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浪小说

子浪小说>电影铁血008 > 第4部分(第2页)

第4部分(第2页)

中国古代,人们通常用青龙、*、朱雀、玄武四种莫须有(不能说没有)的动物,分别代表东、西、南、北四个方位,*是四象之一的西方之神;在中国传统的五行观念中,*被视作西方神兽,象征着威武和军队。这些文化现象极有可能和巴人有关,因为廪君建立的巴国,就位于中原文明的西南方向。也许,从廪君死后开始,*就作为巴方的形象标志,开始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占有一席之地。

也有过例外。《史记&;#8226;天官书》提到“东宫苍龙、南方朱鸟、西宫咸池、北宫玄武”,本应为“*”的地方却写着“咸池”。让我们感兴趣的是,古文“咸”通“盐”,这里的“咸池”和清江边那个埋葬了神女的盐池,会有什么关系吗?

……又是一团云雾,乍似清楚,实则迷罔。云遮雾罩的巫山神女,似乎无处不在。 txt小说上传分享

曾经沧海

在中国古代诗文中,描写巫山最著名的诗句,是唐代元稹的《离思》:

“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取次花丛懒回顾,半缘修道半缘君。”

唐代的诗人至情至性,这首诗也是这样。尤其是“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这一句,语言幻美,意境朦胧,情思荡漾,脍炙人口,既是描写爱情的绝唱,又是人生经历的箴言。元稹曾被贬至江陵,他应该有很多机会接触到鄂西这一带的文化素材。

时间和江水一样,静悄悄地向前流淌。“未行而亡,封巫山之台”的神女,在云雾中留下一双哀怨的眼睛,注视着廪君和他新建的方国。

山中无甲子,寒暑不知年。也不知过了多长时间,耳听得外面的世界越来越喧闹,终于有人忍不住爬上高山之巅,去远眺山外的风景。这一望不要紧,他惊奇地发现,原本贫瘠的黄土高原,此刻已是旌旗遍野,风云突变。

此时的黄河正是最热闹的时候。四千多年前的中原大地上,各种势力此消彼长、竞相圈地。蓄势已久的炎黄二族被推到风口浪尖,文明的发展正在加速。炎帝和黄帝经过阪泉大战结为同盟,已开始建立中国最古老的城邦。

传说中同为少典氏后裔的炎帝和黄帝,其实是秦岭以北两个部落联盟首领的封号,并非我们想象中具体的某个人物。史家认为,炎帝部落存在的时间更长,《易&;#8226;系辞》疏引《帝王世纪》:“炎帝之号,凡传八世:帝临魁、帝承、帝明、帝直、帝嫠、帝哀、帝榆罔”。大约6000年前到4000年前的两千多年间,这一支部落的首领都称炎帝。

到了帝榆罔时期,位于山西运城附近的蚩尤部落开始崭露头角。蚩尤就是少年鲁迅读《山海经》时看到的那个“没有头而以两乳当作眼睛的怪物”,其实“蚩尤”也不是某个人的姓名,仍是称号。在有些版本的传说里,蚩尤又被视为南方三苗人最早的首领。

据说蚩尤也是炎帝的后裔:“蚩尤姜姓,炎帝之裔也”(《路史&;#8226;蚩尤传》)。已经抱成团的炎黄部落开始垂涎蚩尤所拥有的解池盐源和晋南铜矿,于是找了个岔子与蚩尤大战于涿鹿之野(今河北涿鹿东南)。蚩尤战败,被五马分尸,山西的“解县”和“解池”也因此得名。逐渐统一起来的北方炎黄族群,开始向南扩张他们的势力。

当初巴务相占领盐阳以后,似乎过了不久就“君乎夷城”,从此偃旗息鼓。这让一些人十分遗憾:廪君为什么不组成强大的军团,冲出群山,纵横四海,做一个史前的成吉思汗,让后世的巴人也跟着风光风光?很多人想当然地以为,廪君时代的长江中下游平原还是一片权力真空,任谁胆子大,就能打天下,其实是大错而特错。

我们来看看那时长江中下游的情形。

当时的江汉平原一带,已经是三苗族的地盘。三苗是传说时期的南方氏族部落集团,分布在“江、淮、荆州”和“左洞庭、右彭蠡”之地,是巴人的近亲,是后来南方苗瑶民族的先民。由于三苗和巴人有着相同的文化背景,以至于不少学者在阐述广义的巴人时,也把三苗纳入其中。顾铁符等人认为,巴人本来就是三苗的一支。从早期农耕时代开始,自炎黄二帝到尧舜禹汤,三苗不断与北方武装对抗,双方势同水火。

尧舜禹三个时期,对付三苗采取了三种不同的方法。最初是硬干——帝尧时期,一支以“修蛇”为图腾的三苗族生活在今湖北北部的丹水流域,首领叫驩兜,经常侵扰中原。尧率中原部落联盟在丹水岸边大败驩兜,迫使三苗求和。

帝舜时期,三苗南移到江、汉一带。“昔尧以天下让舜,三苗之君非之”(郭璞)。帝舜击败了不愿臣服的三苗,为根除隐患,还把他们移民到边远的三危(今甘肃敦煌东南),使之远离故土。和尧相比,舜以土地换和平,策略有所进步,但做得不够彻底,三苗大部仍退至南方地区。帝舜穷追不舍,终因水土不服,死在湖南苍梧。

到了帝禹时期(约公元前21世纪),生活在南方的一些三苗部落再度发展起来,帝禹再次率部在今湖北、湖南、江西一带征讨。战前,帝禹率众誓师,激励士气,宣布三苗“敢行称乱”(《墨子&;#8226;兼爱下》),然后与之决战,大败三苗。“三苗”的称谓从此消失。

尽管史前的南方在文明发展的整体进程上并不落后于北方,但根深蒂固的王化思想,却让古人形成了明显的民族歧视。古代中原对外族的称谓,一开始还是很规范的。《礼记&;#8226;王制》中记载:“中国戎夷,五方之民,皆有性也,不可推移。东方曰夷……南方曰蛮……西方曰戎……北方曰狄。” 《吕氏春秋&;#8226;召类》中说,“尧战丹水以服南蛮”,可见所谓的“蛮”,就是指三苗、巴人和南方的土著。

到了后来,所谓“蛮夷”的概念越来越混乱。三苗和巴人,连同所有南方化外之民,都被北方“礼仪之邦”统称为“南蛮”。看看字典上对“蛮”的定义,其中包括“粗野、凶恶、不通情理”,是“野蛮”的简称。对于巴人,先是和三苗一起被称作“蛮”,中间一段时间直接称“巴”,秦汉以后则又常常称之为“夷”。

古代的巴蛮二族虽然在汉水和荆襄互有交融,但大体以汉水为界,巴族固守汉水以西和以南的山地,三苗则盘踞在江汉平原,双方各有其势力范围。廪君冒冒失失冲出河谷,无异于以卵击石。选择在蛮荒山野白手起家,寻找生存之道,倒不失为明智之举。

我们甚至怀疑,历史上这些被统称为“南蛮”的早期巴人和三苗,为了对付步步紧逼的中原势力,彼此之间应该有些心照不宣的默契,暗底里或许还有物资和情报的往来。

“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到了夏禹时期,巴人的势力范围越来越大,已成为一支足与三苗抗衡的力量。而此时大禹对付三苗的手段,也隐约有了一些远交近攻的味道。“远交”的对象,就是巴人。

其实在很早以前,北方文明就对长江上游以岷江为中心的古蜀国,以及长江中游以三峡为中心的古巴国表现出极大的兴趣。从黄帝时代开始,南北之间就已有了比较密切的交往。对此,司马迁在《史记》开篇的“五帝本纪”中曾有记录:

“黄帝居轩辕之丘,而娶于西陵之女,是为嫘祖。嫘祖为黄帝正妃,生二子,其后皆有天下:其一

https://www.cwzww.com https://www.du8.org https://www.shuhuangxs.com www.baquge.cc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