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老师点点头,又听古丽燕说道:“燕哥也经常之乎者也讲论语,他常挂在嘴上的一句话就是:男女有别,当授受不亲!罗老师,我认为论语就这句话不好,现在都什么年代了,男女还授受不亲啊?”
罗老师笑了起来,说道:“古丽燕,男女授受不亲是孟子说的,不是孔子说的。”
郭燕问道:“罗老师,孟子的男女授受不亲真的是手指都不能碰吗?”
吕希燕似笑非笑,道:“笔友说的,不是夫妻情侣的男女,当授受不亲!”
罗老师点点头,说道:“其实,我们一直误解了这个词语。孟子的原话是,‘男女授受不亲,礼也;嫂溺,援之以手者,权也。’这里的亲,当作亲昵亲蜜讲,授受是给予接受的意思,意思是男女交往,不要表现的太过亲蜜,这是礼制要求的。嫂溺,援之以手者,权也,表明了礼制在儒家心中是可以灵活变通的,这也是儒家以人为本思想的体现。这又返回上一句来讲,什么样的男女在什么情况下当遵守男女授受不亲的礼制呢?当然不是夫妻情侣的男女必须授受不亲了。纵观孔儒一生,他们其实是非常尊重女性的,这从孔子编辑的《诗经》中就可以看出来。排在《诗经》首位的诗歌《关雎》就是一首男追女的爱情诗歌。这里面没有父母之命媒灼之言,更没有依财仗势的强霸强娶,有的尽是男子为讨女子欢心的各种谦卑。不是真心尊重女性的人,是断不会喜欢这类诗歌的。而且,《诗经》中这类诗歌还有很多,足见孔儒一家也讲个男女平等婚恋自由的,孔圣人是很尊重女性的。”
郭燕看看吕希燕频频点头,想了想,问道:“罗老师,孔子也说过:唯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近之则不孙,远之则怨。他这不是明显的看不起女性吗?”
古丽燕道:“对,是有这么一句,燕哥解释说:跟无德的女人很难相处,你亲近她的话,她就会无理,疏远她的话,她就会报怨。”
罗老师摇摇头,说道:“孔子的确说过‘唯女子与小人难养也,近之则不孙,远之则怨’,历代译文为:孔子说,‘只有女子和小人是很难教养的,亲近了,他们就会无礼,疏远了,他们就会抱怨。’这样理解的确会让人们认为孔子轻视妇女。但事实却是,千百年来,人们都错译了他的意思,因为在春秋战国时代,‘女’字大都读音为:ru,代替‘汝’字使用,而‘汝’字译成今天的白话,就当‘你’讲。这样去理解,把上面那段孔子的话,译成白话就变成了这样:只有你们这些人和小人是很难教养的,亲近了就会无礼,疏远了就会抱怨。我研究过《论语》全部的语录,发现凡出现‘女’字的地方,除了一处特指名称,即女乐,指舞女外,其他均应读为‘汝’,当‘你’讲,这段话应当不例外。”
吕希燕很是高兴,她看看古丽燕,又看看郭燕,问道:“罗老师,孔子这句话中的你们指的是谁啊?”
“孔子是对他的学生说这句话的,类似的话有,女二三子,就是你们这两三位。论语里几乎没有讨论过女人的事情。而且女子也不是女人那么简单,意义比较狭窄,很难想象孔子会跟徒弟谈论女性话题。日常教学中,孔子倒是喜欢怼学生,但这种怼,大多是一种熟人之间朋友之间的那种恨与爱。所以,当孔子对弟子们不耐烦的时候就损他们,你们这些家伙啊,跟小人一样不好伺候,离你们远了,就抱怨,近了,又不尊重我。这其实是很多老师和学生相处的真实感受!”
吕希燕笑了,道:“罗老师,您和笔友相处有这种感觉吗?”
罗老师呵呵一笑,刚要说话,却见任笔友端一大盘菜走了过来,老远就乐呵呵的说道:“来了来了,猪八戒掉油锅里来了。”
他把一大盘金黄色的油炸面饼放在桌子中央,说道:“古丽燕,你尝尝这味儿如何。”他给吕希燕挑了一块,又邀请郭燕罗老师李老师等人品尝。
古丽燕心中凝惑,不是说吃猪头肉吗,怎么是一盘面饼呢?但是这黄金叶似的面饼鼓鼓囊囊,看着都令人涶涎三尺,更甚那油酥焦面的五香味儿直扑面门而来,任你意志再坚也想先尝为快。她挑起一块面饼,看看众人,果见众人都爽爽的咬口面饼,美美的咀嚼着,除了嘎嘣脆的声音,任何话语都显多余。再难禁的诱惑,古丽燕也爽朗的咬一口面饼,外酥里嫩,酥脆的焦面和着鲜嫩滋糯的肉片在口中散发出淡淡的椒盐卤香味儿,令她食欲大增,便不顾形象,津津有味的大吃起来。
这就是猪头肉?这就是穿着黄金甲的猪头肉!原来猪肉是这味儿,鲜嫩糍糯!原来猪肉是这味儿,肥而不腻!原来猪肉是这味儿,丰盈圆润!原来猪肉真是天赐美食,难怪燕哥那般可爱!难怪不食猪肉的民族是少数民族,原来真是暴殄了天物!
古丽燕一连吃了三个黄金肉包,感觉有点饱了,她放下筷子,擦擦油浸浸的嘴唇,道:“燕哥,这下油锅的猪头肉叫什么名字啊?”
“这个叫锅包肉。”见古丽燕放下心结,破戒吃了猪肉,而且还上瘾了似的,任笔友便满满的成就感,说道,“这锅包肉是着名的东北菜,深受人们的喜爱。清道光年间,滨江道台杜学瀛经常在道台府里宴请国外的宾客。由于外国人喜欢吃甜酸口味,北方的咸浓口味令外宾们很不适应。为了讨好外国使节,道台杜学瀛就命府内厨师变换菜肴口味。几经冥思,道台府首任厨师郑兴文就把原来咸鲜口味的焦烧肉块改成了酸甜口味的菜肴,这一改也就出现了新的菜肴,郑兴文按照菜肴的做法称它为锅爆肉,可能是洋人在点菜的时候发音有问题,到了现在就被叫成锅包肉了,辽宁菜中的锅包肉用的是番茄汁,也是另一种风味。我的锅包肉用的是卤猪头肉加豆瓣酱汁挂糊炸制而成,怎么样,是不是有川味的风韵在里面?”
吕希燕吃的满心欢喜,口中淡淡的说道:“你呀,总是爱胡乱篡改经典。”
郭燕吃撑着了,她放下筷子,笑道:“燕哥这是在创新。”
古丽燕道:“就是,只有创新才有发展。”
吕希燕不爽,道:“篡改经典怎么能叫创新呢,简直就是创伤。李老师,您说是吗?”
李老师逐一看看三个女孩,见任笔友只顾低头吃饭,便微微一笑,说道:“雪芹,对人文历史的篡改不是创新,是创伤,是胡来,是数典忘祖。不过就某一产品的篡改,只要改出来的新品更加符合人们的生活习惯,那这就是变通,是创新,对这种行为,我们应该支持。”
罗老师也笑着说道:“有个成语叫殊途同归,意思你们都知道吧!就好比这锅包肉,所谓正宗派的东北一带是加蕃茄汁,味儿酸酸甜甜的,很适合东北人的口胃。笔友呢,只是在辅料上作了调整,用的是辣子酱,香辣味儿的,很适合四川人的口味。但这道菜的本质并没有变,主料都是猪肉,都挂糊下油锅,都叫锅包肉,都是美食,作用都是饱人胃,养人命,这就是创新。所谓的篡改,它是有特定对象的,比如对人文历史的篡改,把黑说成白,把恶说成善,简直是颠倒乾坤。”
“原子弹下无冤魂!”
任笔友放下筷子,揩揩嘴,道:“好在我们国家也有这东西,要不然我们的腰板儿哪里站得直哦!也许你们还不知道吧,我们的前辈英烈在那个艰苦岁月里能造出原子弹来,除了先辈们的努力外,这小小的猪肉也是作出过不小贡献的。”
“原子弹跟猪肉能有啥关系?”吕希燕不屑一笑,道,“你一天天尽干些无中生有的事,人家篡改还有底本可依,你呢,全是信口开河胡说八道。”
任笔友嘿嘿一笑,说道:“前辈们研究原子弹那会,国际上被美苏孤立,国内逢三年自然灾害,正是我们国家最困难时期。有多困难知道吗?毛主席周总理三个月都吃不上一回猪肉,人们都摘树叶剥树皮刨观音土充饥。就是在那样艰苦的岁月里,为了保证原子弹研究能顺利进行,毛主席下令,周总理亲自为科学家们制定菜谱,其中最奢侈的就是每周让科学家们聚餐一次,吃红烧肉,而且管够。”
古丽燕道:“燕哥,红烧肉好吃吗?”
“简直太好吃了!”任笔友咂咂嘴,那模样就象是在品尝极品美食一般,简直诱杀一切凡俗之人,“挑一块红烧肉入口,唇齿轻合,瘦肉酥韧有致,干而不柴;肉皮滑嫩而粘糯,咬劲在似有似无之间;最后舌头一嘬,中间那一层夹一层早已走了油的肥肉一下子就溶解在口中,留下一股肉的香味在唇齿之间,久久不能散去。”
古丽燕都忍不住吞咽着口水,道:“红烧肉是用火烧的吗?”
吕希燕道:“红烧肉是油煎水炖而成的。”
郭燕说道:“我知道,毛主席最爱吃红烧肉了!燕哥,红烧肉有什么典故没有?”
“吃红烧肉象征着今后的生活过得红红火火!这道菜早在两千多年前就出现了,当时是作为药食出现在人们餐桌上的,它适宜阴虚不足、头晕、贫血、老人燥咳无痰、大便干结,以及营养不良者食用。而且只有富贵者才能吃得起,一般人家是吃不起的。”
罗老师说道:“笔友,苏东坡说过,黄州好猪肉,价钱如粪土,富者不肯吃,贫者不解煮。怎么能说一般人家吃不起呢?”
“罗老师,那是在宋朝以后,宋朝以前,猪肉可是奢侈品。《国语·楚语下》载观射父语:天子食太牢,牛羊豕三牲俱全,诸侯食牛,卿食羊,大夫食豕,士食鱼炙,庶人食菜。《尚书·洪范》述:“惟辟作福,惟辟作威,惟辟玉食。”《礼记·王制》说:“诸侯无故不杀牛,大夫无故不杀羊,士无故不杀犬豕,庶人无故不食珍。”
从历史记载来看,吃肉这种行为已经上升到“礼”的层面了。所谓的“礼”,实际上就是肉类产出少,所以用“礼制”赋予吃肉的“稀缺性”“神圣性”。若是猪羊满地走、牛马贱如土,何须以“礼”而“制”!
太史公也不会在《史记·货殖列传》中称:“陆地牧马二百蹄,牛蹄角千,千足羊,泽中千足彘。”而且,大汉武帝最初的名字就叫刘彘,彘者,猪也。可见当时猪肉之珍贵!而且在楚汉争霸时,猪肉也彰显着存在感。《史记》:樊哙侧其盾以撞,卫士扑地,哙遂入。披帷西向立,目视项王……项王曰:“壮士!赐之卮酒。”哙拜谢,起,立而饮之。项王曰:“赐之彘肩。”则与一生彘肩。樊哙覆其盾于地,加彘肩上,拔剑而啖之。楚霸王大宴诸侯,猪肉能够登上正席,可见其在上流社会食谱中的地位!”
https://www.cwzww.com https://www.du8.org https://www.shuhuangxs.com www.baquge.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