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浪小说

子浪小说>人生悟理透过物理看人生问题 > 第6部分(第2页)

第6部分(第2页)

人生有时就是这样,越是强势,越拥有更多成功的机会,正如我们前面所描述的社会场强那样,一个人的综合素质越高,产生的场强就越强,所拥有的各种资源就越多,获得成功的可能性就越大。

透过社会场论看人生,人生的根本问题其实主要有两个:

首先是如何获得一个适合自己生存的场空间?在这个适合自己的空间,自己能够得到不断的发展和完善,并且愉快地生活和工作。

其次是怎样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场的效应?一个人场效应的大小由自己的综合素质所决定,是金子就该发光。

总之,尽力去完善自我,提升个人场强,进而提升自己的总能量,并输出、回报于社会和家庭,才是人们终其一生努力追求的目标。

书 包 网 txt小说上传分享

人际关系——原子模型(1)

从场效应公式可见,有心场的作用强度总是与作用距离平方成反比,与固有场强因子大小成正比。从理论上讲,其作用范围可以是无穷远。但是,当场强度降低到一定程度,就失去了对作用对象的约束能力。因此,人们的势能作用范围取决于自身的强度因子大小,也就是m(个人综合素养指数),Q(性别魅力指数)值的大小。当m,Q值较大时,他的作用半径就较大,在相同人口密度的情况下,作用区域内的人也就多,能够拥有和维系的社会关系也就多。

而另一方面,人与人相互作用的强度与两者之间的距离平方成反比。因此,缩短人与人之间的交往距离,能够更有效地提高相互作用强度。

人与人之间的有效作用距离包括:空间距离Rs,心理距离Rp。随着空间距离的变大,彼此相互作用的强度会逐渐减弱。但是如果心理距离能够缩短,他们就可以超越空间,依旧保持相互作用的强度。相反,有些人之间虽然空间距离很近,如:在同一办公室内工作或在同一屋檐下生活,却因性情不合等原因,心理距离很大,彼此之间的相互影响作用并不很大,正如有的人戏称的那样,是两股道上跑的车。

在现实中人与人之间的距离应该是心理距离和空间距离的双重体现,起主导作用的是心理距离,起辅助作用的是空间距离。因此,生活中既有“天涯若比邻”的朋友,也有“同床异梦”的夫妻。正如印度著名诗人泰戈尔在诗中所写的:“人世间最远的距离不是生与死的距离,而是我站在你面前,你却不知道我爱你……”

以父母和孩子的关系为例,也许他们一直生活在一个屋檐下,空间距离几乎不变。但是,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家长与孩子的心理距离在不断变化,此时,尽管家长的m; Q值没变,但是对孩子的作用效果则变化很大。

幼年时,孩子完全依赖父母,两者之间的心理距离为零,孩子完全生活在父母的场作用范围内。童年时,孩子开始有了自我意识,但生活上还离不开父母的呵护,双方心理距离依然很近,孩子受父母影响很大。

少年时,孩子在学校接受教育,老师和同学对其产生的影响力慢慢强于家长的影响力,孩子与家长之间的心理距离开始拉大,这时的父母如果没有及时调整自己的心理定位,还要求孩子像小时候一样服从自己的意愿,就会促使孩子产生逆反心理。

青年时,孩子已经开始独立思考问题,朋友、书籍、媒体、网络和社会对其影响增强,父母的作用强度进一步的弱化了,因此,很多家长无奈地感叹:儿大不由娘,由他们去吧。

成年后,孩子们已经有了自己的事业、生活,并能够独立地处理生活、工作中的问题,甚至于有了自己的家,父母对他们的影响已经减弱到很低的程度,相互之间的关系主要体现在长辈对晚辈生活上的帮助,如照看孩子等。

中年时,父母已老,他们的m和Q值已经很小,对孩子的影响力基本丧失,这时父母与孩子之间的关系最为松散,很多时候人到中年人的子女总是以工作和孩子为借口,给父母的仅是简短的电话问候或节假日期间匆忙的探望。

随着父母的一天天变老,他们在情感和生活上依赖孩子的心理逐渐增强,有时还会在言行上表现得如同孩子一般。这时,当年的孩子的m和Q值变得很大,而自己的孩子也在一天天长大,非常能理解当父母的艰辛与不易,就又开始反作用于父母了,所以,相互作用强度又有所增加。

人际关系——原子模型(2)

围绕着同一个人构成的力心,在具有相同半径的球面上就具有相同的势能,这就构成了具有不同势能的等能量带——人际关系圈。不同的人际关系具有不同的心理交往距离,在心理学上,将人与人之间保持的距离分为四种类型:亲密距离、个人距离、社交距离和公共距离。

亲密距离一般间隔在15~50厘米之间,正好处在一臂之内的作用范围。处在这个关系圈里的人很容易就接触到对方的身体,通常都是能够肌肤相亲的人,如夫妻、情人、父母与子女或极其要好的朋友之间,可以耳鬓厮磨,窃窃耳语,零距离交谈。

个人距离一般在50厘米到1米之间。处于这个关系圈里的人,正好处于手臂可以触及的范围,可以相互拉手,但又不容易接触到对方的身体,只有握手时才可以接触到对方。通常普通朋友、同事、熟人之间都保持在这个距离范围。如果陌生人想向对方表示一种亲近感时,也可以采用这种距离。

社交距离一般比较灵活,可远可近,因不同场合、交往目的而异,通常在1米左右,也可以在3米以上,适用于一般的人际交往。处于这个交往范围的人,通常只是隔几步远的距离打打招呼或寒暄几句就又分开。

公共距离一般都在3米以上,人们在公共场合经常采取这种距离,如公园散步、路上行走等,在演讲或教师上课时通常也采用这个距离。在公共场合陌生人之间一旦不得已进入了一米左右的距离,就会感到心理上有压力,不舒服,从而产生想躲避的念头,如在公交车上或在电梯里。在欧美国家,若两个人在小路上相遇,即使是陌生人通常也会互致问候,以示礼貌,同时也是向对方传递友好信息、减轻彼此心理压力的一种方法。

由此看来,处在不同的人际交往圈上的人,彼此之间具有不同的心理距离,心理距离又决定了交谈距离。如果双方对相互关系的确认程度不同,就会造成心理距离的差异,进而产生交往中的不礼貌和不友好,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冒犯”。

生活中常有这样的事情发生,一个你不太喜欢的人主动和你勾肩搭背地走路,你会感到很厌烦,很想立刻躲开。同样,一个你将其看作亲密朋友的人,一直和你保持一米以上的谈话距离,说明他并不把你当亲密朋友,而你却会因此产生被疏远的不悦感。人们总是在彼此交往中调整着心理距离和交往距离,使两者达到和谐和统一,这就定位了他们之间的能级和轨道——人际关系的原子模型。

错误!未定义书签。原子是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组成的,如果把原子核看作是我们自己,核外电子看作是社会上与我们具有不同关系的人群,那么就构成了具有壳层结构的大原子,我们自己处在原子的中心,离我们距离最近的是亲人,然后才是亲属、亲密朋友、朋友、同事、熟人……。

根据原子物理理论,最内壳为K壳(n=1),只能允许存在2个电子,因此,通常只能让有亲子关系的人待在这里(核心家庭成员,父母和孩子);次内壳为L壳(n=2),最多只能容纳8个电子,属于直系亲属和最亲密的朋友;第三壳层是M壳(n=3),最多可容纳16个电子,应该留给好朋友,第四壳层叫N 壳(n=4),可以容下 32个电子属于同事和普通朋友。

原子序数Z反映了原子核具有的正电荷数,同时也等于原子核外的电子数目。一个人的Z(个人魅力)值越大,产生的场强越大,其作用空间半径越大,允许存在的核外电子越多,社会关系就越多。每个人的Z值的大小,往往标志着他的交际能力和交际圈的大小。txt电子书分享平台

人际关系——原子模型(3)

决定电子所处状态的有n; l; m; s这四个量子数。不同的量子数,决定了电子不同轨道的能量和半径。如果把这个半径看作是人际交往中的距离,那么,n被称为主量子数,它确定了与其打交道的人的主轨道,等同于分类

https://www.cwzww.com https://www.du8.org https://www.shuhuangxs.com www.baquge.cc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