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浪小说

子浪小说>电影铁血008 > 第12部分(第2页)

第12部分(第2页)

他们行色匆匆,要到哪里去呢?这还要从古公亶父南迁到岐山说起。

周人从海拔1000米以上的黄土高原腹地,迁移到渭水上游海拔600米左右的关中盆地西部,不仅重新获得了利于耕作的水土资源,也获得了华夏一族广泛的群众基础,更巧妙地避开了鬼方、戎狄的锋芒,节省无谓的消耗,以空间换时间,集中精力抓发展,为日后的乘势而起、逐鹿中原赢得了宝贵的时间。

这一时期的高速发展,使周族的势力在关中平原迅速形成燎原之势。古公亶父也因此野心大盛,并作出了一系列志在天下的战略部署:

“后稷之孙,实维大王。居岐之阳,实始翦商。至于文武,缵大王之绪。致天之届,于牧之野。”(《诗经&;#8226;鲁颂&;#8226;宓宫》)

诗中的大王就是古公亶父。周人认为,“翦商”的计划最早由古公亶父制定,文、武二王不过是计划的实施者。计划的第一步,亶父让三儿子季历娶了殷商贵族之女太任为妻:

“挚仲氏任,自彼殷商,来嫁于周,日嫔于京。乃及王季,维德之行。太任有身,生此文王。”(《诗经&;#8226;大雅&;#8226;大明》)

与商贵族结亲,使周族得到商王的信任,得以放手在关中平原发展。“太任”在南迁岐山的那一年生下的长子,就是姬昌。为了进一步麻痹商王,古公亶父实施了第二步战略:确定季历为继承者、姬昌为第三代接班人,显示对商王绝无二心:

“古公曰:‘我世当有兴者,其在昌乎?’”(《史记&;#8226;周本纪》)

事实证明,这一安排险中求胜,获得奇效。后来季历、姬昌父子凭借殷商外戚的身份与商王正面周旋,虽仍有季历被杀、姬昌被囚的奇险,但最终还是杀出一条血路。

然而,古公亶父的政治智商还远不止此。他明白,仅靠夏、周两大板块的实力还远远不够,要夺取殷商政权,必须联络更多的盟友。于是,他迅速着手实施第三步战略:派出大儿子太伯、二儿子仲雍南下发展,对商王朝形成迂回包抄之势——

“季历之兄曰太伯,知天命在昌,适越,终身不反,弟仲雍从之。”

——(《竹书纪年》)

“适”者,往也。为了迷惑商王,太伯和仲雍出走的官方原因,被说成顺应“天命”,主动让贤,远赴吴越。真实的情况可能不是这样:古公交给他们的真正使命,是到吴越一带开辟第二战场!吴越一带,曾经是华夏族在南方渗透势力的重要据点,有着良好的群众基础。先夏时期,大禹就在会稽(今浙江绍兴)大会诸侯;夏桀亡国,又曾被成汤放逐在“南巢”(今安徽巢湖)。为了维护“儒家典范”的形象,儒家学者都不愿把周族先辈描写成野心家或阴谋家,但某些字眼却一不小心露了马脚:古公“实始翦商”,“翦”就是“削减”的意思——将商王的势力抽丝剥茧,正是“翦商”计划的核心。

此后的历史,巧合中就有了某种必然:武王伐纣箭在弦上的时候,商王朝后院起火!其东南淮河附近的东夷族再次暴发大规模叛乱,极大地消耗了商王朝实力,拖住了商军的主力部队。这边由武王发动闪电战,一路顺风顺水,直捣朝歌。《左传》记载“纣克东夷而陨其身”,就将纣王失败的直接原因归结为这次莫名其妙的叛乱。

有了天时、地利,还得有一个人和的环境。为了共同的理想而甘愿舍弃个人的利益,这是周族内部最难能可贵的地方。太伯、仲雍因此在吴越一带建功立业,书写了吴国的早期历史。他们的故事,直到西施那里才有了个香艳的了断。书 包 网 txt小说上传分享

暗战

这两人的具体活动,已成了历史的悬案。但他俩的行踪,《史记》中倒还有些记载——太伯、仲雍出走周原以后,并没有直达吴越,而是先到了荆蛮!

“……长子太伯、虞仲知古公欲立季历以传昌,乃二人亡如荆蛮,文身断发,以让季历。”(《史记&;#8226;周本纪》)

“蛮”,或曰“荆蛮”、“蛮荆”,意思都差不多。“蛮,荆州之蛮也。”(《毛诗正义》),其范围大约在荆山与衡山之间:“北据荆山,南及衡山之阳”(《尚书正义》)。但要说两人是“亡如”(流亡到)荆蛮,就有些欲盖弥彰了。

太伯、仲雍并没有像丧家之犬,取道大别山直奔吴越,而是“纹身断发”,暂且在荆蛮之地进村入户,也许就因为商王朝在这里的统治相对薄弱。荆蛮一带和商王朝本有旧怨,又长期被殷商势力压制,他们也急于摆脱商王的奴役,在政治、经济方面取得更高地位、获得更大利益。太伯、仲雍再暗中一搅和,顿时一呼百应。

而且,两人除了在这里找到一批铁杆盟友,还有一个意外收获——从丹水秘道出来,就在他们的行进路线上,出现了一个旷世奇才,此人正是姜子牙!

也许有人要问,姜子牙不是在渭水边钓鱼时遇见文王的吗?非也!那是后来做秀。此人最早亮相,不是闲雅的钓者,而是粗鲁的屠夫——他是在朝歌杀牛的时候,“遇见”了被纣王囚禁的姬昌。姬昌当时还不叫文王,称“西伯”。见了面,姬昌问他有什么本事,他仍是一幅屠夫的口吻:“下屠屠牛,上屠屠国”(《楚辞章句补注》)。

哪有那么巧,这人别处不好杀牛,偏要跑到文王被囚的地方杀牛?而且他拜见姬昌的理由听起来也很可笑:“吾闻西伯贤,又善养老,盍往焉”(《史记&;#8226;齐太公世家)。

种种迹象表明,姜子牙在见到姬昌之前就和周人早有联络,甚至可能和古公亶父之妃“太姜”有着血缘关系。姬昌当时有句话说漏了嘴:“吾太公望子久矣。”意思是说,我的先辈很早就盼着见你啦!后来因此又把姜子牙称为“太公望”,这就是“姜太公”的由来。姬昌的“太公”又怎么会知道姜尚其人?仔细一想,很可能和太伯、仲雍南下有关。

而太伯和仲雍究竟是如何找到姜子牙的,我们就只能全凭想象了。或许他们也曾三顾茅庐,彻夜长谈,草棚里一派江山风雨。又或许姜子牙刚刚看破时局,空怀满腹智计,正打算良禽择木而栖。总之,姜子牙和姬昌见面的背后,应该还有许多鲜为人知的秘密。

周族的领袖们如此看重姜子牙,绝非偶然,此人的确有安邦定国的能耐。姜子牙虽然没有《隆中对》之类的文章传世,但《史记》也说“天下三分,其二归周者,太公之谋计居多”。何谓“天下三分”,关注的人并不多。笔者以为,就当时的文化板块和势力范围,所指应为黄河下游的商族、关中平原的夏族(周族)和南方的巴族较为合理。

从结果上看,姜子牙、诸葛亮的心智,包括后来刘邦的投机,甚至传说时代的大禹远交近攻、战胜三苗,其中巩固巴蜀、拓展江汉、伺机挺进中原的道理是一脉相承的。就连抗战时期国民政府迁都重庆,虽是邯郸学步,大体上也脱不了这种思路。

太伯、仲雍的主要目的,恐怕还在吴越。若干年后,两人带着从丹水秘道偷运过来的队伍,继续向东。而联络南方各国的任务,或许就落在姜子牙身上。

有了正确的思路,具体的行动就会事半功倍。况且,同在襄阳附近,诸葛亮能熟知400年前的汉高祖崛起于汉中,姜子牙不会不知道200年前武丁对巴人的杀戮。手中有了仇恨这张牌,姜子牙开始满怀信心地周游列国。

史载姜子牙曾游历七十国,这当然是在见到文王之前。一般人以为,这是怀才不遇者的噩梦,充满失意和彷徨。但如果心中装着某种理想和信念,情况就会大不一样。据说姜子牙学成以后,中间有四十年不知所踪,到七十岁左右才到朝歌做牛肉生意,设计救出了姬昌,然后和同样年迈的鬻熊一起成为文王的臂膀。但要说姜尚七十岁才进入周族阵营,然后还和姬昌结为儿女亲家,鬼才相信!

合理的解释是,姜子牙很早以前就已经开始为岐山工作。就在中途失踪的四十年里,他和他的同伴以周族使者的身份,成功地完成了对巴蜀一带大小方国的游说和动员!

当然,姜子牙版的《隆中对》也很快得到古公亶父及其继任者们的高度评价,并迅速提高了岐山和南方各国的交往级别,为他们的秘密串联提供支持。由于岐山决策集团的配合?

https://www.cwzww.com https://www.du8.org https://www.shuhuangxs.com www.baquge.cc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