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浪小说

子浪小说>刘文典是一位长期被历史忽略的国学大师 > 第12部分(第2页)

第12部分(第2页)

刘文典生前一直自称〃十二万分佩服〃陈寅恪。他曾经多次在课堂上情不自禁地竖起大拇指说:〃这是陈先生!〃然后,又翘起小拇指,对向自己说:〃这是刘某人!〃

〃沈从文算什么教授!〃

1928年,一个只有小学毕业资历的年轻人登上了上海中国公学的讲台。

他由徐志摩介绍而来,经中国公学校长胡适同意而被聘为讲师,主讲大学部一年级现代文学选修课。尽管这个年轻人之前已经写出了《一个天才的通信》、《呆官日记》等享誉一时的文学作品,但这毕竟是他第一次走进高等学府的大门,内心的忐忑可想而知。在上课之前,他做了认真的准备,材料厚厚一摞,估计能够讲一两个小时了。就这样,他低着头,走上了讲台:

他站在讲台上,抬眼望去,只见黑压压一片人头,心里陡然一惊,无数条期待的目光,正以自己为焦点汇聚,形成一股强大而灼热的力量,将他要说的第一句话堵在嗓子眼里。同时,脑子里〃嗡〃的一声炸裂,原先想好的话语一下子都飞迸开去,留下的只是一片空白。上课前,他自以为成竹在胸,既未带教案,也没带任何教材。这一来,他感到浮游在虚空中,失去了任何可供攀援的依凭。

一分钟过去了,他未能发出声来;五分钟过去了,他仍然不知从何说起……众目睽睽之下,他竟呆呆地站了近十分钟!1

后来,这个年轻人终于鼓足勇气开始讲课了。不料因过于紧张,原来计划在一个多小时内讲完的内容,被他三下五除二,只花了十多分钟就全部讲解结束了,接下来又是无话可说。

年轻人再次陷入窘迫。无奈之下,他拿起粉笔,在黑板上写下一行字:〃我第一次上课,见你们人多,怕了。〃

这则〃新闻〃很快就被演绎成不同的版本,漫天飞舞。人们都在纷纷打听这个敢于登上中国公学讲台,却出尽洋相的〃小学毕业生〃姓甚名谁。没费什么工夫就查清了他的全部档案:沈从文,湘西凤凰人,十四岁高小毕业后入伍,二十岁左右开始文学创作,在中国文坛小有名气。

在那个重视真才实学的年代,沈从文的第一次亮相被很多旁观者毫不犹豫地打了个〃零分〃。尽管沈从文后来在文学上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他同时也是一个毁誉参半的作家,在他活着的时候,就有人写文章评价他是〃一个空虚的作者〃。一些评论甚至认为,沈从文的一生,无论是在声名显赫时期,还是在孤独落寞阶段,骨子里始终透显着浓浓的〃自卑情结〃。

这显然将直接影响到人们对于他的评价。〃瞧不起〃沈从文的代表人物,就是刘文典。1942年上半年,刘文典、沈从文、朱自清、王力、罗庸等人曾先后接受国文学会的邀请,担任〃中国文学十二讲〃的讲师,举办学术讲座。但这似乎并没有〃澄清〃关于刘文典〃鄙视〃沈从文的传闻。

相反,刘文典〃瞧不起〃沈从文的传闻被人推演成无数个版本,四处传播。其中,最经典的不外乎以下两个版本:

其一是〃教授职称事件〃。

沈从文1939年到西南联大任副教授,仍然讲授〃习作〃等课程。到了1943年,西南联大讨论聘请沈从文〃为本大学师范学院中文系教授,月薪叁百陆拾元〃 2 。这个教授薪水并不高,刘文典1942年在西南联大所拿的薪水是每月四百七十元。即便如此,在举手表决时,刘文典仍然拒绝为沈从文〃抬轿〃,并坚定地发言表示反对:〃沈从文算什么教授!陈寅恪才是真正的教授,他该拿四百块钱,我该拿四十块钱,而沈从文只该拿四块钱!〃

他甚至还说,〃如果沈从文都要当教授了,那我岂不是要做太上教授了吗!〃

其二是〃跑警报事件〃。

30年代末、40年代初,日军敌机频频侵扰昆明,警报一响,天下大乱,大家自顾抱头鼠窜,争相奔往可以隐蔽的地方。有一次,又遇警报声起,正在上课的刘文典想都没想,收起教具就带着学生冲出了教室。

跑着跑着,他突然想起什么似的,原来那时候他最为钦佩的陈寅恪教授因为营养不良,视力严重下降。刘文典生怕陈教授忙乱中有个三长两短,赶紧带着几个学生,在人群中找到正茫然不知去处的陈寅恪,架起他就往安全的地方跑去,边跑边喊:〃保存国粹要紧!保存国粹要紧!〃

快到学校后山的时候,刘文典忽然看到沈从文也夹杂在拥挤的人流中惊慌失措,顿时怒上心头。他顾不得自己气喘吁吁,冲到沈从文面前就大声呵斥起来:〃陈先生跑是为了保存国粹,我跑是为了保存《庄子》,学生跑是为了保留下一代的希望。可是该死的,你什么用都没有,跑什么跑啊!〃

沈从文比较了解刘文典的为人,也懒得与之争辩,独自走开了。但这件事情却被当时一道〃跑警报〃的人记录了下来,流传至今。

第50节:偶像陈寅恪(2)

其实刘文典并不是仅仅〃瞧不起〃沈从文。有一次,有人向他提起名噪一时的《激流三部曲》作者巴金,他想了半天,喃喃自语:〃没听说过,没听说过。〃他一度还批评过茅盾,说他〃连自己的名字都不会读〃,那个〃盾〃字通古汉字里的〃楯〃字,应该读〃shǔn〃。

凡是听过刘文典上课的人,都知道他喜好〃臧否人物〃,有时候骂起人来毫不留情,其实也未必有什么恶意,只是逞一时口舌之快罢了。非常有意思的是,对于这一点理解得最深的,竟然是沈从文夫人张兆和的四妹张充和:

刘在北大教古典文学,是充和的老师;说沈从文教书的月薪只值四块钱的,也正是他。一般人大都了解他那番狂言不过是自命不凡的表现,充和却觉得他的话引人发噱。更妙的是,刘文典因嗜鸦片,终遭联大解聘,时人大多认为都怪他平日太过托大,才遭此报应,充和却不这么想。充和会说,刘是个喜欢从心所欲的人,生活铺张,言语夸诞。他确实藐视充和的姐夫沈从文,但所有用白话写作的人其实都入不了他的法眼,连胡适在内。充和坚信刘虽然主见很强,却并无恶意。她还说,刘都不把自己当一回事了,世人又何必正经八百地看他?

这段文字来源于美籍华人金安平博士的《合肥四姊妹》一书。金安平博士是著名史学家史景迁的夫人,所执之论当较为可靠。

还有一件耐人寻味的事情。解放后,沈从文一度被〃打入冷宫〃,遭遇〃当红人物〃郭沫若的大肆批判。尽管刘文典对于沈从文的人生突变并未直接发表任何评价,但有一年参加全国政协会议,间歇时在走道里遇到郭沫若,他斜着眼睛看了郭一眼,鼻子里轻轻〃哼〃了一声,走远了。

那时候,沈从文正在故宫里勤勤恳恳地当解说员。

〃教授中的教授〃

1958年,〃厚今薄古〃的浪潮迅速席卷全国。6、7月间,中山大学历史系收到七十二篇批评资产阶级学术权威的论文,其中一半都是〃炮轰〃陈寅恪的。批评者最激烈的声音是,陈寅恪一向以〃教授中的教授〃自居,实际上是〃站在封建主义立场上的种族文化论者〃,与〃社会主义社会是格格不入的〃。

陈寅恪,江西修水(义宁)人,1890年出生于湖南长沙,算得上是名门出身。祖父陈宝箴曾任湖南巡抚,支持戊戌变法,是被写进了中国近代史的人物。父亲陈三立,号散原,与谭嗣同、丁惠康、吴保初合称〃维新四公子〃,戊戌变法失败后,精力主要用于诗歌创作,有《散原精舍诗集》传世。1937年8月8日,日军攻入北平城,正处于病中的散原老人拒绝服药、进食,两日后逝世。

在这样的家庭背景下成长起来的陈寅恪,很小就能将《十三经》的大部分篇章倒背如流,被誉为〃神童〃。十二岁随长兄陈衡恪东渡日本,二十岁考取官费留学,先后到德国柏林大学、瑞士苏黎世大学、法国高等专科政治学校就读,具备阅读蒙、藏、满、日、梵、英、法、德、巴利、波斯、突厥、西夏、拉丁、希腊等十几种语言的能力,尤以梵文和巴利文最为精通。

仅此一点,就让内心孤傲的刘文典由衷地〃十二万分佩服〃陈寅恪。他平生只具备阅读英、日、德等几种语言的能力,而〃陈先生连波斯文、突厥文都会,跟他比,我还差得远哩〃!

因此,每当听到有人说陈寅恪的不是,刘文典一定气得吹胡子瞪眼?

https://www.cwzww.com https://www.du8.org https://www.shuhuangxs.com www.baquge.cc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