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所有事项不分轻重主次和繁简祥略,采取完全相同的处理方法,不符合重要性原则。(本句引与某会计基础教材,如有兴趣的话,可以去看看会计资格考试的书)
我没有好好学过哲学,与之所之甚少。但我认为,仅学习哲学单一的学科是没有用的,如果没有一种实际的抽象、分析、具现、总结等能力,哲学学得再好也解决不了实际问题。相对的,学一些哲学,真正了解一点,再与实际相结合,知道自己真正在作什么,在思考什么;能力发展得就会更快一些。我没有推荐去专研*啊,哲学有很多,真正了解它们的相对性,才能形成自己的哲学,否则那就是书本,不这样也很难推动哲学的发展。
本文作者就象一只偶尔有些自知之明的猪,出于想了解明确自己的思想而写的本文,请原谅我的愚蠢。
这个思想是我中专学习时发现的(1995~1996),之后不断地发展起来。
今天看了《业务流程管理与管理概论》的“控制论”部分,对比维纳的《控制论》我发现很多类似部分。
由于出于不同的目的,我们的研究方向不同,我最初的目的是为了在学习中解决一些钻牛角尖的问题。这个目的不断的发展。现在的目的是了解自体内部的变化以便于逐步实现真正的自由。而维纳等人是在二战期间,为增强盟军军事力量,而进行的自动火炮研制而使这门学科产生和发展起来的。
研究方法也不同,维纳等人研究机器和动物的区别中找出共性以逐步实现的,他研究对象是一个动态的有某种程度开放性的系统。找出多个影响系统输出变量,区分哪些变量是难以更改的,哪些是容易更改的。然后找出某种规律,利用目前的难以更改的变量作为基础,通过改变那些容易更改的变量,来实现最优化的输出来达到预期的目的。他找出的规律或者是处理逻辑,一旦作出,控制系统不会自动地去更改它,是相对固定地。更改是通过容易被更改的变量来实现的,他们把系统当成一个箱子,对箱子里面实际发生的不去研究,只考虑输入和输出,或者在控制系统建立的时候考虑过,而不去是控制系统去自发地持续地去考虑。
而我研究的目的是不为人所知的自体内部,就不能仅仅从输入输出来研究。我试图于打开箱子看看里面放了些什么,我视力不行?看几次都看不清楚?我试图设立一个逻辑按照需要让其自发地持续地去研究,而在发现中得到自身的发展,而这个逻辑是可以被控制的。换句化说,我让所谓的动态开放系统开放得更大一些,并让我的逻辑根据需要不断地去增加系统的开放程度,以实现逻辑自身的发展。
由于人类智慧的有限性,无法直接面对真实,就连自己设计的系统发展庞大到一定程度后出现的复杂性都很难直接解决。人类必须对研究对象进行限定,以某种方式简化、综合,以某种角度,用某种目的去看待。所以“易变矛盾”这一概念出现了,在发现隐含的假设和原理,原先的主要矛盾、次要矛盾可能会有所变化,实现它们的方式和手段也更多了,选择更多了,而原先的限定下,是很难看到这些选择的,从某个角度看有更多的选择意味着增加了意志的自由程度,如果真正理解这一点的话。
哲学部分-读柏拉图的美学思想的随感
哲学部分-读柏拉图的美学思想的随感
柏拉图认为:
有一个使一切事物成为美的事物的品质,特例的美是相对的,变化无常的,而这个美的品质是绝对的永恒不变的,是绝对的。把这个品质加到任何一件事物上面,这件事物就成为了美,而不管这个事物是石头、人、动作还是思想。这个品质先于美的事物,一般先于个别,它是创造者。
为此我进行思考,下面是我的思考过程。
处于不同语言、不同文化、不同时期、不同人种的人对同一事物的美的判断是不完全相同的。
有一些事物需要具备一定的知识和文化才能感到美的存在,例如文学、哲学等。
按支持获得美感的必备条件的多少可以据此对美进行某种角度的划分。
较低层次的相对比较容易为人所发现。
较高层次的需要知识、文化支持,需要经过某些判断过程,例如:思考(不管是表面的或者是潜意识作出的)等才能发现的美感。
美是相对的,一个人和一个熊的审美的观念是有区别的,也就是说美的特质是相对的。
只有人发现感觉后才是美。未发现感觉的不认为是美。
如果说有一种通用的美的特质,那么它取决于个体的人自体的逻辑处理过程,才能在这个特定的个体中展现出来。
至此我发现了柏拉图思想中的那个“品质”的概念。
孔子说过:“知无不言、言无不尽”。我们没有这么多的智慧来言,但是我们可以试图区补全它。
通过肯定来否定固定下来的思想。因为固定下来的东西,必定被变化的环境所覆灭。
你认为天有缺,缺在你自己心中,补天,即补自己的心。
如果心无缺(好像对人类个体不太可能?!),天也就无缺了。
补天,补自己的心的同时通过自己的行为和思想也可能给其他有天缺之心的人提供一些补天的材料,使他们将自己心一起补了。
已补人心的比例越练越大,天(自心所见的)也就越见完全了。
你不能固定真实,你可能认为自己能固定外在的表象,但其实你只是把自己的思想给固定了。
上面是我刚读第1页后的随感,后面的我还没看,以后看了后再写。上面的写的东西我会在对其思想更加了解后作修改。
柏拉图认为:
恰当是不能同时造成表象的美和内在的美。表象美人人喜欢,而内在美不容易为人所认识到。感性可以认识表象美,而内在美只有通过理性才能认识。理*觉高于感*觉。
究竟是以理性或者感性,或者说以某种比例去看待事物,取决于我们的处理逻辑。我们很难以绝对的极化的方式来看待事物,不管我们承认与否。
将其极化、分极、量化等方法,只是为了进一步了解其而作的探索,探索的结果不要以为就是真实本身?正如同科学不等于真实。
柏拉图认为:
作为
https://www.cwzww.com https://www.du8.org https://www.shuhuangxs.com www.baquge.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