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既出,即从禅定于自性桃源的大化之境中出定,重新来观照人世间的生命和生活。得其船,对于如何设计、建造和使用从红尘生活之“此岸”到达自性桃源之“彼岸”的“渡船”,有了更清晰、更丰富、更周到、更圆融的了悟。便扶向路,对于把握“渡船”行驶的方向和路线也有了更清晰明了的认知。处处志之,对于其中的关键环节和容易迷路之处,则专门打上标记,以便给予寻觅者清晰的指引,避免其走入歧途、迷途。“处处志之”,还有一个暗喻,即时时刻刻、在在处处,皆志向于向内寻求自性桃源。此心、此志坚定不移,且要时时监督自己,警觉自己,但有偏离,立即矫正。只有如此“处处志之”,才能不受一切欲望、情绪、幻景等迷惑,一直按照正确的方向前行,最终就会见到自性桃源。
这整句话说的是觉悟自性桃源之后的“后得智”。因为已经有了超越的慧眼,对于此岸和彼岸,对于渡船和路线,对于路途中的关键点和容易产生迷惑的地方,皆一览无余,清清楚楚。这就显示出了过来人的指引对于后来者的重要意义。如果没有明眼人的指引,自己很可能会在某种盲区中一直打转,难以突破。或者自己乱闯,深陷迷途,就会多走很多弯路,乃至功败垂成,永沉苦海迷津。
【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郡下,代表形而下的世界,即物质生活世界。太守,这里代表了生活在物质世界里的世俗心、世俗生命。觉悟了自性桃源的生命,重新回到世俗生活中,对世俗生活中的人说“自性桃源世界”如何如何。注意,“太守”一词很有深意。太守,即郡守,是古代一个郡的最高行政长官。所以,对于生命而言,就代表了平时主宰我们生命的意识心。这个意识心有顽固的自我执着,所以比喻为“太守”。
【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这句话充分体现了“太守”的特性——高傲、顽固、外求。这些正是“自我”的特性。“遣人随其往”,其代表了“太守”不亲自前往的傲慢,同时也说明了仍然是习惯性地用向外求的观念和思想去寻找自性桃源。这已经决定了这样的寻觅必然会失败。要找到自性桃源,只能亲力亲为,而不能依赖他人让他人代劳。比如有的人认为只要天天给佛菩萨磕头上香,佛菩萨就会保佑自己往生甚至成佛。这就是典型的外求思想。“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其实,所有的标记指向的都是如何修心、如何调心的关键点。如果不向内求,却在外面寻找,即使能找到一些看似像是标记的东西,也只是错觉而已,最后必然会“遂迷,不复得路”,从而无缘见到自性桃源。比如儒家的仁、义、忠、恕、诚、敬等等,都是非常重要的修行“标识”,但如果只把它们当成外在的语言行为规范或一般性的道德准则,那么就无法深入到生命的内在,也无法通过这些修心功夫之要诀深刻地改变自己的心,当然也就更难以深入到更深的层面,见到自己生命深处的自性桃源。而且这句话还有一个更深的意义,只有以“捕鱼为业”的“武陵人”才能找到“桃花源”,习惯于高高在上发号施令的“太守”,是不可能找到生命内在的“桃花源”的。也就是说,以充满欲望、妄想、分别、执着的自我意识心,去寻觅自性桃源,是永远不可能找到的。因为这个自我意识心就是挡在寻找自性桃源之路上的最大障碍。只要它还在,就必然会“遂迷,不复得路”,只有彻底打碎它,通往自性桃源的光明大道才会显现出来。所以,有很多人希望靠着大脑思维去想明白何为觉悟、何为真心、何为自性桃源,根本就是痴心妄想而已。因为这个“想”和对“想”的执着,正是觉悟真心所必须破除的障碍。所以,结论就是,以意识心求觉悟,犹如蒸沙成饭,蒸上千万年,沙子也还是沙子,成不了美味佳肴。
那么如果“太守”真的想要找到自性桃源,该怎么办呢?那就需要做一个转变,从“太守”变成“守太”。何为“守太”?即彻底地放下自己,然后“进太元中……”,直到“豁然开朗”,见到自性桃源,然后还需要“不复出焉”,始终安住在自性桃源之中,此即为“守太”。“守太”,即是守元、守中、守仁、守真。直到不守而自守,无守无不守,无能守亦无所守,入于大化,“辞去”,可矣。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刘子骥,有学者考证说,是陶渊明的一个远房亲戚,经常与陶渊明一起结伴游览山水。陶令之所以以自己的亲朋好友为例子,乃是进一步说明要见到自性桃源,并不是一件随随便便就能实现的事。自性桃源,一直鲜活地存在于陶令的生命中,他不仅见到了,而且深有体会,其生命也一直得以畅享自性桃源的快乐。而整天与他一起交游的亲朋好友,虽然也是志趣高雅之人——刘子骥,名雅,字子骥,但这种高雅的志趣依然停留在生命的表层,还没有深入到生命的内在。所以他们在一起也会经常交流思想,陶令的自性桃源思想必定为其所熟知,而其听说了之后,亦“欣然规往”——非常高兴地打算前往。注意,是“打算前往”,说明一直处于“中士闻道,若存若无”的状态,就是说,虽然对于陶令所说的自性桃源很感兴趣,但并没有认为这是一件性命攸关的大事,反而只是把它当成一种“高雅的志趣”,有也很好,没有也没什么。心态已然如此,必然没有足够的行动力来支撑结果的达成。
【未果,寻病终】结果已经注定不可能成功。这里的“未果”,还有一层含义,就是“打算”一直没有变成“行动”,所以叫“未果”。就像很多人听说了修行的好处之后,都跃跃欲试地打算修行——等有时间了就修行,等退休了就修行,等钱赚够了就修行,等孩子长大了就修行,等病好了就修行。。。。。。等等,总之是一直都在“打算”,同时也一直都是“未果”。“寻病终”,寻,即不久的意思。不久之后就因病去世了。注意,这个“不久”,也很有深意。到底多长时间是“不久”?很多人到了临终的时候,突然发现,人生如白驹过隙,倏忽而过,还有很多事没有来得及去做,死神的邀请函就到了。“阎王让人三更死,不敢留人到五更。”于是匆匆而去,撒手人寰。所以,这个“不久”也许就是人的整个一生。再说,谁能预测死神给自己下邀请函的时间到底哪天呢?
【后遂无问津者】就连整天与自己在一起的至亲好友都是如此,又何况他人呢?“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无,下士闻道,大笑之”,估计陶令对《道德经》亦非常熟悉,真正能够闻道而行的上士实在太难遇到了,就连与自己一起隐居山中、不问红尘、经常听自己唠叨自性桃源的志趣高雅之士,也仅仅只是一个中士,生不起上士的“勤而行之”之心,对于其他沉迷在红尘中乐不思蜀的芸芸众生来说,又有谁能听得进他的话呢?即使自己想说,也根本没有人听,就更不要说有人主动来问询了。“后遂无问津者”,自性桃源的秘密从此沉入深渊,无人问津。写到这最后结尾一句的陶令,又当是怎样的心情。。。。。。
桃花源记终写成,后世纷纷传美名。
但作理想之所寄,何曾认真而躬行。
旷世珍宝无人见,徒劳陶令着此文。
今日解得其中意,悲欣交集诉衷情。
桃花源中复泉涌,酿得甘醴敬先生。
愿此新醅适众口,不负先生一片情。
https://www.cwzww.com https://www.du8.org https://www.shuhuangxs.com www.baquge.cc