是一举两得。也因此,张温死后,董卓那么强势的屠夫,会在士大夫群起反击的状况停止对刺杀他的事调查。因为在他认为,他已经干掉了那个主谋,自然不用再追查下去!
但那个刺杀任务的主谋究竟是谁,刘协哪能不清楚?荀攸那个时候还是王允的智囊,没有王允的默许,荀攸又怎么可能动员地起那些名士设计出那盘大棋?可如今,真正的主谋王允毫无伤,张温却一命呜呼,这样的结局摆在刘协面前,他纵然再蠢,也猜到原因了。
唯一的解释,就是王允陷害了张温,让董卓以为张温才是幕后的主谋。所以,那场血腥的风波才停了下来。因为王允太了解董卓了,对于身家性命一事,董卓看得极重,为了查清这件事,莫说整个朝臣反对,就是整个长安反对,董卓都可能毁掉长安城。只有让董卓以为事情已经摆平,他王允才可能高枕无忧。
这样的逻辑一旦在脑中形成,刘协瞬间就觉得全身冰寒,在他看来,王允不过是一个迂腐到固执的传统士人。可一旦此事属实,那他对王允的评价自然要改变许多。不过,纵然刘协此时不愿接受这样的结果,但他的理智却无时不再告诫着他,李儒的解释实在无懈可击。并且,从人性的直觉揣度上,王允那等经年累月行走在刀锋上的人物,面对一个错身就万劫不复的结果,他走上这条道路的可能性极大。
毕竟,在死亡的压力下,一个人做出什么事,可是有可能的。更不要说,像王允那种心中还抱有这坚定不移执念的这种人。因为,往往这种人,无论做什么事,都会在最后给自己找到逃避的借口。
他王允,可是为了汉室,为了天下苍生啊!
想到这些,刘协不免惨然一笑,根本无话可说。不过,很快他又反应过来,脱口问道:“就算你说的是真的,可这跟蔡邕又有什么关系?”
李儒只是淡淡一笑,连回答都懒得开口。而刘协也在问完之后才觉得这句话十分多余:很显然,蔡邕和李儒一样,都是知道这件事的。
https://www.cwzww.com https://www.du8.org https://www.shuhuangxs.com www.baquge.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